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明明 王財勇 鄧 蒙
1.重慶市忠縣畜牧獸醫(yī)服務中心洋渡鎮(zhèn)站,重慶忠縣 404339;2.重慶市忠縣畜牧獸醫(yī)服務中心烏楊街道站,重慶忠縣 404330
我國畜禽養(yǎng)殖業(yè)的不斷集約化和規(guī)?;l(fā)展,為消費市場提供了充足的動物蛋白,但畜禽的過度集中飼養(yǎng)也促進了傳染性疾病的暴發(fā)。為了能控制疾病的發(fā)生,臨床很多養(yǎng)殖者通過使用大劑量的抗生素來解決,而這種方法不但帶來了食品安全問題,也加速了臨床耐藥菌的產生[1]。
耐藥性是指抗生素過多使用后,機體內的致病菌對抗生素產生抗性的過程和結果。一般耐藥性都是環(huán)境選擇的定向性和病原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相結合而導致的。在機體內,臨床常見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葡萄球菌、巴氏桿菌等細菌感染后,會在機體內進行大量繁殖,此過程中每個個體都在發(fā)生變異,但是大部分的變異是無效的,也就是說不是針對耐藥性的變異。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變異的種類越來越多,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此時如果大劑量或長時間使用某種抗生素,未發(fā)生耐藥突變的變異菌就會被殺滅,而發(fā)生耐藥突變的耐藥菌就會被選擇留下來,且繁殖越來越多,其后代也對該抗生素有耐藥作用。這種菌在動物群內傳播后,就發(fā)生了動物群普遍耐藥的現象。
耐藥性一旦產生,其針對的不僅僅是單個動物,而是整個動物群體,甚至某個地區(qū)所有的同類畜禽群體,大群耐藥性的產生給臨床生產帶來了很大困惑,其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2 個方面。
1)大部分的耐藥菌產生后,針對的不僅僅是某種藥,而是一類藥,比如某地家禽感染的大腸桿菌對慶大霉素產生耐藥后,除了慶大霉素外,同屬氨基糖苷類的鏈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大觀霉素等都或多或少也耐藥,因為該類藥物的作用機理是一樣的,都是抑制核糖體30S 亞基,從而對細菌的繁殖起抑制作用,因此,耐藥性大部分都是針對同一類藥物的。同理,如果某種菌對青霉素耐藥后,同屬該類的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等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2)耐藥產生的過程是逐漸的,有時候持續(xù)時間較久,沒有嚴格的時間界限,很多養(yǎng)殖場發(fā)現某種抗生素使用效果不明顯后,往往通過延長用藥時間和加大用藥劑量來獲得理想的效果,但這樣做的后果是抗生素在動物機體內大量殘留,比如牛奶、肌肉、內臟組織等,這些產品一旦上市,會通過食品進入消費者體內,從而產生食品安全問題[2]。另外,很多人畜共患病的耐藥性病原也會通過動物傳播到人體,人一旦發(fā)病,很多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會降低,導致治病效果下降。
臨床耐藥性解決方法有改變用藥方式、聯合用藥和采用生物學方法防控等幾種。
耐藥性的產生往往是由于大劑量或長時間使用某種抗生素產生的,如果將該品類的抗生素采用間隔用藥或者穿梭用藥的方式進行使用,就會大大降低耐藥性產生的頻率。間隔用藥是指某種藥物在使用過程中,不進行連續(xù)使用,而是采用間斷法。比如仔豬上比較常見的哺乳期“三針保健”方案,即仔豬出生后的第3 天、第7 天和第21 天分別注射土霉素注射液或鹽酸頭孢噻呋注射液,從而起到廣譜抗菌、保護仔豬平穩(wěn)渡過哺乳期的功效。用藥過程每次都間隔數日,可大大緩解耐藥性產生的頻率。穿梭用藥主要指不同藥物穿插著進行使用,或者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年份輪換使用,從而達到減小耐藥性的目的。
很多抗生素聯合使用是具有明顯增效作用的,比如臨床最常見的青霉素類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聯合使用,不但增寬了抗菌譜,還能起到減少藥物用量,發(fā)揮最佳藥效的作用。在我國,青霉素和鏈霉素的聯合應用一度在獸醫(yī)臨床使用了不低于30年,甚至很多基層獸醫(yī)將其當作“萬能藥”,對我國畜牧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細菌性傳染病的控制發(fā)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大大促進了行業(yè)的發(fā)展。聯合用藥能減少單個抗生素的使用劑量,從而降低耐藥菌株產生的頻率。
如果說化藥抗生素歸屬于化學防控法范疇的話,那么我們還可以通過生物防控法來解決疾病問題。噬菌體就是生物防控法常用的成分,它本質是一種病毒,能對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原菌進行侵染并將其殺滅,同時產生很多子代噬菌體,而新生的噬菌體又會重新侵染其他致病菌,如此反復,直到將目的菌清除干凈為止。噬菌體防控疾病有別于抗生素,不但不會產生藥物殘留問題,不影響食品安全,還能避免產生耐藥性,臨床防治疾病的效果也很理想。
耐藥性是我國目前畜禽養(yǎng)殖業(yè)面臨的巨大問題,養(yǎng)殖者在臨床生產過程中,一定要以養(yǎng)為本,防病為本。只要畜禽養(yǎng)好了,其本身的抵抗力就會提高,發(fā)病率自然會降低,另外,要注重疾病的預防,疾病防住了,才會避免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從而間接減少了抗生素的使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