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榮 ,朱向東,王 燕*,王新苗,高艷奎,王 歡,鐘興騰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蘭州 730000;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塊莖,主要含天麻素、天麻苷元、香莢蘭醇、β-谷甾醇等。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等功效。本文通過分析總結經典名方、現代醫(yī)家相關天麻用量及配伍,探究天麻在不同劑量發(fā)揮不同功效側重下的量效關系,以期為臨床應用及科研研究提供借鑒。
古代醫(yī)家常用天麻配伍不同中藥治療眩暈、頭痛及風濕痹痛、肢體麻木不仁等。不同朝代劑量換算不同,如宋金元時期一兩約41.4 g,明代一兩約37 g、一錢約3.7 g,清代一錢約3.7 g[1]。如半夏白術天麻湯(清《醫(yī)學心悟》),天麻(一錢約3.7 g)配伍半夏,治療痰飲上逆的眩暈頭痛;大川芎丸(金《宜明論方》),天麻(四兩約165.6 g,每服用量約0.85 g)配伍川芎,治療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及風濕痹痛、肢體麻木不仁;圣餅子(明《普濟方》),天麻(一兩約37 g),配伍川芎、白芷,治療風寒頭痛、寒濕頭痛、痰厥頭痛、肝寒頭痛、氣郁頭痛、血瘀頭痛、血虛頭痛;八生散(明《證治要訣類方》),天麻(五錢約18.5 g)配伍天南星,治療痰厥頭痛。
顏正華教授常用自創(chuàng)處方潛降湯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眩暈,眩暈較重者加天麻、鉤藤,天麻為6~10 g,多為10 g[2]。配伍石決明、生牡蠣等治療胸痹,天麻多為10 g[3]。配伍半夏治療痞滿伴頭暈目眩,天麻為10 g[4]。
朱良春教授自創(chuàng)全蝎河車散加減(炙全蝎15 g,紫河車30 g,鉤藤12 g,天麻10 g)治療頑固性頭痛,方中天麻祛風止痛,用量為10~15 g,多為10 g[5]。配伍僵蠶、地龍等治療帕金森氏病證、癲癇,多為10 g[6]。配伍生龍骨、生牡蠣、鉤藤等可平肝熄風治療高血壓病,用量為10~15 g[7]。
李振華教授認為眩暈病因多為“痰”“風”“虛”所致,常配伍知母、梔子、菊花,遵循“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思想治療眩暈,天麻多用10 g[8]。此外,配伍菊花、夏枯草、決明子等治療中風后遺癥,用量為9~15 g,多為10 g[9]。配伍桃仁、紅花、郁金等治療腦震蕩后遺癥,多用10 g[10]。李老治療內外傷多種證型的頭痛,均合用天麻熄風通絡,多為10 g[11-12]。
張學文教授常用天麻配伍鉤藤、僵蠶、蟬蛻等治療眩暈,諸藥均有清肝熄風定眩之功,用量為10~12 g,多為12 g[13]。配伍菊花治療腦梗死,多用10 g[14]。配伍獨活、桑寄生等治療痹癥,用量多為10 g[15]。
熊繼柏教授運用天麻配伍蟲類藥物治療頭痛、抽動類病證,用量為10~30 g,多為20 g[16-17]。配合蟲類藥物和補益肝腎藥治療痿證,天麻多為10 g[18]。配伍鉤藤、石菖蒲、石決明等治療眩暈,用量一般在10~30 g,多為30 g[17,19]。
仝小林教授常用降壓靶藥:天麻、牛膝、茺蔚子、桑葉治療代謝性高血壓,天麻作為平肝降壓之靶藥,多為15 g[20]。常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治療癲癇,加天麻、半夏一化痰、一熄風,天麻多為15 g[21]。運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湯加減治療難治性聚證,天麻為15~30 g[22]。
王平教授以補腎化痰益智為基本治法治療健忘,天麻多為15 g[23]。常用天麻鉤藤飲、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頭痛,天麻多為15 g[24]。常用補腎化痰法治療各種老年疑難雜癥,天麻用量10~15 g,多為10 g[25]。
黃煌教授運用經驗方止痙散治療面部痙攣,天麻平肝止痙,亦具有良好的改善頭面血液供應、緩解攣痙的作用,用量1~10 g[26]。
4.1 配伍川芎 治療風寒、寒濕、痰厥、肝寒、氣郁、血瘀、血虛頭痛,川芎助天麻增強祛風止痛之功,其性辛散可助天麻走肌表巔頂,而天麻鎮(zhèn)潛之性又可制川芎辛溫走竄,天麻得川芎則祛風止痛之功力勝[27]。自擬川芎止痛湯治療血管性頭痛,川芎用量15~30 g,多為30 g,天麻多為20 g[28]。
4.2 配伍半夏 治療風痰上蒙清竅所致高血壓[29],天麻用量10 g,半夏用量9 g。常用澤瀉湯治療眩暈,配天麻熄風鎮(zhèn)眩,天麻多為15 g[30]。治療眩暈、胸痹、不寐等病[31],天麻用量12~15 g,多為15 g,半夏多為12 g。
4.3 配伍鉤藤 治療肝陽偏亢、肝風上擾所引起的高血壓病、腦梗死、頭痛、眩暈、耳鳴、抑郁癥、失眠癥、帕金森病等[32],天麻、鉤藤均可平肝潛陽祛風,天麻用量10~18 g,多為15 g,鉤藤用量15~20 g,多為15 g。路志正[33]針對“熱、痰、風”三因治療高血壓,常用天麻配伍鉤藤,天麻用量為10 g,鉤藤15 g。認為高血壓治宜以平肝潛陽、熄風止眩為大法,方中首選天麻、鉤藤、夏枯草,天麻用量3 g,鉤藤9 g[32]。
4.4 配伍菊花 治療糖尿病腎病[34]視物模糊,頭脹痛,失眠等癥狀,天麻用量10 g,菊花10 g。防治中風復發(fā)及智能損傷,天麻用量6~45 g,多為6 g,菊花用量10~45 g,多為30 g[35]。
4.5 配伍蟲類藥 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心律失常,配伍可平肝熄風、搜風通絡,其中天麻用量12 g,全蝎15 g,蟬蛻9 g,地龍15 g,僵蠶9 g[36]。治療癲癇[37],天麻用量10 g,全蝎5 g,麩炒白僵蠶10 g,蟬蛻10 g。
通過總結古醫(yī)籍及現代醫(yī)家臨床應用天麻及其用量經驗,得出臨床用量多為0.85~45 g;根據疾病、證型、癥狀,選擇天麻最佳用量與配伍。天麻平抑肝陽,可配伍半夏、白術、茯苓、鉤藤、蟲類藥物、川芎、石決明、石菖蒲、菊花、夏枯草、決明子、白芷等,治療神經系統(tǒng)(如癲癇、頭痛、眩暈、腦梗死、失眠、抑郁、帕金森、健忘、腦膠質瘤、腦震蕩后遺癥、中風、運動神經元病、面部痙攣、抽動類病證)、內分泌系統(tǒng)(糖尿病腎?。?,用量多為0.85~45 g;平肝熄風通絡,可配伍半夏、鉤藤、牛膝、蟲類藥物、生龍骨、石決明、生牡蠣、獨活、桑寄生等,治療循環(huán)系統(tǒng)(如高血壓、心律失常、胸痹、聚證)、運動系統(tǒng)(痹癥、痿證),用量多為3~30 g。
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天麻具有鎮(zhèn)靜催眠、鎮(zhèn)痛、抗眩暈、抗衰老、抑菌、抗免疫、抗炎及保護神經細胞等藥理作用;臨床運用天麻較安全,但應注意天麻不能與御風草根同時使用,否則可能會引起腸結證。且天麻不適用于津液衰少,血虛、陰虛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