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平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古詩詞資源,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適宜學習情境,讓學生順利進入古詩詞感知體驗環(huán)節(jié),并在多元互動之中建立學科能力。小學生對直觀感知情境有特殊接受度,教師利用情境教學展開學習調動,能夠快速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形成嶄新學習主動力。
教師利用問題展開教學調度,這是最為常見的教法運用。在問題設計時,教師需要有更多考量,不能借助現成的教案問題設計,要對學生學習基礎有一定了解,針對學生學習實際做出教學調整。教師要在占有豐富學情基礎上展開教學布設,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學習啟迪,讓學生在問題思考中形成學科認知。
問題情境設計有多重選擇,教師需要對問題設計角度展開選擇,如果能夠切準學生學習心理,這樣的設計無疑是最可取的。在教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示兒》這首詩時,教師這樣設計問題情境:在800年前,有這樣一位老人,身處簡陋的草房之中,已經奄奄一息了,但他有太多的愿望沒有實現,當然感覺非常地遺憾。老人將兒子叫到床前,頓時老淚縱橫,他手指著北方,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出自己的遺言。大家猜猜,老人的遺言是什么內容呢?學生根據教師問題設計展開了思考。有學生猜測,老人應該是宋朝詩人陸游吧,他的臨終遺言應該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然后引導學生誦讀這首詩,課堂教學順利打開。
教師為學生設計了思考問題,在問題投放時增加不少前綴內容,很像講述故事了,設定了特殊情境氣氛,然后跑出懸疑問題,成功調動學生問題討論思維。學生早已知道要學習的內容是古詩《示兒》,自然會聯(lián)系到古詩內容上,教學設計調動一氣呵成,教與學達成更多和諧,為后面教學推進奠定基礎。
小學生對多種媒體情境也有敏感性,教師利用多種媒體手段展開情境設計,不僅能夠給學生多種感官帶來沖擊,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學習習慣和意識,讓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夠自覺展開古詩詞的學習和積累,這對全面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積極促進作用。多媒體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圖片、視頻、動畫、音頻、文字等信息,其立體性信息更具穿透力,對學生帶來的激發(fā)力量會更為顯著,教師要合理運用媒體手段,而不能形成媒體依賴,這樣才能發(fā)揮媒體情境的助學作用。
教師在媒體情境設計時,需要貼近古詩內容,這樣才能發(fā)揮媒體助學作用。如教學《己亥雜詩》,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龔自珍的介紹,然后播放這首詩的配樂誦讀音頻材料,并要求學生畫出這首詩的節(jié)奏,以及韻腳等內容。學生快速進入聆聽環(huán)節(jié),很快就畫出節(jié)奏: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教師要求學生根據節(jié)奏學習誦讀,并為學生做出示范操作,學生開始嘗試誦讀,教師跟進指導,課堂學習順利推開,專家配樂誦讀有更豐富調動效果,學生回應更為積極主動。
教師利用媒體展開教學展示,為學生帶來更多心理沖擊,特別是專家配樂誦讀,給學生提供學習榜樣,學生在仿讀訓練中自然形成誦讀認知。媒體的助學作用是非常顯著,教師要對具體設計方案有更多創(chuàng)新探索,對學生多種感官帶來沖擊,學生自然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
小學生對故事情有獨鐘,因為學生在很小就開始接受故事,其認識世界也是從繪本故事開始的,教師利用故事打開古詩詞教學程序,可以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小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故事資源,往往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迪,讓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山居秋暝》這首詩時,教師先示范誦讀,讓學生整體感受這首詩描繪的情境,然后給學生講述了作者王維小時候的故事:在王維很小的時候,當地的縣太爺發(fā)布了一道命令,讓當地百姓上山里找一種石膽,據說吃了這個石膽,便能夠長命百歲。老百姓去山里找了很多天,都沒有人找到,縣太爺不高興了,就毒打這些百姓,硬說是百姓偷吃了石膽。王維看到這個情景,便從山里撿來一些石頭,對縣太爺說:石頭多的是,就是沒有石膽??h太爺怒斥:書上有記載,怎么能沒有?王維說:書上也記載了龍和鳳凰,你能找到這些動物嗎?縣太爺頓時啞口無言了,也只好放過百姓。從這個故事中,咱們能夠有什么感悟呢?學生開始議論紛紛。有學生說,王維機智過人,所以才能寫出這么好的詩歌;也有學生說,王維從小就聰明,長大后自然有創(chuàng)造力。
教師為學生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興趣。雖然這首詩和這個故事沒有什么關聯(lián),但給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是顯著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對王維這個作者有特殊印象,這對學習這首詩有更多正面幫助。即使是后來再遇到這個作者,一定會產生更多的認同感。
小學生大多喜動不喜靜,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布設一些學習活動,也能夠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誦讀比賽、背誦展示、默寫比賽、信息搜集、課外閱讀、游戲競賽等,都屬于學生比較喜歡的活動形式,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做出選擇,讓學生快速行動起來,在活動之中建立學習認知。教學活動一般不會單獨呈現,需要借助一些輔助手段,如果教師能夠將活動與媒體、網絡等媒介結合起來設計,能夠為學生帶來更豐富活動契機。
教師為學生布設學習活動時,需要充分考慮活動展開條件和環(huán)境,以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在教學《楓橋夜泊》這首詩時,教師讓去過蘇州的學生舉手,并要求學生講述蘇州游覽經歷,特別是去過寒山寺的學生,需要講述撞鐘的經歷。去過蘇州的學生有很多,大多數都去過寒山寺,有一部分學生有撞鐘的經歷,在具體講述時,教師讓學生對寒山寺周圍的景色進行重點介紹,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有學生說,蘇州風景眾多,蘇州園林是重點觀賞景色,寒山寺、虎丘塔等都屬于重要景點,寒山寺雖然不大,但游人眾多;也有學生說,撞鐘是最精彩的體驗,這鐘聲極為響亮,鐘聲能夠傳到很遠的地方。
教師讓學生講述游覽蘇州的經歷,成功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學生對《楓橋夜泊》中關涉到的寒山寺進行重點介紹,將課堂學習氣氛推向高點。學生有親身經歷,這本身就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師讓學生展開游覽介紹,學生自然會積極響應,其助學效果也會更為豐富。教學活動形式眾多,如何創(chuàng)設,體現教師教學智慧。
小學語文選入的古詩詞內容,大多都比較淺顯,關涉到意境也極為靈動,與教師情境設計高度契合,展開情境教學也是必然選擇,教師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教學情境設計展開創(chuàng)新探索,為學生提供最為適合的學習情境,這樣才能贏得古詩詞教學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