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積極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廣西與東南亞相鄰,是中國與東盟之間唯一一個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qū),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區(qū)域(周鋒2018)。廣西作為唯一一個同時服務一帶、一路的省區(qū),在中國與東盟國家交流中充當著“橋頭堡”的作用。廣西與東盟國家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并將憑借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在與世界交流中大放光彩。在此過程中,勢必要借助翻譯來搭建廣西與其他國家溝通的“橋梁”。
服飾文化蘊含了一個民族或地區(qū)的社會風貌、民族風俗、社會歷史、經濟水平、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等內涵,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在社會生產、生活、宗教、哲學、道德、美學、風俗習慣等方面形成的傳統(tǒng)觀念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小榮、曾海玲,等 2017)。
廣西的民族特色以壯族為主流,在壯族璀璨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服飾文化是其文化的載體和精髓,是其民族信仰的體現(xiàn)。廣西壯族服飾文化是壯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廣西走向世界、宣傳廣西特色文化的過程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為廣西探索文化外宣策略帶來了機遇。做好廣西壯族服飾文化英譯工作,不僅可以促進廣西壯族民族文化外宣工作,而且可以帶動廣西與世界其他地區(qū),尤其是東盟地區(qū)的交流合作,借助文化軟實力的優(yōu)勢,促進文化交流,提升廣西的世界知名度,進而帶動廣西的經濟發(fā)展(翁明菊2017)。
通過走訪廣西各地民族博物館、展覽館,查閱相關書籍及網站,結合各種宣傳資料等,收集到部分有關廣西壯族服飾文化的中英文資料,并在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后,從翻譯原則和翻譯技巧兩個方面總結出廣西壯族服飾文化的英譯策略。
1.準確傳達含義
翻譯是不同文化進行溝通的橋梁。要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有效溝通,譯者在翻譯時首先就要關注信息的準確傳達(鄧英鳳 2018)。在中西方翻譯史上,眾多翻譯家在提及翻譯標準時,無不把“準確”放在首位。要將豐富多彩的廣西壯族服飾文化推向世界,譯者在翻譯時就要準確傳達其含義,嚴肅、謹慎地處理其中的文化信息,幫助其他國家的人民了解到正確的廣西壯族服飾文化信息,促進廣西壯族文化走向世界,推動廣西“一帶一路”倡議門戶價值的實現(xiàn)。
2.保留民族特色
廣西壯族人口占全區(qū)人口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壯族文化是廣西民族文化的主流。廣西壯族服飾文化是廣西壯族文化的精髓,透過服飾文化,人們可以了解壯族人的文化習俗和信仰,領悟其民族價值觀和精神寄托(孔巧 2017)。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妥善處理其中的文化信息,注意保留其民族特色,采取恰當?shù)姆g方式宣傳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廣西壯族服飾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廣西,進而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提高廣西的知名度,推動廣西文化進步及經濟發(fā)展。
3.便于傳播交流
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廣西與東盟國家乃至世界其他地區(qū)的交流合作越來越頻繁,在此過程中,翻譯將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廣西壯族服飾文化有著獨特性、復雜性等特點,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刻了解,充分考慮語言的差異性,消除理解與溝通障礙,使其翻譯做到“達”,幫助譯文讀者理解廣西壯族服飾的文化內涵,領略其文化魅力。
1.直譯法
在翻譯文化內涵較為淺顯的廣西壯族服飾文化信息時,直譯法為首選。筆者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方法使用得最多,如魚形童帽(Children’s Cap in Fish Shape);繡花枕頭套(Embroidered Pillowcase);刺繡背帶(Embroidery Sling);銀項鏈(Silver Necklace);那坡壯族女服(The female costume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Napo)等。直譯法可以幫助譯語讀者直截了當?shù)匕盐瘴幕畔群?/p>
2.省譯法
對于一些文化背景較為復雜,進行解釋反而因文化差異而不利于譯語讀者理解及交流的信息,或是因中英文表達差異不必要譯出的詞,在翻譯時可采用省譯法。如“壯錦以絲絨和棉麻線為材料”,采用“通經斷緯”或“通經回緯”的工藝交織起花而成,被譯為“Zhuang Brocade is made with floss and cotton and linen threads as the raw materials and the process of‘uninterrupted warp and broken weft.’”。在這個句子中,譯者在處理“通經斷緯”和“通經回緯”兩個中國傳統(tǒng)刺繡工藝手法時,只保留了“通經斷緯”而省譯了“通經回緯”,同時省譯了“交織起花”,而用process來表達原句的含義。這樣就可以簡單、清晰地傳遞原文信息,方便譯文讀者直接了解原文。又如,在介紹廣西隆林壯族的“三層樓”女服時,譯者將其譯為Female Costume in Longlin County,只保留了原文的功能性信息而省譯了文化背景較為復雜的“三層樓”。需要注意的是,譯者要謹慎使用省譯法,必要時應以完整、準確地傳遞原文信息為主。
3.意譯法
因中英文語言表達存在差異,譯者在翻譯時無法一成不變地將原文信息一一譯出,或者直接譯出不便于譯文讀者理解時,可采用意譯法。如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品中,“道公服”被譯為Wizard’s Costume,“道公”是壯族的神職人員,是一種十分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如果翻譯時將“道公”這個詞解釋出來,那么其復雜的文化背景會造成篇幅過長且不利于譯文讀者理解“道公”這一角色在壯族文化中的作用。因此在翻譯時,意譯為wizard不失為一個理想的選擇。又如,“傳統(tǒng)壯錦圖案多以‘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的幾何紋為骨架……”,譯者在翻譯這句話時對其中的“以‘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的幾何紋為骨架”就采用了意譯法,翻譯為“The traditional Zhuang Brocade normally use geometric patterns duplicated in two directions or four directions as the frame.”。譯者用 duplicated in two directions or four directions來解釋較為復雜的“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方便譯語讀者理解這種傳統(tǒng)壯錦編織紋路。
4.增譯法
在翻譯某些文化背景豐富的詞時,增譯法也是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在翻譯地名、時間、人名等信息時。例如,譯者在翻譯“明末清初顧炎武《廣西通志》所載……”時,對“顧炎武”這個人名的處理就采取了增譯法,翻譯為:“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Records on Guangxi by Gu Yanwu,the thinker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由于“顧炎武”是中國古代一個較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也為部分西方人所熟知,故譯者在翻譯時添加了the thinker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這一解釋。同時,譯者還采用了省譯法來處理“明末清初”這一信息,只譯出“明末”而省譯了“清初”。又如,“女子頭帕”被譯為Female Headcloth in Longzhou County in Guangxi,“壯族女童服”被譯為Zhuang Girl Clothes of Xilin County in Guangxi。在這兩個譯文中,譯者就增加了地名來解釋這種服飾出現(xiàn)的區(qū)域。
5.音譯法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源語中有些文化詞匯和意象在譯入語中存在空缺,如人名、地名等,譯者在翻譯時就需要采取音譯法,可以翻譯為與譯入語相同或者相近的發(fā)音。音譯法可方便譯語讀者快速辨識信息類別。如龍勝壯族當代女服(the modern female costume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Longsheng);龍州金龍壯族女服(the female costume of the Jinlong Zhuang people in Longzhou)。又如,“清·乾隆《歸順直隸州縣志》載……”譯為“Prefecture written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record...”。在以上譯文中,譯者對其中的地名“龍勝”“龍州”“金龍”、民族“壯族”、年代“清”及年號“乾隆”等信息采取了音譯法。
廣西壯族服飾文化是廣西壯族文化的精髓和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也是其他民族了解多彩的壯族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以自身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其他民族和地區(qū)的人民來了解廣西壯族文化,進而了解廣西文化甚至促進廣西文化、經濟的發(fā)展?!耙粠б宦贰背h為廣西的發(fā)展和對外交流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鄧英鳳 2016)。做好廣西壯族服飾文化英譯工作,掌握有效的翻譯策略,對宣傳廣西壯族文化和推動廣西民族文化的外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該受到重視并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