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萱
摘 要:學校承擔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的職責,更為重要的是對未成年人進行心智水平的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等。而主題班會就很好的承接這一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因此,通過問卷調研,了解我國中小學主題班會現(xiàn)狀發(fā)展,從而揭示問題,提出一定的建設意見,以期幫助主題班會更好的施行。
關鍵詞:主題班會;現(xiàn)狀發(fā)展;問卷調研
中圖分類號:F2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49
1 研究背景
每個教育者都知道,教育不僅僅是完成文化知識的教授,也是為受教者真正步入社會打下基礎,更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好的品質、心性的過程。而對于我國處在基礎教育的學生來說,在文化課上,可以獲得今后走入社會所必須的文化知識,而對于學生素質品德的培養(yǎng),主要是依托學校的道德教育來實現(xiàn)。而班會課則主要承載了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功能,是教師、學校,甚至社會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培養(yǎng)、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的主要途徑。
首先,班會課可以實現(xiàn)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期盼。張亞男先生在其《中小學主題班會研究綜述》一文中提到了兩個人,一個是程亞華先生,一個是李亞明先生。兩位學者都有對班會作用的描述。前者曾說“主題班會的準備過程就是教育、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過程?!边@是從學生的“身”出發(fā),而后者李學明“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潛能,啟迪學生的智慧”。這是從“心”的方向來看待的。而張亞男本人在文中這樣描述“這種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從中不難看出,班會課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學生心智的發(fā)展,調整與文化課的平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對學生文化觀、價值觀以及潛能的培養(yǎng)與挖掘。
其次,班會課還可以凝聚學生與學生、老師與老師,提高整個班級的凝聚力,是班級組織建設、凝聚力打造、班風學風建設的有力抓手。李玉明先生在《我國中小學班會課研究述評》一文中這樣敘述班會的作用,“研究者普遍認為,提升班級凝聚力是主題班會的首要作用,這種教育的功能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進行”同時“研究者普遍認為班會中的‘思想碰撞和‘感情交流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不難看出,班會課在這里還發(fā)揮了一定的管理作用。通過各種教學活動,有效拉近班級這一學習共同體之間不同成員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有利于班級氛圍的整體建設。值得一提的是,筆者認為班會課可以有效的體現(xiàn)班會組織者,尤其是教師的“另一面形象”。因為在班會課上,組織者(通常為班主任)或者教師參與者,往往會展現(xiàn)其非課堂知識傳授的一面。因為在這種課程中,教師往往是通過一定的活動來達成與學生之間心靈的碰撞,是一場“走心”而非“走腦”的互動之旅。且活動形式又通常異于平時的知識教學,大家可能會走動起來,會有身體的接觸,更多的眼神、語言的互動,就為這個共同體之間的不同成員心靈交流增加了催化劑。通過班會這一教育活動,能讓班級里的每個成員更加了解彼此,培養(yǎng)集體觀念。同時也方便了教師今后的施教工作,為教育工作提供了更明確的方向。
可是近年,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科技、社會的進步,人們觀念的轉變,似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功能就是讓學生能夠“取得高分”。只有擁有了這一“高分卡”,才能順利進入國內外頂尖大學繼續(xù)深造,才有可能成為人人口中的“成功者”。因此,國內中小學課堂中的文化課在學生學習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于是乎,學生們一天在學校中幾乎只能獲得文化知識,對于素質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對一個人格健全發(fā)展至關重要的道德品質、“心靈美”的培養(yǎng),基本是絲毫未見。由于這種“教育方向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國家也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其實教育部早在1998年規(guī)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應切實保證校會、班會、團(隊)會、社會實踐的時間?!笨墒?,收效甚微,“班會變自習課”、“班會變批斗大會”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而參與主題班會的對象,學生、班主任,甚至是學校對班會也是十分的輕視,有人甚至認為班會課可有可無。
2 關鍵概念
而在這篇文章內,我們要討論的主題班會是班會的一種形式,而主題班會的重要性比班會更加具體。張亞男先生曾經(jīng)提到“‘主題班會相對于‘班會是一個‘子概念,它的界定在本質上離不開‘班會的概念”主題班會同班會一樣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但主題班會有明確的主題,教育的方向十分集中確定,學生在每一次主題班會上接受的思想洗禮甚至身心培養(yǎng)都有一個明確的指向,以至于班會上的教育不會漫無目的甚至偏離正軌。因此,主題班會承擔學生教育活動中一項重要的責任,即對于學生人生方向進行正確的引導。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量化研究,依托給全國學生(涉及一部分非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發(fā)放在線問卷,來獲得研究所需的數(shù)據(jù)。
通過閱讀大量相關研究以及結合現(xiàn)實實際,經(jīng)過三輪問卷設計與評價,并進行了小范圍的試測,才最終形成了終版。因此本問卷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問卷的科學性和適用性。
4 數(shù)據(jù)分析
4.1 基本情況
本次線上調查共收回471份,其中男女生占比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小學生占55%,中學生占45%。且此次調研樣本來源主要來源于鄉(xiāng)鎮(zhèn),占比為68%,如圖1。
且此次調研樣本范圍較廣,來自全國各個區(qū)域,主要來源于我國華中地區(qū)75%,其次是西北地區(qū)9%,然后是華東地區(qū)6%,如圖2。
可見此次調研問卷的主體樣本來源并非教育發(fā)達地區(qū),主要是來自于華中地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這也為我國教育水平處于平均水平的主題班會現(xiàn)狀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教育較發(fā)達地區(qū),大多因為教育資源相對集中、有關部門重視度較高,可能存在班會課程或者道德教育、研學活動等多樣化的對學生身心有一定幫助的教育活動,且會定期開展。但是對于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尤其是需要用成績去和城市學校學生進行“名校資源爭奪”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來說,他們此類活動開展的情況如何,是否也能在成績、分數(shù)的巨大壓力下保證一定質量的開展,是有較大困難的。同時此次學生大多處于普通班90%,如圖3。
這也進一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此次調研樣本的主體來源是處于普通教育水平學校的普通學生,而非來自兩端的學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4.2 具體數(shù)據(jù)情況
通過問卷數(shù)據(jù)簡單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
(1)班會舉辦的頻次還是符合預期的。
數(shù)據(jù)顯示,有大約25%的學校一學期只舉辦一次班會甚至不舉辦,而按期舉辦班會的學校中有75%可以做到如期舉辦,如圖4。
且一周一次的占比為74%,如圖5。
大部分學校能做到如期舉行相應的班會這一活動形式,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學校及老師對于班會的不重視,仍有約5%的學校是一學期舉辦2次主題班會的情況。
(2)班會的組織權還是集中在班主任處,且學生也大多愿意由班主任來主持,但是也有大部分同學希望能參與組織,并且愿意當班會的組織者。
班會主持對象是老師的情況概率高達90%,班長和同學主持的情況概率在45%左右(其中包括了老師和同學一起主持的情況),如圖6。
而其中有75%的同學喜歡由班主任來組織,有60%的同學則希望是班長和同學主持,與之相對應的愿意自己做主持人的同學占總人數(shù)的47%,如圖7、圖8。
從中不難看出大部分同學崇尚老師和學生一起主持班會。而學生主持占大部分時間的班會只有22%的同學真正參與,如圖9。
這說明有近80%的老師更傾向于自己來掌控班會的大局。
(3)班會的舉辦地點大多在室內,但是一半的同學希望班會的舉辦地在室外。
現(xiàn)階段,我們有90%的孩子在室內舉辦班會,但是希望在室外舉辦班會的同學高達50%,如圖10、圖11。
(4)主題班會的內容質量十分堪憂,且出現(xiàn)了不少講課講題的主題班會,且同學們對主題班會的認可度和重視度不夠。
調查數(shù)據(jù)還顯示主題班會中以分析學習情況為主的高達70%,強調總結紀律為主的高達68%,而老師講課講題占22%,如圖12。
雖然數(shù)據(jù)顯示,安全教育、愛國、文明禮儀教育也占較大比重,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的主題班會的主題不是單純的愛國教育、節(jié)日主題等,還會出現(xiàn)較大比重的有關班級日常管理與學生平日學習(此題為多選題)。但這樣的班會并不是每周一次,大部分班主任還是會按照學校的規(guī)定開相應主題的班會。對比學生喜歡的班會主題,學習情況分析達50%,強調總結紀律的跌至40%,而希望老師講課答疑有23%,文明禮儀、安全健康勞動教育的高達75%,如圖13。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更希望班會是有利于自身成長的,不論是學習還是品質,都希望通過班會有所學習,但是重視度不夠,畢竟還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想要進行學習情況分析,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社會、家庭、學校是多么重視學習情況,而對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身心的培養(yǎng)重視度極度匱乏。
但對于老師及學校來說,他們的職責除了教學還有管理,因此時不時強調紀律是很必要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有近70%的老師會在班會上強調紀律,而只有40%的學生喜歡這樣的班會主題。
(5)舉辦形式較單一,學生主體體現(xiàn)較少。
主題班會舉行的形式大部分為演講、座談,即傾聽他人的分享,這樣一方講、一方聽的形式在現(xiàn)今主題班會中非常常見,而類似于辯論賽、參觀游學這樣可以及其思維碰撞的形式相比之下占比較少,如圖14。
(6)學生對于主題班會的重視度有待提高。
調查的最后,學生反映認為主題班會作用一般甚至沒用的同學高至25%,仍有近20%的同學在主題班會上做自己的事情,脫離了主題班會。這種情況,足以說明部分主體班會有假大空的嫌疑,其中也不乏學生對于主題班會的不重視與不尊重的情形。
5 關鍵結論
(1) 主題班會舉辦頻次符合預期,但是內容需要從分析學習情況、紀律情況轉向對學生心智的培養(yǎng)。
(2) 主題班會的組織權與決策權還大多集中在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手中,學生期望能有更多的參與空間,需要將權力下放,更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且活動形式需更多樣性,從單一的信息傳遞轉向多邊信息共建、共生、交流的活動中來。
(3) 通過高質量的主題選取、班會的舉辦,要逐步提升學生對于主題班會的重視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平衡知識學習在學校教育中的強勢比重。
參考文獻
[1]張亞男.中小學主題班會研究綜述[J].教學與管理,2009,(25).
[2]李學明.如何開好主題班會[J].教學與管理,2004.
[3]李玉明,梁秀香.我國中小學班會課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01).
[4]張亞男.中小學主題班會研究綜述[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