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豐市東海中學 林貝源
2000多年前,孔子曾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睆娬{做人要有“德”。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睆娬{教師應該傳授知識給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這里所“傳”的“道”和所“解”的“惑”,除了知識方面,還應該包括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方面,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應該進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更積極樂觀、自信勇敢地面對人生。
那么,如何更好地將德育滲透于中學語文教學之中,以達到德育目標?這是新時代、新課改中學語文所必須要探討的問題。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文言文、古詩詞,還是小說、散文等,都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寄寓作者的主題思想,給學生帶來的感悟也不盡相同,教師可以把握文章的有益成分,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例如,在教《魚我所欲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儒家傳統(tǒng)文化,感受孟子舍生取義的精神,關聯(lián)之前學過的《〈論語〉十二章》、《〈孟子〉三章》等,就其中的生死、仁義等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在出試題時,可以選取有德育意義的試題進行檢測,尤其是作文題目的制定。這樣,學生在答題時,就會積極主動地思考相關的德育內容,并組織材料進行作答,從而真正深刻地了解德育內涵。
比如,半命題作文《最美的____》。“最美”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往往與真、善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通過聯(lián)想自己的所見所聞,只要認真思考、深入挖掘,都可以寫得出來。這樣,在寫作中,學生既可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又可以潛移默化地塑造他們的道德品質。
課本只是浩瀚書海中的滄海一粟。作為學生,不能拘泥于課本,而應該博覽群書,取眾家之長,增長自身見識與智慧。
我會鼓勵學生多閱讀、勤思考,向他們推薦一些經典書目,比如“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等國學經典,魯迅、老舍、錢鐘書等名家名作,《吉檀迦利》《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以及比較有閱讀價值的報刊雜志等。也會推薦一些有德育意義的視頻節(jié)目,比如《百家講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今日說法》等。
我會以讀書筆記、讀書分享會等形式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督促學生落實閱讀,形成閱讀的好習慣。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始終相信,知識既能改變命運,也能升華靈魂。
學校每周都會開展主題教育班會,比如愛國教育、感恩教育、讀書教育等。作為語文科任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融入相關教育主題,與主題教育班會相呼應。
語文課教學形式可以豐富一些,比如,結合德育內容,舉辦主題經典讀書比賽、作文比賽、經典詩文朗誦比賽等。我們曾舉辦過多次經典詩文朗誦比賽,讓學生圍繞中華文化和愛國精神自行選擇篇目進行朗誦比賽。學生所選篇目都很不錯,他們用心準備,積極參賽,展現(xiàn)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既鍛煉了朗誦能力,又加深了對經典詩文的理解與感悟,還從中受到了德育的熏陶。
此外,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歷史博物館參觀,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可去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參訪學習實踐,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語文老師,除了把德育融入日常教學之外,在平時還應該提高個人素質,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比如,我上課堅持不遲到、不早退,平時認真?zhèn)湔n、上課;工作之余盡量多閱讀,課后也會跟學生們分享讀書心得,并推薦一些好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素質和專業(yè)素質,還帶動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興趣愛好。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德育的滲透是多方面且長期的。教師不僅要從教學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還要從日常相處、課內外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語文由于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特點,具備一定的德育優(yōu)勢,因此,語文教師應當承擔相應的德育責任,在教學中積極進行德育滲透,促使學生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