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
語文基本功的訓練要求中,聽說訓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自己寫的時候多,讓學生說的時候少,我們應該讓學生讀寫結合,加強語文說話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在說上下功夫,允許學生說話,把生活中和課本中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寫作,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培養(yǎng)講普通話習慣,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促進書面表達水平
大綱提出,作文應當以說到寫的順序逐步提高要求,這是因為口頭語言的發(fā)展走在書面語言前面,說是寫的先導和基礎。葉圣陶的語文教學思想也指出“作文和說話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說話的經(jīng)驗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啟示??梢娬f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寫得好不好。翻開農(nóng)村學生的作文本,文章的文句不通,文理不順,詞語單調,“土話”多,是突出問題??梢赃@么說,當前廣大農(nóng)村學生說話訓練遠遠不夠,說話能力必須加強。
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在課堂中和課堂外都要不斷地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么有非常充分的說話的語言環(huán)境。首先讓學生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用普通話進行語言交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就用使用本地化來進行交流,一方面是因為整個生活環(huán)境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老師的要求不夠嚴格,甚至不太注意運用普通話進行交際。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是語文教師的神圣職責,老師應該認識到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讓學生不斷地用普通話進行交際,在課堂上用普通話,在日常生活中也用普通話交流,這樣不斷地加強學生的說話的能力的訓練,從而不斷的提高小學生的口頭表達方面的能力。
義務教育教材的說話訓練,中高年級在低年級的基礎上作了系統(tǒng)安排。當然,說話訓練僅靠基礎訓練中的安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充分采用多種形式,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訓練,以求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讓學生樂于說,說得好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提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提問能夠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在學生的回答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課堂小學課堂中提問不要深刻,要不要太淺顯。深刻的提問使學生無法進行回答,超越了學生的理解和生活的范疇,而太淺顯的問題也不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老師要細心的設計課堂提問,通過恰當?shù)恼n堂提問,使學生愿意說,并且說的好,有力的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課文中的題目有的是概括性較強,學生的思維一下子難以理解,難以到位,這樣老師就可以把題目分解成小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從表象概括出題目的深刻的含義來,最后找到真正的答案。
2.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面對較復雜深奧的問題,學生的思維難免“卡殼”。有的教師索性把答案說白后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此一來,學生得不鍛煉,容易喪失積極主動性。此時,教師可以把題目暫放一旁,設計有關性質相同,且較易理解的題目,以達到貫通、啟發(fā)的效果。
3.改變角色,置身情境。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提問,讓學生回答問題時身心真正的進入角色,使學生有效的展現(xiàn)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個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異性,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積極的發(fā)言。
4.巧設謬誤,引發(fā)駁論。教師故意提供一個錯誤的答案,以引發(fā)學生的反駁,說出理由,這也是激發(fā)學生說話興趣的方法。例如在教學《揠苗助長》一課中,教師有意說出“農(nóng)夫想出了揠苗助長的辦法,禾苗一天之內就長高了一大截,這樣子,過不了幾天就能得到豐收,農(nóng)夫真是個聰明的人!”班級頓時哄的一笑,學生紛紛表示反對,說出理由,講明道理,并聯(lián)系到生活之中。
三、掌握說話的恰當時機,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1.課前預習檢查,有備而說。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非常好的學生,很多情況都是預習好的學生,所以說老師要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并且經(jīng)常檢查抽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可以東多方面讓學生進行預習,進行準備,比如說讓學生自己經(jīng)常想:我們的課文中心思想是什么?課文中你最深刻的印象的是什么?你這篇課文你想到了幾個問題?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的預習,養(yǎng)成做好回答問題以及準備說話的習慣。
2.課后結束總結,有感而發(fā)。課后總結的任務通常都是由教師來進行,這樣,既不利于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也讓學生失去一個表達、交流的機會。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如設計“口述課文內容”“學了這篇幅課文,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你有什么感想?”等說話題目,鼓勵學生大膽說,并且在交流的過程中,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3.感受激奮情境,一吐為快。不同的課堂內容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激發(fā)出來真正的情感,這樣刺激學生說話的欲望,使學生發(fā)揮主觀的能動性,有不吐不快的感覺,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兒之中,老師讓學生們進入角色,把自己當做課文中小女孩,通過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讓學生感覺到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現(xiàn)狀,對窮苦孩子的深深的同情。讓孩子們想想小女孩為什么這樣不幸呢?小女孩為什么有這樣悲慘的命運呢?你現(xiàn)在生活感覺是幸福嗎?你應該感覺幸福嗎?這時候學生情緒激昂,有不吐不快的思想情緒,所表達出來的是真心的感情,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在學生說話過程中,教師應不吝嗇自己的表揚,及時予學生鼓勵,讓他們有成就感,有說話的樂趣。同時應帶頭示范,鼓勵學生多使用成語、古詩句、歇后語、格言等,以培養(yǎng)積累、運用詞匯的能力,增強說話的生動性——對于農(nóng)村學生而言,我們擔心的不是他們會存在堆砌辭藻的問題,而是詞匯太貧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