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偉
摘 要:介紹目前基礎會計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三化”為評價原則、 “四結合”的評價模式的對策,進一步深入推進學生評價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課程學習效果。
關鍵詞:基礎會計;學習評價;線上評價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90
1 目前基礎會計課程學習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1.1 重視定量評價和線下評價
該課程現(xiàn)行的學習評價方式主要是定量評價,定量評價強調數(shù)量的計算,而忽視了同學的學習態(tài)度、認真聽課的程度、基礎會計實踐能力等定性指標;線下評價是指評價學生平時成績時過于依賴紙質作業(yè)測試,一般都是教師課上布置作業(yè),學生課下完成并上交紙質作業(yè),常常存在上課不聽課或者缺課而平時及期中成績很高的現(xiàn)象,有不少同學期末考試成績很低甚至不及格,但是,平時作業(yè)和期中測試卻完成得很好,平時成績和期中成績很高,說明這部分同學平時作業(yè)和期中測試有可能是抄其他同學的??傊A會計課程評價體系中只根據(jù)定量評價和線下評價對學生進行評價,并不是很科學和很合理。
1.2 評價主體單一化
一直以來《基礎會計學》課程的評價主體是教師,而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上交的作業(yè)和期末考試都是由教師批改,由于教學任務的繁重,經常出現(xiàn)作業(yè)不能及時批改現(xiàn)象,學生不知道自己作業(yè)哪個地方正確,哪個地方錯誤,導致學生也不了解自己哪一部分知識掌握比較好,哪一部分知識還沒有掌握;同時,教師作為評價的唯一主體,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
1.3 重視終結性評價
目前,基礎會計課程成績構成中,平時成績20%,期中測試10%,終結性評價占70%。終結性評價都是根據(jù)期末閉卷考試成績確定,最后一次考試占70%,而整個學期平時成績占20%,過程性考核成績偏低,終結性考核成績占比重偏高。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平時不學習,最后考試之前一兩周突擊學習的現(xiàn)象。
2 基礎會計課程學習評價體系改革措施
《基礎會計學》課程學生學習評價改革思路為:以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協(xié)調發(fā)展作為課程考核改革的指導思想,堅持以“三化”為評價原則(即:評價過程全程化、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內容能力化),形成“四結合”的評價模式(即: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深入推進學生評價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課程學習效果。
2.1 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基礎會計課程現(xiàn)行的學習評價方式主要是定量評價,實際上該課程有些內容是難以量化的,比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認真聽課程度和實踐能力等,為了克服這一缺陷,在基礎會計課程評價體系中,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是根據(jù)評價對象的表現(xiàn),直接對評價對象作出定性結論的價值判斷?;A會計課程定性評價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學習認真程度、主動性、積極性進行定性評價,在基礎會計實訓過程對學生實踐能力及態(tài)度進行定性評價。將定性評價結果最后予以量化,進行公示。
2.2 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
一直以來《基礎會計學》課程的評價主體是教師,而沒有學生的參與。以后可以嘗試讓學生也作為評價主體。期末考試和少部分平時作業(yè)由教師進行評價,實訓技能中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的評價由教師制定評分標準、由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學生自我反省的同時,也提高了自我評價的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基礎會計的積極性。
2.3 過程性評價(動態(tài)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過程性評價成績根據(jù)平時作業(yè)、筆記、課堂表現(xiàn)、實訓技能、課前網絡學習等確定,評價形式多樣化。過程性評價就像一部攝像機,能夠準確記錄學生在整個學期的學習情況,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修正和調整,提升教學質量,使評價過程全程化。過程性評價重視了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過程全程化,所以最后成績評定中,可以將平時成績由20%提高到40%。
終結性評價主要是期中測試、期末考試。期中考試通過課堂派教學平臺發(fā)布測試題進行線上測試、線上評價。期末試卷的設計,要注重對其信度和效度的把握,難易適中,知識點覆蓋全面,要考察基礎會計的理論知識和制造業(yè)經濟業(yè)務核算能力。另外,在設計試卷時要注意對學生實訓能力的考察,可以通過幾筆業(yè)務來考察學生記賬憑證填制和賬簿登記是否規(guī)范,是否達到應有的實踐能力。
2.4 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
《基礎會計學》中業(yè)務題和實訓資料,主要由教師和學生進行線下評價。《基礎會計學》中客觀題可以借助“課堂派教學大數(shù)據(jù)平臺”發(fā)布該章測試題進行線上評價,包括線上批閱、線上成績統(tǒng)計、線上成績分析。發(fā)布測試題前可以根據(jù)學生空閑時間和題量大小確定測試發(fā)布時間和測試題時間,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相互抄襲現(xiàn)象,能夠反映每位同學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試題發(fā)布后,同學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測試提交,由課堂派平臺自動批閱,同學提交后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成績,教師也能及時了解每位同學的成績情況,成績低的同學教師會在課堂上重點關注。教師通過查看線上成績分析,可以掌握每道題的正確率,正確率低的題上課重點講解,這樣可以及時了解所有同學基礎會計哪些知識點掌握的比較好,哪些知識點還沒有掌握。所有同學完成測試后,為同學放開查看試題和錯題的權限,以便每個同學可以及時看到自己的錯題。總之,線上評價可以避免同學之間的相互抄襲;可以減輕教師批改作業(yè)的工作量;可以及時了解同學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通過學生學習評價改革,促進《基礎會計學》教學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向能力提升為中心轉變。改變單一的學業(yè)成績考核辦法,使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通過多元化的成績評定方式,既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又保證學生學有所成,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讓我學習”為“我要學習”。通過全方位、多角度課程評價改革使學生掌握會計核算基本理論及方法,能熟練應用借貸記賬法進行賬務處理;具備會計核算的基本職業(yè)能力和愛崗敬業(yè)、嚴謹細致、誠實守法、團隊協(xié)作、嚴守機密等職業(yè)素養(yǎng);使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同時為學習后續(xù)核心課程和專門化方向課程做準備。
參考文獻
[1]周晶卉,尹擎.淺談高職基礎會計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J].揚州高等教育學院學報,2012,(12).
[2]吳節(jié).基于項目教學法的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研究—以基礎會計實訓課程為例[J].會計教育,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