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兵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我國“十三五”落實教育扶貧“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戰(zhàn)略重地。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既是高校日常學生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以及“精準扶貧”工作要求完成的重要保證。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事務的一線工作者,無論是資助育人工作,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為新時期新背景下,獨立學院的輔導員如何開展這一工作,值得深入探討。
社會是持續(xù)不斷發(fā)展的,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也是日新月異。獨立學院資助育人工作的環(huán)境也在時刻發(fā)展變化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國家層面的變化。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出2020 年實現(xiàn)現(xiàn)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而且把教育扶貧,“立德樹人”納入了“十三五”規(guī)劃中,“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面對黨中央提出的新號召新要求新目標,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國家脫貧計劃任務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二、學校層面的變化。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是時代造就的特殊存在。筆者所在的江蘇地區(qū)由于承擔著教育部、發(fā)改委2016 年制定的“協(xié)作計劃”,大量提高中西部錄取學生的人數(shù),在這新時期的招生政策下,獨立學院由最初的“貴族化”迅速向“平民化”轉變,申請貧困資助的學生人數(shù)比例也已達到40%以上。三、學生層面的變化。由于招生政策的變化,獨立學院在校學生的情況也隨之變化。筆者所在獨立學院的學生由之前的幾乎是省內生源向全國生源轉變,由于各省份教育資源、經濟條件的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化更明顯,對于資助育人工作的需求呈現(xiàn)多種需求,心理育人的需求大有反超經濟資助需求之勢。
國家加大了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貧困大學生能夠完成學業(yè)。但是在新時期的操作過程中,資助育人工作卻遇到了一些新的難題。
(1)資助手段的多樣化,呈現(xiàn)的是單一化的結果
本著“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理念,我國高校資助政策自實施以來,已初步形成“獎、助、貸、勤、減、免、補”的學生資助體系,使大多數(shù)家庭經濟困難同學得以順利完成高等教育。高校如此費盡心思地多樣化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最終落實到實處時,卻變成了單一的經濟資助,受助學生對學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理解就是“發(fā)錢”,遠未達到資助育人工作結果的追求目標。
(2)受助學生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明顯增長
在近幾年的資助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受助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明顯增長,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受助生在內心深處都想被人認可,盡管出身貧困,但他們在學習上投入精力很多,成績在班級中也是中上水平,然而他們卻將之視為自我慰藉,還希望其他方面亦能達到這種水平。改善自卑心理是受助生最主要的心理訴求。自卑與自尊之間一線之隔,受助生明白自卑心理對他們整個人生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他們迫切需要改善自卑心理。希望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獨立學院的特殊性,師資、環(huán)境以及昂貴的學費都讓貧困生對自己、對學校心存排斥,但同時受助生也希望能對學校有較強的歸屬感,對學校產生依賴,讓自己內心能變得平和安靜,充滿安全感。
(3)獨立學院輔導員資助育人工作能力的欠缺
獨立學院輔導員身兼數(shù)職,師生比也是懸殊,工作量巨大,日常工作繁冗,精力有限,很難將資助工作做到面面俱到,甚至可能會發(fā)生評定不公的情況。其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不科學性,以年輕老師居多,年長的經驗豐富的老師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后都轉崗至學校其他崗位,導致了輔導員隊伍在資助育人工作過程中很難出現(xiàn)經驗、心得上的“傳、幫、帶”。年輕的輔導員自身還處于工作經驗積累、工作心得獲取、工作技巧學習的階段,能夠將資助育人工作的常規(guī)事務完成已屬不易,何談在資助工作中對受助生關注心理的健康成長,開展具有實效性、針對性的幫扶教育工作。
“獎、助、貸、勤、減、免、補”的資助體系,多樣全面覆蓋了現(xiàn)階段獨立學院資助工作的所有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這幾種方法各自所占比例,發(fā)揮作用卻嚴重失衡,助學金、助學貸款是學生最親睞的方法。獎學金的數(shù)額較少,勤工助學崗位不夠,減免力度不大,致使獨立學院資助育人工作存在著較嚴重的“供需矛盾”,這隱藏著很大的德育隱患。完善資助工作的實施制度,尤其是受助生的后續(xù)教育及校內外資助項目管理的相應準則必須明確制定,使得資助工作有規(guī)可依,有利于保障資助效果。建立資助育人工作的監(jiān)督制度刻不容緩,監(jiān)督機制是對獨立學院資助育人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督,貫穿全過程。同時還需要建立資助工作的處罰制度,對于認定工作中出現(xiàn)的偽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材料,資格評定過程中的徇情偏袒等現(xiàn)象,高校大多采取批評教育的方法,缺乏必要的懲戒措施。教育主管部門應聯(lián)合財政部門、慈善部門、法律工作者共同制定一套旨在保障貧困生權利的處罰制度,使資助工作有章可循,促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最后還要建立回訪制度,了解貧困生受助后的情況,以便更好地完善貧困生認定工作,同時也體現(xiàn)對受助生的人文關懷。
筆者所在學院的貧困生大多來自山區(qū)、農村或者城鎮(zhèn)下崗職工家庭,為供孩子上學父母幾乎傾其所有,經濟負擔很重,父母常因要為子女創(chuàng)造基本的生活條件,無暇顧及子女的情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同時貧困生肩負整個家庭的責任和重擔,不少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這些狀態(tài)導致貧困生科學認識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性格的過程比較緩慢。他們在奮發(fā)圖強的意識背后,仍留有因經濟原因無法與同學一起外出活動的自卑心理,擔心經濟原因無法完成學業(yè)的焦慮心理,為了能被同學刮目相看而夸張消費的虛榮心理,先入為主認定別人帶有色眼鏡看待貧困生的偏見心理,自尊心過強而變成的戒備心理,最終會演變成獨來獨往的自我封閉心理等。
面對這些心理問題,獨立學院應引進心理學專業(yè)的高材生以及一些具有豐富臨床咨詢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打造專業(yè)的心理師團隊,加強對貧困生心理問題的預防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專業(yè)學科以及日?;顒又校龑ж毨鷺淞⒆粤?、自強、自信的觀念,幫助他們擺脫因貧困產生的諸多不良心理,這項工作十分重要,而且開展得越早越好。心理教師、輔導員老師以及獨立學院的其他思政教師應該幫助貧困生形成科學健康的自我意識,方式方法應因人因時因勢制定,不可簡單粗暴。這些存在的心理問題,需要“物質資助”與“精神幫扶”相結合一起解決。專業(yè)人員需要分析貧困生的長處和優(yōu)勢,鼓勵他們,用成功案例引導他們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真正做到“精神扶貧”的“扶智”與“扶志”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于高校資助工作過程,防患于未然。同時應建立相應的心理援助體系,利用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活動機會,開展各種各樣的心理咨詢活動,例如通過電話網絡平臺交流、團體輔導等方法,可以較全面及時地了解貧困生心理狀況,并進行相應地跟蹤隨訪,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在獨立學院,輔導員是學校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中堅力量,是學生資助工作的直接執(zhí)行者,輔導員隊伍的自身綜合素質將直接決定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成效。首先,輔導員應及時學習國家不斷完善健全中的學生資助政策,只有將資助政策認識學習到位,才能夠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對學生做好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的學習與宣講,不至于犯低級錯誤。輔導員只有具備了精湛的理論能力,配合強烈的工作責任意識,才能維護好學生的基本權益,對所有學生盡心盡責,取得工作實效。其次,獨立學院必須加強對資助工作隊伍的專業(yè)培訓,從幫困助學理念、思想、心理、技能和崇高的職業(yè)道德方面來提高其專業(yè)性,使資助工作人員從思想和行動上都能尊重經濟困難學生的權利,將學生的需求不斷細化,在現(xiàn)有能力的基礎提供物質資助之外的多層次資助。再次,輔導員應注重并加強資助工作中德育教育。進一步加強誠信教育,通過組織主題班會,舉辦辯論大賽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認識了解分析誠信,關注誠信。及時樹立典型,廣泛宣傳,讓正能量在學生群體中持續(xù)傳播,并且建立學院自身的誠信檔案,引導學生時刻督促自身。資助過程中始終進行感恩教育。貧困生認定前,召開感恩教育大會,引導學生學會感恩,讓學生在受助過程中,要求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養(yǎng)成感恩心態(tài),利用社會實踐開展感恩專題活動,使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只有這樣貧困生才能從他助向自助發(fā)展,并最終變成助他。最后,輔導員應充分利用獨立學院的資源幫助貧困生就業(yè)指導工作。筆者所在學院2019 屆畢業(yè)生中抽取260 名貧困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就業(yè)問題是貧困生最為焦慮的問題。輔導員應積極開展貧困生的就業(yè)指導工作,加強就業(yè)政策、形勢的宣講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利用獨立學院的校企合作資源,幫助學生在合作企業(yè)中拓寬合適的崗位,組織學生寒暑假走進企業(yè)實習。同時建立貧困生就業(yè)資料庫,對他們的個人狀況、求職意愿進行詳細登記,便于輔導員及時有效地提供匹配的就業(yè)信息。
新時期獨立學院資助育人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既給輔導員的資助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又給輔導員提供了一個全面提升自我綜合素質的機會。輔導員應當主動學習,切實做好新時期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全面貫徹國家“精準扶貧”、“全面脫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