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才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苯處熢诮虒W的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本著這一原則,語文教師在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學會質(zhì)疑、探究、歸納,形成科學的思維。下面就以《窮人》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為例做一個表述。
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我板書課題和學生一起去分析,理解課文的題目,引領學生們?nèi)ダ斫狻案F人”就是窮苦的人。引導學生去理解兩層含義:一是財富少;二是生活苦。財富少好理解,大部分同學都能表達出財富少的表現(xiàn),但是“生活苦”,很多同學沒有確切的表象。于是我特別提出這一問題:“同學們認為的‘生活苦’有哪些表現(xiàn)?”大家陷入了思考,沒有人回答,我隨即讓同學把這個問題記錄到自己的聽課本子上,把這個問題帶到課文中去尋找。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以前曾經(jīng)學過他寫的《跳水》一課。所以,學生對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引導學生想一下,他所生活的時代,很容易得出他所寫的文章主要是反映什么的。學生們基本能得出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的種種罪惡。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提出疑問:“這篇文章揭露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罪惡呢?”我引導學生們把這個問題也記錄下來,帶著問題到課文中去找。
這一段時間的閱讀是要同學們從整體上去感受這篇文章,主要解決:本文寫了幾個窮人?寫了窮人的什么事?你對這些窮人有什么樣的感覺?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懙??你讀懂了什么?這些問題。
這屬于略讀的方法,學生們通過略讀,把整篇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表達順序做一個整體的感知和感受。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同桌之間的交流,同學們對整篇文章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能夠知道本文主要講述了桑娜和漁夫的故事,他們都是窮人,他們都很善良。是按照“等待丈夫—抱孩子回家—催促桑娜”的順序來寫的。這樣帶著問題去讀文章,能讓學生對文章的大致脈絡做一個簡單的梳理,為后面精讀,精講文章提供基礎。
在整體感知了文章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引導學生去提出疑問,展開討論形成共識,細微處理解文章。
在這一課中,課文的題目是《窮人》,可是文中沒有一個“窮”字,你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窮”嗎?你是通過哪些細節(jié)感受到“窮人”的“窮”?讓同學們在課文中用橫線畫出來,互相交流。很多學生都能從屋內(nèi)的擺設,孩子的吃穿看出來。從桑娜和漁夫的忙碌“破帆”“勉強填飽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等詞能看出桑拿家生活艱難。
通過這樣的精讀,引導學生讀完文章后學會質(zhì)疑,學會去分析作者文字表達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意圖,為語文表達提高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接著引導學生去分析“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這句話,引導學生們?nèi)ニ伎迹涸趺蠢斫狻皽嘏孢m”? “溫暖而舒適”指的是什么?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大部分學生指出“溫暖”指的是爐火讓屋內(nèi)暖和,“舒適”基本沒有學生做出回答。我沒有直接去告知同學們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小短片給學生們一個情景: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里,你渾身上下被雨淋的都濕透了,陣陣大風中你瑟瑟發(fā)抖……道路泥濘,你幾次跌倒又爬起來……跌跌撞撞的前行,忽然,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小屋,小屋里燃著爐火,四處打掃的干干凈凈,你的感覺是什么?學生們都能回答“舒服”,那么大家可以理解這里的“舒適”表達的含義了嗎?于是學生們能夠得出:舒適指的是地面的干干凈凈、食具發(fā)亮,孩子們安靜地睡著了,這些和丈夫在狂風大浪中打魚的處境相比較而言,舒適多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桑娜很勤勞很能干。
在學習桑娜抱回孩子這一部分的時候,先讓學生默讀這部分內(nèi)容,思考: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桑娜的善良?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去討論得出結果,然后互相交流。教師在此過程中,出示重點語句投影片、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適時點撥,如:“桑娜走出們?nèi)?,她出去向海上張望,什么也看不到,她想起了誰?從這里能說明桑娜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桑娜是一個關心他人,心地善良的人)”再如:桑娜用頭巾裹住兩個熟睡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表現(xiàn)了桑娜什么樣的本性?(樂于助人,善良)接著:桑娜沒有征求丈夫的意見,把孩子抱回家后,內(nèi)心激烈的矛盾有幾個不安的地方?這些不安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桑娜內(nèi)心的善良,由于善良的本性,她沒有征得丈夫的意見,就把孩子接回了家,她不知道丈夫會不會同意。這是第一個不安)自己已經(jīng)有五個孩子,生活已經(jīng)讓丈夫夠受的了,又加上兩個,今后的生活怎么辦?這是第二個不安。她覺得愧對丈夫,所以,她會說出“他會揍我的”“揍我一頓也好!”說明桑娜為拯救哪兩個小孩子,寧愿自己挨打,使得自己內(nèi)心少一些對丈夫的不安,充分展現(xiàn)出桑娜的善良。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一部分內(nèi)容,學生們能夠從文章中體會桑娜的善良。
學習“漁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漁夫的善良是從哪一些句子中看出來的。學生們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通過漁夫的語言表達,發(fā)現(xiàn)漁夫是一個善良的人。如:“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讀到這句話,你是想到了什么?學生充分回答后,教師引導總結,“漁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醒來看到悲慘的一面,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陰影,對孩子未來發(fā)展受到影響??梢?,漁夫具有美好的心靈?!?/p>
最后的對話是點睛之筆“‘你怎么啦?不愿意嗎?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們在這里啦?!D壤_了帳子?!边@一句對話讀完后,你對桑娜和他的丈夫有了什么樣的認識?教師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引領總結:安娜和丈夫之間的關愛之情和不謀而合的善良。是一種善良的升華,全文的高潮,善良的人行為是有默契的。
在一點文章學習完后,會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整篇文章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比如在語言表達方面,文中桑娜探望西蒙時,在門外敲門的動作變化寫的細致入微。如“敲了敲門”“一次又一次的敲門”“猛地推開門”。細微的變化表現(xiàn)出桑娜從禮貌到心情急切,直到感到情況不妙,猛地推開門,這些變化的細致描寫,準確地突出了桑娜對西蒙的牽掛、同情、關注,很好地體現(xiàn)了人物的高級品質(zhì)。
總之,導、讀、疑、論、述教學策略的幾部分不是簡單地分步執(zhí)行,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有所體現(xiàn)。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讀、疑、論、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三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