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晶 張曉平
腸造口是臨床治療結腸癌、膀胱癌及炎癥性腸疾病等消化系統(tǒng)或泌尿系統(tǒng)疾病的常見術式,是將腸腔與體外相通,以此來替代肛門或膀胱功能,幫助患者重建排泄功能。在結直腸癌人群中有6%~30%的患者需進行永久性結腸造口術[1]。永久性腸造口術在挽救患者生命及改善癥狀的同時,也改變了患者正常的生理及排便途徑,患者術后需長期佩戴造口袋生活,使其常感到自卑,擔心被人歧視和厭惡,產(chǎn)生焦慮、恐懼及抑郁不良心理[2-3],給患者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因此,探索切實可行且經(jīng)濟高效的護理干預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者研究的重點?;诖?,本文旨在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并發(fā)癥與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進一步指導和提高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理論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腸造口患者21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在我院首次行腸造口術;年齡>18歲;臨床資料完整;四肢活動正常且營養(yǎng)良好;無合并其他不良病癥;具備良好的溝通理解能力且依從性較好;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該研究。排除標準:無生活自理能力;有既往精神病史;有交流或認知障礙;合并有其他嚴重內(nèi)臟疾?。恍g后預計生存期<1年;不配合本研究。隨機將其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中男69例,女39例;年齡36~70歲,平均(58.73±5.23)歲;付費方式:城鎮(zhèn)醫(yī)保40例,新農(nóng)合49例,自費19例;婚姻狀況:有配偶95例,無配偶13例;家庭月收入:<1000元25例,1000~3000元72例,>3000元11例。對照組中男71例,女37例;年齡35~70歲,平均(58.67±5.86)歲;付費方式:城鎮(zhèn)醫(yī)保40例,新農(nóng)合49例,自費19例;婚姻狀況:有配偶97例,無配偶11例;家庭月收入:<1000元27例,1000~3000元68例,>3000元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付費方式、家庭月收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1)健康教育。為患者介紹造口術治療的目的、意義及配合事項以及常見并發(fā)癥的處理方式。(2)病情評估。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神志、既往病史及心理狀態(tài)。(3)術前護理。指導患者注意飲食,協(xié)助家屬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告知患者術前禁飲禁食的注意事項,加強心理護理。(4)術后護理。實時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詳細記錄術后各項指標,觀察造口皮膚顏色,預防造口皮炎等不良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保持床單位舒適整潔,造口皮膚清潔干燥,協(xié)助患者更換造口袋等。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式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nèi)容如下:
1.2.1 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小組 由科室主任1名、護士長1名、主治醫(yī)師1名及責任護士6名組成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病房管理及護理流程的實施,責任護士負責路徑的實施和具體護理工作。對符合入選臨床護理路徑標準的患者進行綜合評估,詳細介紹臨床護理路徑相關內(nèi)容及作用,對已執(zhí)行的內(nèi)容打“√”并簽名。在實施護理過程中,由科室主任、主治醫(yī)師及護士長查找臨床護理路徑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分析、總結和改進,不斷完善和改進臨床護理路徑實施方案,對改進效果不佳部分將其納入下一階段的循證,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1.2.2 臨床護理路徑 結合腸造口具體特性,通過收集資料、查閱文獻、循證方法及專家咨詢等,制定符合腸造口臨床護理路徑,見表1。
表1 腸造口患者臨床護理路徑表
1.3 觀察指標 (1)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查閱相關文獻[4-5],自行設計健康知識調(diào)查問卷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造口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分比較,該問卷包括造口知識、造口袋更換技能、術后康復知識、自我護理、基礎護理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6個維度,共計15個條目,采取4級評分法,總分為0~60分,得分越高則表明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越高。量表總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8~0.88,信效度良好。(2)并發(fā)癥。包括造口周圍皮炎、造口缺血壞死、造口黏膜水腫等。(3)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6](QLQ-C30)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該量表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5個維度,每個維度分值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2.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配對t檢驗),P<0.05。
造口作為患者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會導致其產(chǎn)生持續(xù)不良應激,給其家庭及社會帶來嚴重影響[7-8]。多數(shù)患者能在醫(yī)院完成基礎治療并有效提高存活率,但造口的存在嚴重影響患者生理、心理及社會能力的適應,患者需要終身對造口術后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進行長期自我管理。
隨著醫(y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的轉變,護理工作不僅只注重疾病改善,而且更加重視患者心理、社會等因素對患者產(chǎn)生的影響,并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核心的工作重點。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全新護理管理,其主要是提高護理工作中的計劃性和預見性,以循證醫(yī)學理論為基礎[9],切合實際制定干預步驟,以達到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及降低醫(yī)療費用,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及滿意度。在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時,護理人員及患者更明確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誰來做以及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護理效果[10],針對每項護理措施都會詳盡描述和記錄。研究顯示[11],臨床護理路徑流程已發(fā)展為一種科學、規(guī)范及有效的護理,能夠促進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護理過程,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本研究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永久性腸造口患者臨床護理中,通過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小組,制定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全過程的針對性護理,采取責任劃分監(jiān)督的形式[12],提高護理質量和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后,能夠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意識,提高其對造口相關健康知識和判別能力,有效控制和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腸造口生活質量[13]。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可有效提高患者對造口相關知識的認知和掌握能力,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有效減少造口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與社會交往能力和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