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侃
王開嶺說:“人不能給自己造一座山?!币驗槿说臐摿υS多時候取決于我們自己,而非完全受制于現(xiàn)實的限制。我們?yōu)樽陨硭释叛龅氖挛锔冻龅呐?,往往擁有更強大的力量?/p>
記得看過一個漫畫,畫中的人舉起了他原先無能為力的石頭,并非因為外界條件有所改變,這件事情在物理學意義上仍是同樣的困難,或者說是同樣的簡單。但人對事物的定義有所變化,那不再是對人來說無所謂的一件客觀造物,而是有所希冀的一個追求。因而我們自然也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拿出力量來達成目標,行動的效果也會發(fā)生變化。試想,人們單純?yōu)榱素敻槐憧梢詣?chuàng)造出驚人的變化,那么,當我們?yōu)榱俗约旱男叛鐾度氲绞挛镏腥r,應當能夠產(chǎn)生更好的效果。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不器?!碑敶軐W家李澤厚把它解釋為人不要使自己成為某種特定的T具和機械。我們永遠不是一個單純的杠桿,只能抬升起經(jīng)過精確計算的重量。如果一個人只是自嘆于嘗試后的失敗,那么他便為自己設下了限制,他的水平難以突破這一關口。因為靠近時潛意識便會告訴他這已經(jīng)足夠了,前面是你無法逾越的地方,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意識上的自我挫敗,為找到逃避的理由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是喪失了向前邁進的機會,放棄了更廣闊世界中的許多美好風景。
生而為人,我們就不應該把自己打造成一臺規(guī)格標準皆有所規(guī)定的機械,而是追逐著信仰一路向前。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借那位勇敢的畫家之口喊道:“我的血液里,有一種強烈的愿望?!蔽蚁?,那二人都是因為這種從心到血的沸騰而得以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世界,同樣擁有奇跡的世界。而使這種情感得以燃燒的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在乎什么,看中什么,就愿意為了什么而付出代價以創(chuàng)造價值。
可能這也是為何“燃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如此流行的原因,面對壓力和困難日益增加的現(xiàn)實,屈服的人最終淹沒在人潮中,成為無關痛癢的一個點;為了信仰和夢想而堅守的人,卻能夠時時刻刻閃爍光輝。我想,大部分人的身體素質(zhì)和智力水平并無斷崖式的分水嶺,最終決定我們高度的,便是一些人為自己設置了枷鎖,另一些人則設置了夢想。
人不是杠桿,不是沒有心的“器”,不是需要推動的現(xiàn)實。我們是那個生發(fā)出能量以追求信仰的堂堂正正的人,目光越過面前的巨石,渴望地注視著更遙遠的地方。
(指導教師:張晗)
評點:李躍
論點明確。開篇的“潛力”是老生常談,于是作者進一步地把論點深入到對于信仰的挖掘上,突出并提升了文章的立意;在文字運用上,運用第一人稱使得作者的參與感更加強烈,宛如和閱讀者進行促膝談心;在舉例的同時,援引身邊示例,令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只是在論證舉例方面,兩個例子都不算“新鮮”,如果能用上更加獨特新穎的素材,文章會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