于弋洋
人們失掉奮斗精神了嗎?
喪文化、頹文化成風,啃老族、月光族盛行,“見勝兆則紛紛聚焦,見敗兆則紛紛逃亡”的庸人不在少數(shù),“我對中國將來的希望不大,夢里也不曾見著玫瑰色國家”的嘆惋也屢見不鮮。
于是有人慨嘆說:“這是一個脆弱的時代,脆弱到人們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一會兒,脆弱的人們已消磨了奮斗的激情。”
其實不然。奮斗的缺失本質(zhì)上是夢想的虛無。現(xiàn)代社會從不缺少機遇與挑戰(zhàn),又怎會因缺少夢想而缺少奮斗?因受責罵而輟學的少年如果想想未來的錦繡前程,因遭非議而罷演的演員如果想想不久的掌聲雷動,又怎會不重燃奮斗的激情?見頹喪則盼望成功,見困頓則追求財富,見敗兆則料想轉(zhuǎn)機,見逆境則尋覓希望,又怎會無力奮斗?從古至今,我們從不缺少心懷夢想,努力奮斗的人。
假若譚嗣同不懷有“自古改革需流血的犧牲者,而今流血犧牲自我輩始”的大義投身變法視死如歸,腐朽落后的清王朝怎能轉(zhuǎn)瞬之間“忽喇喇似大廈傾”?假若毛主席不心存“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的豪情,艱苦奮斗,為萬世開太平,我們又怎能有如此歲月靜好,山河無恙的現(xiàn)在?因為奮斗,他們的青春不曾遺憾,他們的生命不曾虛度,他們也為泱泱華夏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假若司馬遷遭宮刑后不為夢想而繼續(xù)奮斗,又怎會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假若勾踐在國破家之時不曾臥薪嘗膽,修養(yǎng)生息,又怎會有“三千越甲可吞吳”?即使是高山險阻,也偏要素履以往,即使是萬丈深淵,也偏要一葦以航。
這一類人,就是現(xiàn)在也何嘗少呢?美國的脫口秀女王奧普拉,幼年貧困,輟學,曾墮入無邊黑暗,但她最終看見奮斗才是唯一的答案。她說:“如果你夢想著當上總統(tǒng)并為之拼盡全力,那么,終有一天這個夢想會實現(xiàn)?!币驗閵^斗,她建立了自己的媒體帝國。日本的偶像運動員羽生結(jié)弦曾因哮喘,身體條件欠佳,而被要求放棄運動生涯,可他一直為“花滑夢”而奮斗,成為一代顏值與才華兼具的青年運動員。更不必說,褚時健出獄后成就褚橙,喬布斯被公司辭退后而東山再起,霍金“身處果殼之中,仍是無限空間之王”。這一切都因為堅守夢想,并為之奮斗。
如果有人問我:“人們失去奮斗精神了嗎?”我會說:“人們不曾失去奮斗精神,也永遠不會失去。夢想在,奮斗就在?!?/p>
評點:李躍
奮斗之覺悟似乎于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都有著命運的羈絆,常見于我們生活的材料是那樣熟悉,可也因為這樣寫出新意就需要考驗作者的功底了。文章開篇的“中國人失掉奮斗精神了嗎?”讀之忍不住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百年前所吶喊出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隨后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陋習加以揭示批評的同時叉充滿正能量地表達出自己的主題——我們的夢想一直都在。然后,再通過譚嗣同、毛主席、司馬遷、勾踐、奧普拉等例子,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使得文章更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