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來感知詩歌,在問題的引領(lǐng)下交流、討論對詩歌的理解。
2.品味詩歌語言和意象,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感情,感知詩歌朦朧神秘美妙又飽含情感的意境。
3.培養(yǎng)學生對愛情的客觀認識和正確追求的態(tài)度情感。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詩歌,思考、品味詩歌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意象;2.體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教學難點】
理解“年輕的神”的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品讀法、講析法、自主探究法、點撥法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說文如其人,是指文章的風格同作家的性格特點相似,能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情趣等,但很多時候我們讀到文學作品還是忍不住推測作家的形象、氣質(zhì),就是名家也不例外。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在他的《紅樓無限情》里寫到:年輕時讀到一位年少成名的詩人的作品,滿心歡喜,為之傾倒,直到二三十年后才見到作家本人,很是遺憾,說“出我想象之外,他不是風流瀟灑才子型,是一位個子不高、腰圍圓粗的四川人?!边@位四川人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詩歌《預言》的作者何其芳。
二、簡介作者(課件展示)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現(xiàn)重慶萬州)人?,F(xiàn)代詩人、作家、文藝理論家。有詩集《預言》《夜歌》等 ,散文集《畫夢錄》 《還鄉(xiāng)雜記》等,紅樓夢的研究也頗有建樹?!额A言》這首詩是1931年秋天詩人19 歲時寫下的,當時他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學生。???
三、提示學生思考題目
“預言”這個詞在生活中可以是動詞,指預先說出將來要發(fā)生的事,如“邱昊宇預言王舒桐將在下次月考中取得班級第一名的成績(以班級同學中發(fā)生的事舉例)”;也可以是名詞,指預先說出的關(guān)于將來要發(fā)生什么事情的話,如“邱昊宇的預言已經(jīng)變成了現(xiàn)實”,“預言”具有先見性、期待性、不確定性。這首詩以“預言”為題,詩人要預言什么,還是對什么做出了預言呢?
四、整體感知詩歌
1.自由朗讀詩歌,概括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2.思考詩人寫“年輕的神”,著重寫她的什么,寫“我”則突出什么?讀后提問討論明確:詩歌主要寫“我”與“年輕的神”的一次相逢;相逢的地點:神秘的森林;年輕的神的性別:“銀鈴的歌聲”等暗示是女神;詩人寫“年輕的神”著重寫她的“行蹤”;寫“我”則突出“我”對“年輕的神”的情感,隨著“年輕的神”的足音“漸進”到足音“消失”,我的情感也經(jīng)歷了一個大的起伏變化。
五、研讀詩歌
著重通過品味意象來梳理詩人的情感變化,理解“年輕的神”的形象,感知詩歌朦朧神秘美妙又飽含情感的意境。
(一)請兩同學合作朗讀詩歌,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蘊含情感,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二)學習第一小節(jié):①向朗讀者發(fā)問,為什么重讀“終于”一詞?(突出長久的期待、渴盼);②年輕的神“人未至聲已聞”,她的足音有什么特點?(輕柔);如此輕柔,詩人卻能在林葉蕭蕭和麋鹿細碎的蹄聲里分辨得清清楚楚,說明什么?(渴盼,凝神諦聽,敏感、細膩的內(nèi)心)③女神漸近,詩人卻又發(fā)問“你是不是預言中年輕的神?”流露出什么內(nèi)心?(恍惚如夢,猶疑不定)
(三)學習第二小節(jié):老師發(fā)問:詩人心目中“年輕的神”是怎樣的形象?詩人描述了沒有?討論點撥明確:詩人沒有正面描述女神形象,而是通過描寫她生活過的環(huán)境暗示她的形象和氣質(zhì)。南方、月色、日光、春風、百花、癡戀著綠楊的燕子等意象暗示著年輕的神的溫暖、純潔、溫柔、美麗、多情等,從中看出我對“年輕的神”的愛戀。齊讀一、二節(jié)。
(四)學習第三小節(jié):提問:第三小節(jié)寫什么?(寫我對“年輕的神”的邀請,邀請的目的是傾訴自己對她的深切思戀)“虎皮的褥”這個意象怎么理解?學生思考、老師點撥明確:①同密林的環(huán)境相映襯;②暗示了雄性的力量,象征尊貴的身份,說明“年輕的神”在我心中尊貴、神圣的地位;③也是為了增加詩歌的聲色之美,就像“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酒和夜光杯,將士們喝的不一定是葡萄美酒,裝酒的杯子更不可能是夜光寶杯,這是為了藝術(shù)的要求而進行的夸飾。
提問:歌聲為什么是沉郁而高揚的?(“高揚”的是火熱、昂揚的激情,“沉郁”對應這節(jié)詩中的一個意象“落葉”,“每一個秋天拾來的落葉”暗示詩人多年來因等待所致的憂郁和苦悶)品讀這一小節(jié)。
(五)學習第四小節(jié):“年輕的神”是否被我的癡情打動?(詩人懇求年輕的神“不要前行”,說明沒有)揣摩此時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失落、恐慌、震驚無比。此時詩人為什么要描繪一幅神秘森林的真實而可怕的夜景?請學生誦讀這一小節(jié),品味體會(企圖借此勸阻年輕的神留下,越寫得恐怖嚇人,越能表現(xiàn)詩人對神離去的不安與絕望)。
(六)第五小節(jié)中“一定要走嗎?”表明什么?(神執(zhí)意離去,我的努力付諸東流)請一學生朗讀這一小節(jié)詩,請學生體會揣摩此刻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無比的絕望、痛苦、悲哀)。探究交流,老師點撥:詩人沒有用絕望的語氣寫盡心中的悲哀,而是選擇與神同行,為她引路,為她歌唱,給她溫存,我的眼睛里有什么,深情、力量、勇氣、鼓舞。我這樣深情是愛的無比深摯,但心里在忍受無比的痛苦和絕望,心在流淚,這是流淚的深情!這也是愛的偉大所在,愛不是占有,不是傷害、而是給予。
(七)當年輕的神像微風一樣輕輕離去,留給我的是什么?(悵恨、寂寥與傷痛)請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八)齊讀詩歌后教師小結(jié):統(tǒng)觀全詩,詩人善用意象抒發(fā)情感,意象多用想象中的虛景、幻景,抒發(fā)期待、甜蜜、猶疑、驚愕、痛苦、絕望等復雜迷茫的情感。情感和意象融合,創(chuàng)造出來的意境也顯得虛幻迷離、充滿神秘的色彩。
六、探究
根據(jù)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并借助教材所給的材料,你覺得詩中那“年輕的神”是什么的化身與象征?詩人是對什么做出預言呢?小組探究討論交流發(fā)言,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即可,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年輕的神”是愛情是青春是詩人心中愛神等的象征,詩歌是對他們的預言,也是給自己的預言……)
七、作業(yè)
課下賞讀何其芳的《歡樂》一詩,選擇欣賞角度寫一段賞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