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君,寧德業(yè)
(湖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五四運動孕育了具有劃時代價值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這種精神既飽含了百年前五四運動時期青年們的救國夢、愛國情,又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為中華之獨立和繁榮富強而前赴后繼、接續(xù)奮斗。站在改革發(fā)展新時代的新坐標上,當代大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五四精神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2019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新時代要繼續(xù)加強對五四精神的研究,要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1]4月30日,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再次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xù)發(fā)揚五四精神,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盵2]由此可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五四運動的重要意義予以了充分肯定,對于新時代新青年繼續(xù)大力弘揚五四精神寄予了殷切期望。
按下五四運動的播放鍵,可以看到:一個個堅定而銳利的眼神,一張張青年大學生稚嫩而青澀的面孔;可以聽到:一個個充滿濃濃愛國之情的激揚音符,一聲聲“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激昂口號。撥開歷史沉重的面紗,屹立在背后永不倒下的,是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與靈魂,亦是我國“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2],離開了愛國主義這一中心支柱,談其他任何精神都毫無意義。
1840年發(fā)生的中英鴉片戰(zhàn)爭硬生生地撬開了中國的大門,拉開了近代中國百余年抗爭史的序幕。自此之后,帝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接踵而至,強加在清政府頭上的喪權辱國條約有加無已,廣大勞苦大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落后就要挨打,而挨打總有人奮起反抗。鄧世昌、鄒容、陳天華、孫中山、陳獨秀……無數仁人志士哪怕頭破血流也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救亡圖存的道路。尤其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一經傳開,全國上下一片嘩然,青年大學生第一個站起來反對。把歷史的鏡頭拉近到1919年5月4日下午,可以看到,北京大學、高等師范、中國大學等十幾所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沖破阻撓,在天安門前集會和示威游行。他們高舉“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等字樣的旗幟,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合約簽字”等口號,在大街上發(fā)傳單、喊口號,奔走呼吁人們站起來反抗。歷史和實踐都證明,五四時期的青年大學生不僅是五四運動的發(fā)起者,也是五四運動中最為活躍的力量,他們自發(fā)組織的聲討示威游行活動,彰顯了“赳赳青年,共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翻開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段話:“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們起來呀!”[3]1在國家處于危亡之際,北京青年學生率先站起來了,隨后全國高校學生、工商界人士積極響應。正是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使大家擰成一股繩,站上了一條船;正因為心懷國家,無數青年學子勇敢無畏,堅決反對賣國行徑,展現(xiàn)出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陳獨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對青年提出了六大發(fā)展要求,其中有三條是: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進步的”與“進取的”意在勸誡青年不要故步自封、不思進??;“世界的”就是指青年要開闊眼界,不要做井底之蛙。究其根本,就是希望青年努力追求開放與進步,這恰恰也是五四運動所倡導的重要精神。
應當承認,五四運動展現(xiàn)給我們的不是哪一種思想“定于一尊”,恰恰相反,五四運動呈現(xiàn)的是開放的、包容的、自由的、進步的學習氛圍和社會風氣。在開放與進步精神的指引下,許多青年知識分子開始探索中國獨立之道,逐漸形成不同的派系,如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工讀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等,他們發(fā)表文章、展開論戰(zhàn),在“問題與主義”“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三大思想的論戰(zhàn)與撞擊中,形成思想異?;钴S的百家爭鳴局面。借用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提出的“軸心期”一詞,五四時期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軸心期”。在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上,五四運動中有許多知識分子和精英群體倡導“重新估價一切”,有保留地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上,五四運動中的一些先驅,主張理性地、科學地通過辯證的否定來加以吸收、借鑒和利用,從而推動了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的轉化、重塑和進步。毋庸置疑,五四運動作為啟迪人性、推動思想解放的新文化運動,在反對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的道路上,形成了追求開放與進步的偉大精神。
民主與科學作為改造社會、除舊布新的兩大綱領,最早是由陳獨秀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中國的民族危機根源于人民的劣根性,要改造國家必然要從根本上徹底地改造國民性。換言之,中國人民“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4]16??茖W與人權是改造國民性的兩大武器,也是民主與科學的最初表達。此后,陳獨秀在《新青年》刊物及多個場合上,旗幟鮮明地擁護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他堅定地認為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4]73。更為重要的是,陳獨秀先生認為青年應當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呼吁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用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改造自我。
五四運動時期倡導的民主與科學精神意蘊深厚。民主與專制相對立,科學與蒙昧相對立。當時所提倡的民主,并非單指政治制度上的民主,而是泛指民主觀念和民主精神,也即一種追求自由、追求人權、追求理想、崇尚光明的精神??茖W也并非單指我們所理解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科學技術。五四時期所倡導的“科學”主要指科學精神或科學思維,也即熱愛科學、渴求知識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破除封建迷信、反對愚昧盲從、追求思想解蔽的現(xiàn)代精神。作為五四精神的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受到無數五四青年知識分子的推崇,助推諸多進步青年建構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思想的國際視野。五四運動后,一大批進步青年投入馬克思主義的懷抱,不斷學習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探索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從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xù)奮斗中,新中國實現(xiàn)了從孕育、誕生到成長的偉大轉變。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盵4]10百年前發(fā)生的五四運動以無可辯駁的史實證明:青年大學生對于社會而言,就像新鮮活潑的細胞流動在人的身體里,也活躍在五四運動中;五四運動這一以青年大學生為發(fā)起者的思想解放運動、愛國救亡運動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史影集上寶貴的一幀,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始終是激勵廣大青年奮發(fā)圖強、積極進取的重要動力。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條件下,青年大學生大力繼承和發(fā)揚五四精神更是具有極為深厚的價值意蘊。
愛國既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盡的義務。新時代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思想素質、道德情操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前途和發(fā)展。毋庸諱言,在諸多思想品質中,愛國是根本要義。
客觀來說,當前我國大部分青年大學生都具有愛國情懷。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西方文化的入侵,卻有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xiàn)了扭曲現(xiàn)象,有一些大學生目中無國、侮辱祖國,在喪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路上越走越遠。2018年4月,廈門大學研究生田佳良因為發(fā)布“精日言論”被推上輿論巔峰;2018年9月,湖南城市學院大一新生王棟在網上發(fā)布辱國言論被開除了學籍??梢?,新時代我國有部分大學生不愛國的現(xiàn)象不容忽視,更不能否認。反觀五四運動時期的大學生,他們不僅具有愛國主義情懷,還把愛國情融入到實際行動中去。比如毛澤東、許德珩、蔡和森、李大釗等人,他們都活躍于五四愛國主義運動中,也在運動中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不忘本來,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雖然當今中國的時代主題不再是“救中國”了,但實現(xiàn)“中國夢”仍然離不開愛國主義精神的支撐,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青年建設祖國、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在中國進入新時代的條件下,五四精神有利于喚醒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意識,有利于引起大學生精神上的磁頻共振,有利于更好地激發(fā)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之情,更好地陶冶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來抽象評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盵5]3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五四運動以來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在新時代,大學生的民主意識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全面發(fā)展,還關系到國家民主政治建設,更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進程。因此,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民主政治觀念和政治參與意識尤為必要。
民主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應有之義,弘揚五四精神有利于新時代大學生增強民主政治意識。在現(xiàn)代語境中,民主意識就是指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就是指依法參與國家管理的自覺意識和要求。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是人民主體中的重要成員,也是同新時代共同奮進的一代人。新時代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如何,對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都至關重要。
觀歷史,可知未來。五四運動增強了五四時期青年的民主意識和自治意識,也在一定意義上見證了青年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實踐歷程。五四精神可以照亮新時代大學生未來的道路,可以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的靈魂。繼續(xù)大力弘揚五四精神,必將有利于新時代大學生增強民主政治觀念,樹立“我是國家的主人”的民主政治意識,從而把個人發(fā)展與國家前途命運結合起來,更好地參與國家民主政治建設。
時代需要拼搏,時代呼喚創(chuàng)新。無論是作用于自然科學領域還是社會科學領域,創(chuàng)新都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和寶貴精神。作為一種精神、一種意識,創(chuàng)新是人類能動性的最高表現(xiàn),更是一個國家進步和發(fā)展的靈魂。人一旦喪失了創(chuàng)新精神,就會止步不前,脫離社會發(fā)展的正常軌道;國家一旦喪失了創(chuàng)新精神,就會落后,就會失去話語權。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創(chuàng)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不創(chuàng)新不行,創(chuàng)新慢了也不行?!盵6]267
五四時期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十分崇尚科學精神和進步精神。面對儒學,他們理性地、批判地加以對待而非全盤否定;面對外來文化,他們秉承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精神,在繼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認真地對他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加以吸收、借鑒和利用。從這方面來看,科學精神和進步精神都離不開一個“新”字,無論是有保留地批判傳統(tǒng)文化,還是吸收他國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實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在新時代,大學生弘揚五四精神,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五四運動時期形成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創(chuàng)新。百年來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五四精神不斷激勵中國青年奮斗于科學技術前線,激勵青年科技人才勇于創(chuàng)新、執(zhí)著創(chuàng)新。1958年中國第一臺計算機研制成功,1966年陳景潤的“陳氏定理”被認可,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所有這些,都印證了中國不斷實現(xiàn)科學技術上一個又一個的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進步,也就不會有發(fā)展。因此,新時代大學生要以前人為榜樣,要有拼搏創(chuàng)新精神,要敢于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撫今追昔,五四精神歷經百年滄桑、百年歷練,我們不禁思索,新時代大學生應當如何弘揚這一偉大精神呢?對于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給出了答案。他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要熱愛偉大祖國,要擔當時代責任,要勇于砥礪奮斗,要練就過硬本領,要錘煉品德修為。[2]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青年寄予的這“六要”期望,實質上就是希望新時代大學生既要接力五四精神又要超越五四精神,把繼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
新時代大學生弘揚五四精神,必須樹立遠大理想。理想與信念好似一對人生伴侶,常常一同出現(xiàn)。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青年:“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盵7]50這為新時代大學生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堅定什么樣的信念提供了明確指引,即新時代大學生應當樹立中國夢的偉大理想,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生信念。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近百年以來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五四運動時期的青年愛國學生之所以火燒趙家樓,抗議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就是因為他們胸懷國家,把“救亡圖存”作為畢生理想和追求;毛澤東、鄧小平、彭德懷等青年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無畏險阻、不懼犧牲。歷史和實踐證明,理想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的接續(xù)奮斗中放飛,信念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心中播下種子。今天,“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5]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偉大的新時代,新時代大學生應當比任何時候都要堅定遠大理想、堅守偉大信念!
五四運動旗幟鮮明地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愛國革命運動。愛國,是人們對祖國最深厚、最持久的情感,是激勵人們前進的永恒動力?;仡欀腥A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盵7]58沒有愛國主義的支撐,就沒有中華民族連綿不斷的悠久歷史,更不會有21世紀的新時代中國。無論何時,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精神史上最耀眼的璀璨明星。
從五四時期的“同胞們站起來呀”到新時代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一方面,愛國主義與愛中國共產黨是一致的。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實現(xiàn)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目標,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另一方面,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也是一致的。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百年歷史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丟掉社會主義、拋棄社會主義、偏離社會主義,都有可能亡黨亡國。因此,新時代大學生要把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起來,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
同時,新時代大學生弘揚五四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決與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虛無就是虛化、虛解的意思。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就是對本民族、本國歷史的否定,這是萬萬不可取的。試想,如果否定了本國、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那么國家還將存在嗎?因此,新時代大學生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必須毫不動搖地同一切丑化、惡化我們偉大祖國形象的言論作斗爭,必須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不是僅僅徒托空言,止步于情感,停留于口號。習近平總書記說:“現(xiàn)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盵7]175這就意味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時代大學生都將全程參與,只有舉好、舉穩(wěn)愛國主義旗幟,才能更好地參與到祖國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去。
“擔”是挑起、承擔的意思,擔當就是承擔任務、責任或義務等?!皳斠馕吨鲃痈冻龊头瞰I、不畏難不推諉,它需要非凡的勇氣和意志承受力?!盵8]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乏具有擔當精神的人:漢代名將霍去病高呼“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北宋鴻儒張載強調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名臣范仲淹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人的言行舉止使我們認識到:勇于擔當是一種精神追求,更是一種責任義務。
透視五四運動,大學生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活躍在譴責賣國賊的聲討中,他們奔跑在愛國維權的最前端,他們勇敢扛起了責任,他們散發(fā)出擔當之光。盡管五四精神歷經百年滄桑,但青年大學生的擔當精神并沒有被擦除掉,仍然清晰地印刻在歷史的豐碑上。百年后的今天,國家獨立且愈發(fā)富強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代的大學生最應該拾起的就是擔當精神。沒有擔當精神或者喪失了擔當精神,不僅會造成社會的混亂,還會阻礙中國的發(fā)展進步。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強,則國強?!扒嗄暌淮欣硐?、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xiàn)我們的發(fā)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盵9]歷史燭照未來,時代呼喚擔當。新時代是屬于青年大學生的時代,青年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xiàn)中國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和時代使命,擔當精神不應缺席,也不能缺席。站在新時代的航船上,新時代大學生當不負使命,敢于擔當,在奮斗中體味幸福人生。
繼承五四運動優(yōu)良傳統(tǒng),真正發(fā)揚光大五四精神,新時代大學生必須要繼續(xù)砥礪奮斗。在偉大中國夢的話語體系下,奮斗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青春當是奮斗的,不奮斗的青春是孤獨的、失敗的、毫無意義的,唯有砥礪奮斗,方能不負青春韶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是一部充滿奮斗色彩的歷史,奮斗無疑是中國人民最鮮亮的標簽??v觀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人物、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yè)的建設者,奮斗是他們共同的鮮亮底色;也正是中國人民的不懈奮斗,造就了新中國,繁榮了新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廣大人民特別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繼、艱苦卓絕的接續(xù)奮斗,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更不會有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明天?!盵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境遇條件下,青年大學生的奮斗精神不能丟,奮斗的品質不能忘,理應肩負時代使命,繼續(xù)砥礪奮斗。但奮斗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總會布滿荊棘、充滿坎坷。因此,新時代大學生弘揚五四精神,要有敢吃苦、能吃苦的品質,要有敢于拼搏、勇于奮斗的精神,要做新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青春之我,奉獻青春之中國。新時代大學生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阻且長,攢足奮斗干勁,保持奮斗姿態(tài),砥礪奮斗正當時!
大學時期是追求知識、探求真理、努力鉆研的大好時光,是奠定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蓄能期。在人生道路上,無才寸步難行,無德行之不遠,而青年更是練就過硬本領的黃金時期。倘若沒有過硬的本領和才干、沒有真才實學,夢想再遠大、理想再正確,任何人前進的步伐都將無比吃力。五四運動時期的青年大學生們正是注重通過學習練就自己的過硬本領,才掀開了近代中國歷史上思想解放的新篇章,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而迅速改寫了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偉大進程。
在當今時代發(fā)展日新月異、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各行各業(yè)專業(yè)化和專門化趨勢顯著增強的現(xiàn)實情況下,新時代大學生弘揚五四精神,更應當有學習的緊迫感和壓力感,更應當樹立本領從學習開始、本領依靠實踐的觀念,更應當通過認真學習來練就一套真正過硬的本領。應當看到,學習是格物致知的重要途徑,是進步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更是馬克思主義者最重要的品質。列寧說:“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盵10]786毛主席說:“中國靠我們來建設,我們必須努力學習。”[11]1020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盵7]51因此,新時代大學生要認識到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要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認真掌握學科專業(yè)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7]172,在學習中練就真本領。
新時代大學生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品德與修養(yǎng)從來都是中華民族持續(xù)探討的恒久問題,它沒有終結的答案也不會終結。立高尚品德、修大作為,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持續(xù)追求的精神品質。人無德,則行不遠,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是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不可或缺的板塊,必須加以修筑。
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在硬實力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要努力錘煉品德修為,自覺把“知、情、意、行”緊密結合起來。正確的價值觀是立德修為的基礎。新時代大學生修煉品德就是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何社會都會存在多種不同的價值觀念,而在這當中必然有一種觀念占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起中軸作用的價值觀念。習近平總書記說:“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盵7]168這就意味著,當代大學生錘煉品德要奉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辨是非曲直,把大德、公德、私德統(tǒng)一起來,“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2]。最小的善行勝過最大的善念,一切的語言歸結為行動,錘煉品德修養(yǎng)關鍵在于腳踏實地,落到實處。新時代大學生要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體會道德修養(yǎng),要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錘煉道德修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落細、落小、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