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 要】2017年下半年,女性成長題材《我的前半生》電視劇火遍中國,本文通過幾組女性角色的鏡像對比,來分析該影視劇中的性別角色塑造與其中的鏡像元素,通過其中的敘事結構來分析其傳達的社會價值觀。
【關鍵詞】影視劇;女性主義; 性別研究;鏡像;角色塑造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093-01
《我的前半生》講述了生活安逸的全職太太羅子君和丈夫陳俊生相處多年后,突然被丈夫提出離婚,而后一切優(yōu)越的生活失去后,她在閨蜜唐晶和男友賀涵的幫助下,進入職場,實現自我成長,重新收獲幸福的故事。
在影視劇中,不僅女主角羅子君的角色設置和敘事過程中的成長弧線是非常獨特的,而且在設置兩組鏡像式的女性角色對比中,也通過微妙的變奏凸顯出了作為女主角身上兼具兩面性的性格因素,以下我們將進一步解析。
一、女主角羅子君的角色設定跳脫于傳統之外
根據國內外影視劇標簽化女性設置,一般分為三種——賢妻良母、蛇蝎女人、純情少女,這三種形象也成了中國影視劇女性形象的基本分類。[1]在《我的前半生》中作為女主角的羅子君,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更不是蛇蝎女人或純情少女。她的角色設定有著賢妻良母的某些特質,但是又擁有促成其前一段婚姻悲劇的缺點——與社會脫節(jié)、不思進取、依附于丈夫。在這里,她居于家庭,照顧孩子,沒有工作,被視為“四體不勤”,成為一個角色的缺陷和需要成長的方面。
二、劇中女性形象的鏡像設置
(一)羅子君與唐晶的鏡像形象設置
在《我的前半生》的故事開始,作為閨蜜,羅子君和唐晶是形成反差和對比的角色,羅子君注重家庭,觀念傳統,完全放棄了事業(yè),過著安逸的生活。而唐晶則是一個女強人,秉持不婚主義,注重事業(yè),甚至把愛情擺在事業(yè)之后。通過這一組人物形象的對比,兩者的特質更加突出。
而在羅子君成了職業(yè)女性之后,脫去了完全差異化的對比,羅子君這個走上了職業(yè)女性道路的女主角,開始和女配角唐晶有了共性,在事業(yè)上逐漸有所成就。由此,在共性與差異化中,兩個角色在似像非像間產生了鏡像特質。“鏡像”,雅各·拉康認為,嬰兒在出生的時候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在6-18個月的階段,能夠開始分辨出鏡子中是另一個我,產生自我認同。[2]而作為形影不離的閨蜜,必然擁有許多相似點,在羅子君的成長過程中,唐晶時時刻刻如同鏡子中的“理想我”一樣,鞭策著羅子君的成長,而在唐晶的鼓勵和耳濡目染下,羅子君真正地成了一個職業(yè)女性。
(二)羅子君與凌玲形象上的鏡像設置
其實,在故事的一開始,羅子君與凌玲的處境截然不同,一開始是極致的二元對立設置——正妻/小三,全職太太/職業(yè)女性,無理取鬧/溫柔理解。但是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與女主角的個人成長弧線變遷,女主角羅子君逐漸成長為職業(yè)女性,而逐漸變得溫柔、有理解力,但是凌玲卻成為“正妻”,登堂入室,面臨著成了家庭主婦的危機,面對著男主角陳俊生的“搖擺不定”與“見異思遷”。在很大程度上,羅子君的過去和凌玲的現在,形成了一種類似于鏡像的相仿性,而她們的參照系,基本是根據于和她們有感情關系的男主角陳俊生。
三、鏡像性角色設置的優(yōu)勢
(一)折射不同的價值觀取向
不同的女性角色鏡像化的設置,其實在細微的變奏和對比中,形成了該影視劇的價值取向。諸如雖然同樣是職業(yè)女性,女主角羅子君和唐晶卻在對待感情和婚姻的態(tài)度上有很大的區(qū)別。在本質上,羅子君還是非常注重家庭與關系的,雖然她邁出了家庭,走向了職業(yè)女性的道路,但這不妨礙她做一個好妻子、好伴侶,這讓她最終收獲了劇中的鉆石王老五、黃金單身漢賀涵的心。而相比較而言,雖然事業(yè)有成,但是忽略了家庭或者說對感情不信任的唐晶,卻最后只能跟男朋友賀涵分手。
正是因為有鏡像式類似的共性,使其中微小的差異才更顯得突出。該影視劇中兩個女主人公的敘事結局走向,彰顯了該影視劇對于女性只注重事業(yè),而不注重家庭、愛情和婚姻的觀念是否認的,而對于能夠兼顧家庭和事業(yè)的女性則是呈正面的價值認可。
(二)通過鏡像式的對比加強反諷意味
在女主角羅子君和凌玲的鏡像式對比當中,羅子君的從前和凌玲的“現在”狀態(tài)有著驚人的相似。諸如在被揭發(fā)為“小三”后,賀涵和唐晶聯手為羅子君“報仇”,讓凌玲無法繼續(xù)現在的工作。凌玲從一個職業(yè)女性,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而因為種種家庭摩擦,陳俊生對她的愛也不如以往那般強烈。而羅子君后來則成長為曾經的“凌玲”式的職業(yè)女性,又擁有著女性的溫柔和魅力,讓陳俊生側目,希望復合??梢哉f,這種角色對調,是一種對于破壞他人婚姻的“蛇蝎”女人的一種戲劇性的安排。通過這樣的對比,加強了“女人”需要獨立自主的價值訴求,也凸顯了本片忠于婚姻的價值觀。
四、總結
《我的前半生》通過三個女人、兩組女性角色的鏡像對比,通過微妙的變奏和角色對調,更加明晰地展現了影視劇的核心價值觀——女人應該兼顧事業(yè)和家庭,同時忠于婚姻。同時,也通過這樣微妙的差異,激發(fā)人們去對比和探索女性角色的欲望,非定式化和臉譜化的塑造,讓人更加覺得其中的角色塑造具有很高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M].
[2]李恒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M].
作者簡介:趙 潔,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本科,香港浸會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