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尼古拉·古米廖夫秉承阿克梅主義理念,詩歌中大多描繪客觀的具體圖像,注重詩歌結構的空間感。其中運用的意象色彩豐富,具有視覺美感。本文結合時代背景及詩人平經歷,按照其創(chuàng)作的不同時期,分析其典型作品中對色彩的運用,進而從視覺表現(xiàn)的角度來探討阿克梅主義的創(chuàng)作特點。
關鍵詞:古米廖夫 阿克梅主義 色彩
尼古拉·古米廖夫(Николай Степан
овичГумилев,1886-1921)是二十世紀初俄羅斯白銀時期的杰出詩人,也是現(xiàn)代主義阿克梅派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阿克梅”派是在俄羅斯象征主義的基礎上建立的,相比較于象征主義常用的抽象和神秘意象,該派更主張以清晰客觀的圖像來表達,追求詩歌的雕塑性、和空間上的緊湊。作為阿克梅派的領導者、締造者,古米廖夫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非常精妙,他的詩歌大多像一幅幅浪漫而優(yōu)美的敘事性的圖畫或者雕塑作品,閱讀他的詩集仿佛漫步在美術館中,讀者能從文字、色彩等多方面感受到詩歌的美。古米廖夫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作品,對于色彩的運用又更加微妙,飽含著詩人不一樣的感情和思考。本文將按照其人生階段的不同時期,分別賞析其作品的美術性和對于色彩的運用。
一.早期作品中的明亮色彩
1886年古米廖夫出生于一個貴族海軍軍醫(yī)家庭。小時候的古米廖夫是一個柔弱而痛苦的孩子,自幼便展現(xiàn)出過人的文學天賦,六歲時寫下了第一首詩《Живала Ниагара…》。后就讀于皇村中學,在這里,他認識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女人——安娜·戈連科(阿赫瑪托娃)。14歲的安娜精力充沛,擁有一雙深邃迷人的綠色眼睛,熱愛法國詩歌。情竇初開的古米廖夫拜倒在她裙下。然而當時安娜并沒有回應他熾熱的感情,這令年輕的詩人十分受挫。
1905年19歲的古米廖夫以父母的名義出版了的第一本詩集《Путь конквиста
доров(征服者之路)》。其中《Осень(秋天)》一詩令人印象深刻:
“我獨自走在狹窄的小徑,/全沉浸于自己的幻想,/每一粒微不可見的灰塵/都是誰的眼睛閃閃發(fā)光。/到處芳草萋萋縱橫交錯,/呆立著緩緩歌唱的花朵,/綠色的、秋天的有毒的氣息/鮮亮亮幾乎將它們淹沒。/潘神響亮的笑聲傳入/最后的、寒冷而威嚴的光芒/那種誘騙人的虛幻的幸福,/傳來了異鄉(xiāng)口音的聲響。/而山林仙女們淚花晶瑩,/為天藍色的春天而傷情;/她們盡興地品嘗了歡欣,/忘情于秋天神妙的夢境。/我知道什么是背叛,今天/是潘神興致勃勃的兄長,/而明天,我就要重新打扮,/穿起雪花的奇巧的衣裝。/熱血中冷靜下來的激動/要通過冰冷的愁苦講述/役有微笑的淚,沒有愛的夢,/講述那沒有天堂的幸福?!保ɡ詈?991:3-4)
詩歌引用希臘潘神的神話,運用簡單清單的色彩,描繪了一幅灰蒙蒙的、優(yōu)美而寂寞的深秋圖畫??諝庵虚W閃發(fā)光的灰塵和明亮的眼眸,萋萋芳草、衰弱的花朵,天藍色的春天,雪花的衣裝。古希臘神話中,半山羊半人的潘神是山林之神、畜牧神、音樂神,也是也是空寂與恐懼的發(fā)起者、悲劇的化身。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寫道:“‘大潘神死了!同樣,在悲劇的末日,希臘遍地都可以聽到凄凄切切的哀悼:‘悲劇死了!詩歌也隨之而滅亡!……”(周國平1986:44)明明是空虛的秋天,萬物沉寂,話語冰冷不含感情,一切都是那么虛無,沒有什么鮮亮的色彩,也沒有幸??鞓?,然而山林仙女們卻不知是為逝去的春天而傷感,還是受了潘神的蠱惑,帶著晶瑩的淚花忘情于此,仿佛背叛了心中的向往。
這首詩仍富有象征主義的意味,也可見阿克梅主義的雛形,詩句描繪出神秘而客觀具體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寂寞不甘的感情,能感受到詩人對明媚的春季的熱切懷念,對潔白的冬季的向往,偏偏是這灰蒙蒙的清單的秋天,讓人感到苦悶空虛,一事無成。但是從空間角度來看,詩歌比較平面,比起詩人后期典型的阿克梅主義雕塑美的作品,這首詩更像意象的堆疊。在色彩的運用上,詩中運用的都是詩歌中比較常見的典型意象,色彩搭配明亮卻比較單調,不太富有層次,如果比作畫作,比較像中世紀的作品??傮w來說,雖然古米廖夫這個時期的詩歌還是比較青澀的,但已經初具視覺上的美感,為后期詩歌的美術感打下基礎。
二.中期作品里的灰暗色調
面對感情的多次挫敗,20歲的古米廖夫選擇離開俄羅斯,留學歐洲。自1906年以來,詩人便開始居住在法國:他曾在巴黎大學聽過法國文學講座,學習繪畫,后訪問意大利等國。在巴黎大學,古米列夫遇見了年輕詩人伊麗莎白·德米特里娃。期間古米廖夫又多次遭到心愛的安娜的拒絕,拒絕的話語就像冰冷的刀刃刺入心中,他三次嘗試自殺,未果。1908年古米廖夫出版詩集《Романтические цветы(浪漫的花朵)》。這本詩集整體色調較陰郁,多探討死亡之類的話題,如《Смерть(死亡)》《Самоубийст
во(自殺)》《Завещани
е(遺囑)》等詩,想必和詩人這段時期的多重失意脫不開關系。其中《Поединок(決斗)》一詩中對色彩的運用比較有代表性:
“你徽章的標志是百合的純貞,/我的標志——是血紅的花朵。/戰(zhàn)斗在即,號角催人上陣,/金色盾牌照眼,閃閃爍爍。/在鈴鼓、定音鼓的響聲里,/我被召喚前來參加決斗。/笑意迷人的小路橫在那里,/摩爾人象林中猛虎般犯愁。/你是過時歌曲的貞女戰(zhàn)士,/君王們都為你而感到驕傲,/在海洋和大陸的疆界以內/還沒有人敵得過你的長矛。/我們交手,勢難分出高低,/兵士們戰(zhàn)栗著,不安地觀看,/誰取得勝利:是我,還是你,/是鋼鐵的柔韌,還是花崗巖?/我倒在地上,你那口刀的利刃/閃電似的刺進我的身軀。/你的狂喜——就是我最后的呻吟,/就是我斷斷續(xù)續(xù)的抽搐。/于是,你在戰(zhàn)斗的榮耀中離去,/你受到人群的贊美和夸獎,/但你重新返回你我決斗的地區(qū),/獨自一人,身披春天的煙霧大氅。/在籠罩著白色煙霧的平原,/頭盔依然是那樣金光閃閃,/我僵硬的尸體你不難發(fā)現(xiàn),/你還會俯身在它的上面:/“親愛的,你聽見嗎?我愛你!/睜開眼睛,回答我說:是的。/正因為我親手將你擊斃,/因此我才將永遠是你的。”/你的哭聲還沒有完全消失,/你白色的絲巾還在簌簌響,/在茫茫迷霧中卻爬來一只/迫不及待的貪婪成性的狼?!保ɡ詈?991:32-33)
在這首詩的開頭,潔白的百合、血紅的花朵與金色閃耀的盾牌對比鮮明,營造了兩人即將決斗的緊張氛圍。后幾小節(jié)雖然沒有點明色彩,但運用了一些具體的意象描繪了決斗的場景,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也很富有畫面感:閃著光的銀灰色鋼鐵與啞光的銀灰色花崗巖,金屬的刀口利刃、鮮紅的鮮血。場景對比鮮明,極具視覺沖擊力。決斗結束后:白色煙霧籠罩的平原、金光閃閃的頭盔、白色的絲巾、茫茫迷霧,刻畫了彌漫悲哀的景象,仿佛兩人的斗爭并非出于己愿,相愛的人被迫刀劍相向。
這首詩寫于1909年2月。在這一年,古米廖夫又一次遭遇了不幸的愛情,他從非洲之旅返回彼得堡,他創(chuàng)辦了文藝類雜志,愛上了另一位女詩人。詩人仿佛對人生有了不同于少年時期的看法,字句中能讀出一分“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色彩上整體比較憂郁,色調灰暗卻并不扁平,就像巴洛克時期的虛空畫派(Vanitas),詩歌塑造的場景比較有層次,結構巧妙。區(qū)別于含糊的抽象主義,初具阿克梅主義雛形。
三.成熟時期豐富而鮮明的色彩
經過三年的猶豫,1910年5月8日,古米廖夫終于和女詩人阿赫瑪托娃結婚了:在基輔市,尼古拉教堂村圣尼古拉斯郊區(qū)。同時期,古米廖夫第二次前往非洲。那時,彼得堡的年輕人們正嘗試克服象征意義的局限。婚后,他們頻繁參加文學聚會,逐漸確立了當今的阿克梅主義。古米廖夫作為阿克梅主義的建立者之一,在《象征主義的遺產與阿克梅主義》中寫道:“為了讓這一流派充分地確立自己,體現(xiàn)為一名無愧于前驅的繼承者。它必須接受他們的遺產,回答所面臨的一切問題。祖先的光榮遺留下必須履行的義務,而象征主義是一位體面的父親”。(田甜2017:115)阿克梅主義脫胎于象征主義,它繼承了象征主義對于意象的運用和浪漫情懷,卻區(qū)別于象征主義。阿克梅主義所獨有的空間上的美感是獨一無二的,它更加自由,在當時那個一戰(zhàn)將至、日益壓抑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書寫著年輕詩人們漫游天地的浪漫情懷。從詩集《Фарфоров
ый Павильон(瓷亭)》中可看出古米廖夫的異域情懷。雖然他一生中從未到過中國,但他在詩歌中多次提及中國意象,可見他對于東方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不可割舍的執(zhí)念。
明顯富有東方情調的《Китайская деву
шка(中國姑娘)》全詩譯文如下:“蔚藍色的涼亭/聳立在河心/像編織的鳥籠/里面飼養(yǎng)著黃鶯/從這座涼亭/我觀賞朝霞/枝葉怎樣婆娑/有時我也觀賞/枝葉怎樣婆娑/輕舟怎樣滑行/環(huán)繞著/聳立在河心的涼亭/而在我的深閨/擺著一束瓷玫瑰/一只金屬小鳥/尾巴金光閃耀/我不相信這種誘惑/在絹帕上我寫下詩章/心平氣和地訴說/自己的愛情和憂傷/我的未婚夫愈加使人迷戀/盡管他禿頂和疲憊/可不久前他在廣東/考試門門及格”。(黎華2003)
此詩運用古代中國閨中女子的口吻,描述了詩人對于閨中生活的想象,表現(xiàn)方式很像我國古代的閨怨詩。在詩人心目中,中國是這樣一個悠閑寧靜而鮮亮的國度:蔚藍色的涼亭、金色的黃鶯、粉色的朝霞、清晨翠綠生機的的枝葉。由近到遠,再由遠及近,優(yōu)美的意象巧妙的排滿詩人營造的整個空間。簡單卻飽和度極高的色彩勾勒出詩人對于這個遙遠神秘的東方國度的憧憬。字里行間充斥著寧靜淡泊的詩意,無論是以女子角度優(yōu)雅精致的自訴,還是姑娘淡淡的惆悵的思人之情,詩歌表達的感情克制而真切。但這展現(xiàn)的是真正的中國嗎?很明顯不是,這只是詩人的幻想,詩人的異域情調。
這首詩寫于1914年,這是古米廖夫人生中很困難的一年:文學研討會不復存在,與妻子阿赫瑪托娃的關系出現(xiàn)了裂縫,從非洲返回后的日常家庭生活令他厭倦?,F(xiàn)實生活中的不如意,讓詩人渴望一個烏托邦般的國度。詩歌中的中國,便是詩人自己構建的一個理想國,與他生活的西方世界截然對立。這與其說是對東方的渴望,更像是詩人浪漫的自我表達自我滿足。這個時期古米廖夫詩歌中的色彩又鮮明起來,運用得非常熟練豐富,層次豐富,循序漸進,每一個意象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再是堆砌出來的,類似于美術史上的浪漫主義??梢婋m然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日益艱辛,但阿克梅主義卻日益成熟,按照自己的步調蓬勃發(fā)展。
四.結語
古米廖夫的詩歌創(chuàng)作,隨著他的閱歷增長日益成熟。他的詩歌風格自然和阿克梅主義追求的理念一脈相傳,也繼承了阿克梅之父——象征主義的影子,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本質上都蘊含著浪漫主義情懷,運用具體意象,注重對世界上物質的描述。
在意境的營造和色彩運用上,古米廖夫的詩歌又極富有美術韻味,當然在他人生的各個時期也各有微妙的不同,從青澀的意象堆砌、色彩較單調,到少年的惆悵、初步具有層次,到明亮、層次豐富的烏托邦世界。精妙的詩歌仿佛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作,他也像一個浪漫的畫家,為讀者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美妙的夢境。詩人在詩歌中譜寫了他不同的情感經歷、生活態(tài)度,無論處于怎樣的境遇中,他的文字里總是滲透著對世界、對生活的熱愛,對文學認真專注的態(tài)度,文字忠實地記錄著詩人心中的點點滴滴,讀完他的詩集,就像和詩人一起走完了他的一生。
參考文獻
[1]胡學星.古米廖夫所譯中國組詩《瓷亭》之準確性[J].山東外語教學,2011(06).PP.89-92.
[2]李海譯.古米廖夫.當今世界:古米廖夫詩選[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91.
[3]黎華譯.古米廖夫.古米廖夫詩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田甜.淺析古米廖夫的詩歌特色[J].文學評論,外國文學,2017.PP.115-117.
[5]張艷婷.古米廖夫詩歌中的中國形象[J].現(xiàn)代語文,2019(09).PP.78-79.
[6]趙燕.玫瑰與愛情——古米廖夫抒情詩《兩株玫瑰》賞析[J].長江叢刊,2018(12).PP.65-66.
[7]周國平譯.尼采.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6.PP.44.
本文為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青年教師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 2722019JCT020.
(作者介紹:劉雨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yè)16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