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階段,文言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大多數(shù)學生在文言文考試中拿不到理想的分數(shù),這主要是由于其文言功底較差,翻譯時通常會出現(xiàn)漏譯、錯譯等問題。對此,教師應整合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滲透文言基礎知識,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來激發(fā)其主動學習,在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其自主閱讀意識。
課本文言文內(nèi)容比較系統(tǒng),對于學生學習來說具備很好的梯度性,但需要教師抓住側重點進行教學。對此,教師要大力整合教學內(nèi)容,調整具體篇目的教學順序、教學側重點,并把增強學生文言文功底的任務放到首位。
如在《師說》一課教學時,在上課前教師要先結合學生的實際將文章所涉及的一些新的基礎內(nèi)容給學生呈現(xiàn)出來,如字詞的用法、文章的結構等。上課時教師要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將其中不懂的內(nèi)容標注出來,然后一一講解。針對文章中一些較難的內(nèi)容,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原文進行分析,如文中寫到,“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作者一直用舉例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與途徑,并從批判的角度說明“達者為師”的道理。在學生學習完文章后,教師要讓學生進行總結,將其和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對比,以便積累基礎知識。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翻譯文章,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認知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整合教材內(nèi)容,注重引領學生積累基礎知識,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在考試中通常都有翻譯題,而在這項考試中,學生大都拿不到高分,其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理解不了古人的思想,因而無法順著其思路根據(jù)字詞準確推敲其含義。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區(qū)分文本特質,使其了解各種文學體裁,讓其根據(jù)課文的大意理清文章邏輯,進而提高其翻譯能力。
如《勸學》篇幅較長,且邏輯結構嚴謹。為了促使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師可先讓學生摒棄自己的主觀臆想去閱讀文章,即讓其去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并初步推測作者在文中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在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了一定認識后,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nèi)容去深入分析,并挑出一些句子來促使學生去接近古人思想。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句話主要是說學習的道理,且以自身為例,揭示了后天學習的道理;再如“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揭示了學習的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關鍵內(nèi)容整合起來,在討論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認清文章的框架,并沿著文本框架去了解古人思維,最終讓學生了解文章的體裁、邏輯、結構層次和具備初步的翻譯能力等,認識到作者勸人多學善學的思想。同時,為加深學生的認識,教師也可將一些類似的文章拿來對比,如《傷仲永》《論語》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區(qū)分文本特質,并促使其學習和了解古人思想,能使其對文章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
高中生之所以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差,一方面是基礎知識不過關,另一方面則是其閱讀的素材太少。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文章內(nèi)容給學生穿插一些其他形式的素材,如視頻、簡易動畫和情節(jié)緊張的故事片段等,既給學生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也在較大程度上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促使其能主動閱讀一些課外素材,從而提高其文言文閱讀能力。
如在《六國論》一課教學時,教師可先在網(wǎng)絡上尋找一些相關資源,從戰(zhàn)國時的地圖入手,結合一些視頻、圖片等資料給學生做簡單介紹,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上課時教師要以有趣的開場白展開課堂內(nèi)容,如戰(zhàn)神白起的傳記、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等,既讓學生了解足夠多的信息,同時也讓學生對文章有較深的了解。在學生對六國有了大概了解后,教師再讓學生去閱讀文章,逐步推敲文章中的信息,沿著六國興旺—逐漸滅亡—后世應吸取的教訓這一主線進行總結,并建立大致的文體框架,教師可予以補充。最后,教師再向學生詳細講述。在學生學習完后,教師還可給其推薦一些類似的文章,如《過秦論》《赤壁賦》《阿房宮賦》等,并向其推薦相關的視頻音頻資料、閱讀方法和要求等,以促使學生在課外也能進行高效的閱讀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導入閱讀素材,不僅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養(yǎng)成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程度,也是對我國古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fā)揚。對此,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可從閱讀興趣、積累基礎知識、翻譯能力、感悟文章主線等方面引導學生,并利用多種有效措施來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