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卞向宇 徐 勰 吳云川
胃脘痛是以胃氣郁滯,失于和降,導致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癥。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等消化道疾患均會出現(xiàn)胃脘痛臨床癥狀。胃痛的病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脾胃素虛及藥物損害等等?;静C為胃氣郁滯,失于和降,不通則痛。中醫(yī)辨證分為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濕熱中阻、瘀血停胃、脾胃虛寒、胃陰不足七個類型。
(1)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有感寒或食冷病史;拘急冷痛,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脈弦緊。
(2)飲食傷胃:胃脘疼痛,脹滿拒按,有暴飲暴食病史;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膩,脈滑。
(3)肝氣犯胃:胃脘脹痛,或攻撐竄痛,牽引背脅,胸悶嘆息,遇抑郁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舒;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4)濕熱中阻:胃脘灼痛,吐酸嘈雜,脘痞腹脹,納呆惡心,口渴不欲飲水,小便黃,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5)瘀血停胃:胃脘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疼痛延久屢發(fā),食后加劇,入夜尤甚,甚或出現(xiàn)黑便或嘔血,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6)脾胃虛寒:胃脘隱痛,綿綿不休,空腹痛甚,得食痛緩,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納呆,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虛緩無力。
(7)胃陰不足:胃脘隱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時有嘈雜,口干咽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或光剝無苔,脈弦細無力。
由健身氣功功法動作和推拿法組成,鍛煉康復時可先做健身氣功,再做自我保健推拿法。原則以理氣止痛為主。
(1)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
動作要點:左腳側(cè)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托腹前,掌心朝上;兩腿徐緩挺膝伸直;同時,左掌上托,左臂外旋上穿經(jīng)前面,隨之臂內(nèi)上舉之頭上方,肘關(guān)節(jié)微屈,力達掌跟,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時,右掌微上托,隨之臂內(nèi)旋下按至右髖旁,肘關(guān)節(jié)微屈,力達掌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動作略停;目視前方。松腰沉髖,身體重心緩緩下降;兩腿膝關(guān)節(jié)微屈;同時,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經(jīng)面前下落與腹前,掌心向上;右臂外旋,右掌向上捧與腹前,兩掌指尖相對,相距約10厘米,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右式與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調(diào)理脾胃虛單舉
本勢動作兩手上托下按,意在促進脾的升清功能和胃的降濁功能,改善人體消化、吸收能力。上舉下按成定勢時,腳大拇趾有意下壓,可刺激足太陰脾經(jīng)的隱白等穴位;抻拉、擠壓兩脅與中脘,可刺激足太陰脾經(jīng)的大包穴和章門穴以及背部的脾俞、胃俞等,促進胃、腸蠕動,還可以調(diào)節(jié)脊柱兩側(cè)肌肉、韌帶的張力和刺激內(nèi)臟神經(jīng),對提升五臟六腑尤其是脾胃的功能有促進作用。
熊運
(2)熊運
動作要點:兩掌握空拳成“熊掌”,拳眼相對,垂于下腹部;目視兩拳。以腰、腹為軸,上體做順時針搖晃;同時,兩拳隨之沿右肋部、上腹部、左肋部、下腹部劃圓;目隨上體搖晃環(huán)視。上述動作重復一遍,共兩遍。之后反方向搖晃,唯左右相反,上體做逆時針搖晃,兩拳隨之劃圓,共做兩遍。做完最后一動,兩拳變掌下落,自然垂于體側(cè);目視前方。
本勢動作通過腰腹轉(zhuǎn)動,兩掌劃圓,引導內(nèi)氣運行,可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運用腰、腹搖晃,對消化器官進行體內(nèi)按摩,可防治消化不良、腹脹納呆、便秘腹瀉等癥。
辨證加減:
1.寒邪客胃:
鹿奔
動作要點:左腳側(cè)開,與肩同寬,目視前方;左腳向前跨一步,屈膝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同時,兩手握空拳,向上、向前劃弧至體前,屈腕,高與肩平,與肩同寬,拳心向下,目視前方;身體重心后移,左膝伸直,全腳掌著地;右腿屈膝;低頭,弓背,收腹;同時,兩臂內(nèi)旋,兩掌前伸,掌背相對,拳變“鹿角”;身體重心前移,上體拾起,右腿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松肩沉肘,兩臂外旋,“鹿角”變空拳,高與肩平,拳心向下,目視前方;左腳收回,開步直立;兩拳變掌,回落于體側(cè),目視前方;右勢動作與左勢相同,唯左右相反。
本勢動作內(nèi)縮神闕,后凸命門,打開大椎,意在疏通督脈經(jīng)氣,同時擠壓神闕穴,具有振奮、溫補全身陽氣的作用。
呼字訣
2.飲食傷胃
呼字訣
動作要點:預(yù)備勢同前,兩膝緩緩伸直;同時,兩掌緩緩向肚臍方向合攏,至肚臍前約10厘米,微屈膝下蹲;同時,兩掌向外展開至兩掌心間距與掌心至肚臍距離相等,兩臂成圓形,并口吐“呼”字音,目視前下方;兩膝緩緩伸直,同時,兩掌緩緩向肚臍方向合攏。重復5 遍。本式共吐“呼”字音6 遍。
“呼”字音與脾相通,可促進飲食水谷運化。
青龍?zhí)阶?/p>
3.肝氣犯胃
青龍?zhí)阶?/p>
動作要點:雙腳開步約與肩同寬,兩手握固,兩臂屈肘內(nèi)收至腰間,拳輪貼于章門穴,拳心向上;目視前下方。然后右拳變掌,右臂伸直,經(jīng)下向右側(cè)外展,略低于肩,掌心向上;目隨手動。右臂屈肘、屈腕,右掌變“龍爪”,指尖向左,經(jīng)下頦向身體左側(cè)水平伸出,目隨手動;軀干隨之向左轉(zhuǎn)約90°;目視右掌指所指方向?!坝易Α弊冋? 隨之身體左前屈, 掌心向下按至左腳外側(cè);目視下方。軀干由左前屈轉(zhuǎn)至右前屈,并帶動右手經(jīng)左膝或左腳前劃弧至右膝或右腳外側(cè), 手臂外旋, 掌心向前, 握固; 目隨手動視下方。上體抬起, 直立; 右拳隨上體抬起收于章門穴, 拳心向上; 目視前下方。右青龍?zhí)阶荩c左青龍?zhí)阶輨幼飨嗤?唯方向相反。
兩脅屬肝,肝主疏泄,喜調(diào)達而惡抑郁。肝的疏泄功能反應(yīng)了肝為剛臟,主升、主動的生理特點,是調(diào)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肝經(jīng)循行分布于兩脅下,通過轉(zhuǎn)身、左右探爪及身體前屈,可使兩脅交替松緊開合,達到疏肝理氣、調(diào)暢情志的功效。同時,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青龍?zhí)阶莸某鲎εc肝相對應(yīng),對于肝氣疏泄具有針對性作用。
兩手托天理三焦
4.濕熱中阻兩手托天理三焦動作要點:接八段錦起勢,左腳側(cè)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環(huán)抱于臍前。兩臂外旋下落于小腹前,掌心朝上,掌指尖相距約10 厘米,小指側(cè)離小腹部約10 厘米;目視前方。上動不停,兩掌五指分開在小腹前交叉;目視前方。身體重心徐緩升起;同時,兩臂屈肘,兩掌垂直向上抬至胸前,掌心朝上;目視前方。兩腿徐緩伸直;同時,兩臂內(nèi)旋,兩掌向上托起,肘關(guān)節(jié)微屈,掌心朝上;抬頭,目視兩掌。兩掌繼續(xù)上托,肘關(guān)節(jié)伸直;同時,下頜內(nèi)收;動作略停,兩臂保持抻拉;目視前方。身體重心緩慢下降,兩腿膝關(guān)節(jié)彎曲;同時,十指慢慢分開,兩臂分別向身體兩側(cè)下落至斜下方45°時再屈肘,兩掌捧于腹前,掌心朝上,掌指相距約10 厘米;目視前方。本式托舉、下落為1 遍,共做6 遍。
本式通過四肢、軀干的伸展抻拉,并配合調(diào)息,有利于元氣水液在全身的布散與氣機的升降??烧{(diào)理三焦,暢通任、督二脈和手足三陰三陽經(jīng)及脊柱相應(yīng)節(jié)段;同時,可擴張胸廓,使腹腔、盆腔臟器受到牽拉、按摩,促進氣血運行,提高臟腑機能。
鳧浴
5.瘀血停胃
鳧浴
動作要點:左腳向左橫跨半步,右腳隨之并攏,兩腿屈膝半蹲;同時,兩掌由右向左擺至體側(cè)后方,與身體約成45°夾角;髖關(guān)節(jié)向右側(cè)頂出,目視右前方;以腰帶動手臂由左向右擺動,掌心相對,目視斜后方;兩臂向上轉(zhuǎn)動,舉于頭頂上方,身體直立,目視前上方;兩掌經(jīng)體前自然下落,掌心向下,兩掌垂落于身體兩側(cè),目視前方。右勢動作同左勢,唯方向相反。
本勢動作亦與六腑中胃相對應(yīng),擺臂結(jié)合意念引導,刺激足陽明胃經(jīng)承泣、天樞、足三里、厲兌等穴,可促進胃經(jīng)氣血運行,活血化瘀。通過以腰為紐帶左右擺臂和轉(zhuǎn)體,有利于減少腰部脂肪的堆積,起到塑身作用。
打躬勢
6.脾胃虛寒
打躬勢
動作要點:兩足并步直立,頭正如頂物,雙目平視前方,沉肩垂肘。左足向左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仰掌外展,上舉至頭上,掌心相對,同時屈膝下蹲成馬步,十指交叉相握,屈肘徐徐下落,雙掌抱于腦后枕骨,與項爭力,目視前方,緩緩伸直膝,同時向前俯腰,雙手用力使頭壓向胯下,膝挺直,足跟勿離地,雙目后視,雙手掌心分別輕掩耳部,四指按于枕骨,示指從中指滑落彈擊枕骨,耳內(nèi)有“咚咚”響聲,擊24 次。后深吸氣,然后慢慢呼出,隨勢伸直腰部,雙手同時從枕部變掌心向下,落于體側(cè),收左足,并步直立。
本勢動作鍛煉督脈,充足陽氣。鳴天鼓可以醒腦、聰耳、消除大腦疲勞。
7. 胃陰不足
鼓漱吞津
動作要點:本式功法取坐勢,正身盤坐,兩掌扶于兩膝內(nèi)側(cè),目視前方;兩臂內(nèi)旋,兩掌經(jīng)腰間向兩側(cè)劃弧,掌心向后,兩臂外旋,腹前合抱,兩掌接近肚臍時,握固,落于大腿根部,拳眼向上,唇口輕閉,舌尖在口腔內(nèi)由右向上、向左、向下繞轉(zhuǎn)一圈;接著,舌尖移到牙齒外,貼牙齦由右向上、向左、向下繞轉(zhuǎn)一圈,一內(nèi)、一外為一遍,共做六遍。接上動,動作相同,舌尖向相反方向繞轉(zhuǎn),一內(nèi)、一外為一遍,共做六遍。兩腮做鼓漱三十六次,目視前下方;兩拳變掌,上舉至胸前,兩臂內(nèi)旋,直臂上舉,掌心向外;兩臂外旋,兩手握固,拳心相對,兩拳下拉,置于大腿根部,拳眼向上,在兩拳下拉時吞咽口中三分之一的津液,用意念送至丹田。上舉、下拉共做三遍,口中津液分三次全部咽下。
本勢動作吞津可調(diào)節(jié)全身氣息,灌溉五臟,營養(yǎng)周身,有消食化淤、解除疲勞、延緩衰老、增進健康的作用。本勢動作以吞津來起到滋養(yǎng)胃陰的作用。
1.摩脘腹(轉(zhuǎn)乾坤):雙掌相疊,置于神闕穴(臍眼),先逆時針,從小到大摩脘腹30 圈,然后再順時針,從大到小摩動30 圈。
2.蕩胃腑:坐或臥位,以右手掌按置于中脘穴上,先以掌根稍用力將胃脘向左推蕩,繼之再以五指將胃脘稍用力推蕩向右,往返計做10 次。
3. 分陰陽:坐或臥位,兩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并攏,中指相對于劍突下,全掌按緊皮膚,然后,自內(nèi)向外,沿肋弓想脅肋處分推,并逐漸向小腹移動。共操作10 次。
4.辨證加減:
寒邪客胃者加振中脘:坐或臥位,雙掌相疊于中脘穴處,以振動手法操作1 分鐘。
飲食傷胃者加用順時針方向摩腹,理三焦:坐或臥位,,兩手四指相交叉,橫置按于膻中穴,兩掌根按置兩乳內(nèi)側(cè),自上而下,稍用力推至腹盡處,計推20 次。
肝氣犯胃者加疏肋間:坐位,兩手掌橫置兩腋下,手指張開,指距與肋骨的間歇等寬,先用右掌向左分推至胸骨,再用左掌向右分推至胸骨,由上而下,交替分推至臍水平線,重復10 次。注意手指應(yīng)緊貼肋間,用力宜均勻,以胸肋有溫熱感為好。
濕熱中阻者加加按揉雙側(cè)豐隆、內(nèi)庭,每穴2 分鐘。
瘀血停胃者加揉血海:坐位,雙拇指分按于兩側(cè)腿部的血海穴上,作旋轉(zhuǎn)按揉1 分鐘。
脾胃虛寒者加按揉氣海、關(guān)元、足三里,刺激量宜輕,每穴2 分鐘。
胃陰不足者加加按脾俞、胃俞、三陰交、太溪,每穴2 分鐘。
1.中藥
(1)寒邪客胃:高良姜、吳茱萸、香附、陳皮、木香等。
(2)飲食傷胃: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半夏、陳皮、茯苓、連翹等。
(3)肝氣犯胃:柴胡、香附、枳殼、陳皮、川芎、白芍、甘草、佛手、綠萼梅等。
(4)濕熱中阻:黃連、梔子、半夏、茯苓、草豆蔻、、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等。
(5)瘀血停胃:五靈脂、蒲黃、丹參、檀香、砂仁等。
(6)脾胃虛寒:黃芪、飴糖、大棗、桂枝、白芍、炙甘草、黨參、白術(shù)等。
(7)胃陰不足: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生地黃、枸杞子、當歸、川楝子、芍藥、甘草、佛手、綠萼梅等。
2. 飲食
本病的飲食調(diào)護尤為重要,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規(guī)律和習慣,忌暴飲暴食,饑飽無常;忌長期飲食生冷、醇酒、炙煿等物;忌長期過用苦寒、燥熱等傷胃藥物。盡量避免煩惱、憂慮、慍怒,以防傷肝損脾。飲食應(yīng)定時定量以減輕胃的負擔,宜軟、溫、暖;烹調(diào)宜用蒸、煮、熬、燴,少吃堅硬、粗糙的食物;進食時細嚼慢咽,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
常用的藥膳食療方舉例如下:
(1)五七薏米羹:取薏米、蓮子濃煎,加五味子粉、三七粉適量,藕粉少許,調(diào)制成羹服食。本方適合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黏膜損傷,瘀熱互結(jié)證。
(2)益胃百合飲:取百合、山藥各50g,黃芪20g,陳皮6g,黃連3g,白芍10g,甘草5g,水煎湯代茶飲。有益氣養(yǎng)陰,行氣活血,清熱消腫之功,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氣陰虛者有效。
(3)白及三七蜜棗粥:取糯米100g,大棗5 枚,蜂蜜25g,加水煮粥。將熟時加入白芨粉15g,三七粉5g,待粥湯黏稠時即可食用,此方甘緩和中,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適用于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黏膜糜爛及少量出血者。
(4)山楂黃連食醋飲: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表現(xiàn)為黏膜病變、胃壁細胞損傷、胃腺分泌功能低下及G 細胞明顯減少或消失,導致胃酸低下或缺乏的患者可食用本方,具體配制方法:取山楂片1000g,黃連50g,食醋500ml,白糖500g,加開水至口感能適應(yīng)的淡酸味,混合浸泡七日后即可服用,每日3 次,每次30 ~50ml。
(5)消化性潰瘍患者可在日常飲食中加入枸杞、生地、白芨、飴糖等做成藥膳食用,日常飲食忌酸性食物,多食偏堿性食物。應(yīng)嚴格控制食鹽攝入,每日不宜超過8g,并禁止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