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如今,腫瘤的患病率越來越高,我們可能時常會得知朋友、同事、親人罹患腫瘤并被疾病折磨的消息。但我們了解腫瘤患者的心路歷程嗎?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來減輕他們心理上的痛苦呢?
美國學者庫伯勒·羅斯把腫瘤病人的心理活動分為5個階段,即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絕望期、接受期。每個癌癥病人都有其相似的心路歷程。
否認期 人們在得知患有腫瘤時,絕大多數人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病人會否認自己患有腫瘤,懷疑診斷的正確性。
憤怒期 病人在認定自己真的得了腫瘤的情況下,會由否認轉為憤怒的情緒,可能會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平。
協議期 病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憤怒和發(fā)泄,會慢慢平靜下來,但其內心的心理活動卻沒有平息。此時病人求生欲望強烈,會與自己信任的醫(yī)生探討治療方案,非常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夠好轉。
絕望期 在病人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當治療的副作用難以忍受,或治療的效果不好、病情復發(fā)時,面對殘酷的事實,病人會表現出悲傷、無助、沉默、抑郁、絕望等。
接受期 病人在經歷了身心痛苦的折磨后,逐漸平靜下來,重新接受事實。面對疾病與治療給家庭帶來的巨大改變,病人會出現負罪感和巨大的心理壓力。
那么,我們能做些什么來改善腫瘤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呢?
1.優(yōu)質的陪伴與支持 腫瘤患者的家屬要對腫瘤有客觀的認識,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科學樹立信心。親人的陪伴與支持將是腫瘤患者戰(zhàn)勝病魔的巨大動力和源泉。因此,應對患者多一些耐心和包容,用親情和愛心幫助他們。當患者苦悶和失望的時候,家屬應做到態(tài)度和藹,認真傾聽患者的心聲,讓患者體會到,他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醫(yī)護人員也要有人文關懷,關心體貼病人,理解并鼓勵患者充滿信心去戰(zhàn)勝病魔,調動患者積極的心理因素來與疾病作斗爭。同時應對病人進行疏導,使病人面對現實,認真對待自己的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合理安排生活。
2.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可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己和疾病,有利于調整心態(tài),改變不良認知。同時,病人的家屬也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預,以防止患者出現抑郁、焦慮情緒。
具體來說,在不同階段,腫瘤患者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有時候可能會出現不良的心態(tài),例如抱怨命運、報復社會等。因此,家屬需要針對病人的不同階段,密切關注其心理動態(tài),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避免極端事件的發(fā)生。比如向患者暗示病情正在穩(wěn)定并逐漸好轉,讓其安心;明確指出癌癥已不是不治之癥,并結合一些成功治愈的實際病例,可以減輕患者的恐懼感;家屬應避免悲觀語言,也不要在病人面前過度悲傷,同時可每天播放舒緩的音樂,來轉移患者注意力等。這樣不僅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還能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3.適當的死亡教育 我們可能缺乏死亡教育,“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但是,死亡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患者死亡教育,使其更好地接納和面對死亡,減少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坦然面對生活。
腫瘤的致病因素很多,可能與遺傳、環(huán)境、行為、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樂觀的心態(tài),對一個人的健康是大有益處的。當您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上壓力巨大的時候,請不要超負荷前行,務必找到釋放和宣泄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