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肅清
沒事兒時,翻翻老照片,過去的那些就都回來了。
一個年代,一段故事,一種情懷……都轉(zhuǎn)過身來與你對視,向你致意。那杯老酒、那間老屋、那堆篝火、那場電影,夕照下的牧笛、鞭炮聲中的年夜飯……
老照片存貯的都是些舊事,但它們曾經(jīng)也是新聞,生機勃勃,鮮眉亮眼。
那個時候,你是帥小伙;現(xiàn)在,你是糟老頭。照片里的說:“你老了。”照片外的說:“我曾經(jīng)年輕,但你還不曾老過?!?/p>
人看不清自己,那是當(dāng)下;人看清了自己,那是回眸。一寸寸的光陰,拉出了人的長度和寬度。從滿月照到周歲照、畢業(yè)照、戰(zhàn)友照、結(jié)婚照、祝壽照……一路照過來,一個人就裂變成了N個人,就像孫悟空拔一撮猴毛變成一群猴子一般。
像人一樣,老照片也分高低上下、三六九等。它們中哪個登了報、上了刊,就成了名角兒,有了社會的屬性;哪個藏在影集里、抽屜中,就會夏睡冬眠,成為被遺忘的一族。然而新鮮的事物會漸漸老去,譬如熱鬧的“網(wǎng)紅”;老了的事物也會返老還童,譬如那么多的“非遺”。
問題是,照片們有沒有遇到“伯樂”。
照片是見證者,公正無私。從那一頭到這一頭,中間的距離并沒有多遠(yuǎn)。幸福像花兒一樣,隨春來,跟秋走。走遠(yuǎn)了,老照片卻還留在原處,像個老管家,守護(hù)著原來的你。人們在疲憊、辛酸、無聊、思念時,或者在其他某種特殊心境下,才會想起翻翻老照片。這一翻,就翻得個五味雜陳。早先,是你站在父母的膝下;之后,是兒女站在你的膝下……類似的老照片、舊場景,差不多家家都有。
那時候照相,穿的是中山裝、軍裝、工作服……膝蓋處甚至還會打個補丁。到后來照相就不一樣了:靚裝炫服、紅飛翠舞……照片上的穿戴顯示的是一個時代、一種潮流。
那時候照相,用的是傻瓜相機,面對它的人都恭恭敬敬、一本正經(jīng);現(xiàn)在照相,用的是數(shù)碼相機、智能手機,隨便擺個姿勢,嘻嘻哈哈,千姿百態(tài)。
看看老照片就知道了,過去的你和現(xiàn)在的你,常常接不上軌、對不上號。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曾經(jīng)的幸福,都“落花流水春去也”;曾經(jīng)的苦難,卻在時光中慢慢地發(fā)酵變甜。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照片知而不言。
人們照相的時候,表情一般不顯山露水,顯得中庸。但攝影高手都善于捕捉人們平時不顯露的那一面。丘吉爾以不露聲色著稱,攝影師卡什拍丘吉爾,趁他不注意猛然抽走了他嘴里的雪茄,才拍下了丘吉爾怒不可遏的表情。
一棵大樹,向陽的一面細(xì)嫩光滑,背陰的一面干硬粗糙。一件華美的衣袍,就像張愛玲說的,背面爬滿了虱子。面對人世間那么多誘惑,人們的模樣免不了會變化,就像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中寫的一樣:“金子!黃黃的、發(fā)光的、寶貴的金子……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p>
人學(xué)好不易。人如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學(xué)壞容易,一腳門里,一腳門外。
翻翻老照片,有時可能會發(fā)生這樣一種奇跡:把丟掉的自己重新找回來。畢竟,人之初,性本善。良知覺醒,浪子回頭。
懷舊是一塊大板擦,把添加的擦沒了,固有的擦亮了。懷舊越到深處,生活就越有滋有味。
遲早,每個人都會一頭鉆進(jìn)老照片。人們的心里都有一桿秤,衡量著它們的重量。如老百姓所說,或半斤,或八兩;如司馬遷所說,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老照片的意義,在于它們連貫、系統(tǒng)地記錄了生活。翻翻老照片有個好處:不丟失自己,也不丟失他人。
(摘自《天津日報》2019年10月30日,周繼紅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