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墾牧文化就是在大規(guī)模拓荒、生產(chǎn)過程中形成的以“敬業(yè)尚賢、沉毅勇為、開放博納、崇尚自然”價值為取向的具有區(qū)域特色的價值形態(tài)。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提倡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廣闊的天地里實踐、探索、體驗、創(chuàng)造……以墾牧文化活動為依托,讓學生進行一系列有墾牧文化特色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關鍵詞】墾牧文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睂W校所處的通州灣地區(qū),在一百多年的大規(guī)模拓荒、生產(chǎn)過程中形成了以“敬業(yè)尚賢”“沉毅勇為”“開放博納”“崇尚自然”等價值取向的墾牧文化,對新一代少年的成長有重要意義。作為江蘇省十三五重點資助課題《基于墾牧文化的小學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研究》的核心組成員,筆者堅持以墾牧文化為發(fā)展內(nèi)在和行動綱領,以農(nóng)村小學生存現(xiàn)狀、師生的心理發(fā)展及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尋求貼合農(nóng)村學校師生發(fā)展的教學策略和實踐活動,努力探究滲透于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墾牧文化活動元素。
一、墾牧活動之創(chuàng)意命名
學校課題組成員通過清理學校乒乓球館后面的一塊空地和食堂前的一塊空地,量長度、畫布局、豎柵欄。讓每個班級都有了一塊實踐基地。各班可以自行設計園子布局,給園子命名,突出墾牧精神內(nèi)涵。我把這個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想不到學生竟然取了一個非常有意思、有內(nèi)涵的名字“芳怡田園”。學生說這個名字源于詩句“蘭芷惠心斯,杜若沁芳怡”,這句詩是說女子美麗而聰明,讓人感覺滿是清新芬芳。在字典中“芳”解釋為芳香花草的香味,比喻美好的德行和聲名?!扳苯忉尀楹蛺?、愉快,“芳怡”就是讓花草的芬芳給人帶來愉悅感。我們的種植園里將種上各種植物,它們的香味將給全校師生帶來快樂,我們也要用美好的品德來感染大家,讓師生們感受到我們的勤勞、善良、開拓、創(chuàng)新,故取名芳怡田園。這樣的名字既富有詩意又體現(xiàn)了墾牧精神,對學生來說更是一次富有意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二、墾牧活動之人際交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和農(nóng)村家長對學生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城市的學生總會給人一種見多識廣、開朗大方、善于言談的感覺,而農(nóng)村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隨祖父母輩一起生活,除了上學,雙休日就是窩在家里玩手機、看電視,或者和左鄰右舍的伙伴們在田間河邊玩耍,少有機會、少有時間出去走一走,久而久之,他們的眼界就狹隘了,性格就孤僻了,交際就受限了。而人是具有社會性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不可少,要與人交往就要和別人進行口語交際。平地、松土、播種、施肥等,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既沒有理論知識,更沒有實踐經(jīng)驗。所以向有經(jīng)驗的人請教勢在必行。我們班的學生都來自農(nóng)村,平時在課堂上發(fā)言都比較靦腆,更不要說去請教一個不熟悉的人了。學校里的保潔奶奶是一個有豐富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民,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口語交際的機會,抓住這樣一個契機,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既不突兀,又非常有效。我的提議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在請教之前,我還特意圍繞“如何向別人請教”這一話題上了一堂口語交際課。學生總結(jié)了三個注意點:要有禮貌;要講清楚想要請教的內(nèi)容;必要時邀請保潔奶奶現(xiàn)場指導。學生非常興奮地向保潔奶奶請教了青菜的種法。后來在青菜的生長過程中,學生還不時地向奶奶請教了什么時候該施肥,多長時間澆一次水,有蟲子了怎么辦,長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收獲了。學生克服了害羞畏難情緒,和保潔奶奶成了非常親密的忘年交,不僅把植物培育得很茂盛,還培養(yǎng)、鍛煉了其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墾牧活動之素材積累
學生在對莊稼的種植管理中感受到了人與土地的關系,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了解了植物世界,探尋到了種植規(guī)律,體會了成功的喜悅,墾牧園成了學生心中快樂的園地。學生在一起翻地、平土、播種、培管、收獲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也發(fā)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學生情不自禁地把這些都記錄了下來,班級的《墾牧日志》應運而生。
片段一:我們班分到的地原先上面建的是垃圾池,后來垃圾池拆掉了,土里摻著許多磚塊和石子。這些磚塊和石子大小不一,有的埋得還特別深,清理起來很費力,有些同學手上還磨出了血泡。全班同學整整干了一個多小時才把磚塊和石子清理干凈。原來干活這么累!
片段二:今天剛下過雨,土地變得松軟了很多。我們繼續(xù)用釘耙翻地碎土,同學們輪流干,先把土掀翻,然后敲碎鏟平,有時掀翻的土塊特別大,用釘耙背面敲碎土時得花很大的力氣。還有的同學翻到了蚯蚓就大呼小叫起來,仿佛挖到了寶藏,整整一節(jié)課時間,我們把四分之三的地整理完了。把一塊廢棄的土地整理成可以種莊稼的土地,真的是太累了,有的同學累得腰酸背疼,有的同學手上磨出了泡,但看著被整理得平平整整的地,大家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片段三:播撒菜籽和肥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手指與手指之間的縫隙大一些菜籽還沒撒就全溜掉了,縫隙小一些又撒不出去,看來什么事情都得熟能生巧呀!
片段四:菜寶寶終于從土地里鉆出來了。我們每天都會去澆菜。隨著嘩嘩的水聲,每一棵菜寶寶都吃得飽飽的。在陽光的照耀下,水滴閃爍著七彩的光澤。看著茁壯成長的菜寶寶,我們的心里樂開了花。
……
這些日志的撰寫也為學生的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了他們吃苦耐勞、開拓創(chuàng)新的墾牧精神,更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情趣所在。
四、墾牧活動之合作探究
俗話說:“大合作有大成就,小合作有小成就,不合作就很難有什么成就?!薄缎抡Z文課標》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新理念。我覺得這樣的理念不僅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加以推廣,進一步研究。在墾牧活動中,需要同學之間進行長期有效的合作,如誰負責購買種子和肥料,誰負責聯(lián)系保潔奶奶,誰負責播撒種子,誰負責澆水,誰負責捉蟲,誰負責施肥……一系列墾牧活動都要有明確的分工,細化到人,還要有專人負責安排提醒。在長期的合作中,學生互相依賴,個人責任、社交技能都得到了體現(xiàn)和提高。
五、墾牧活動之游戲傳承
兒童的知識習得、品德養(yǎng)成和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游戲的滲透。游戲是兒童成長的必需。我和學生一起玩造房子、打蛋子、丟沙包、滾鐵環(huán)的游戲,通過在游戲中畫、讀、說、做,學生了解了墾牧游戲中蘊涵的深刻含義,以走進百年來三余地區(qū)的開發(fā)歷史,感受鮮明的沉毅勇為、尊崇自然的墾牧精神。學生在作文里寫下這樣的文字:打彈珠,訓練了我的準頭,培養(yǎng)了我的契約精神;造房子,讓我感受到了祖先百年前開墾創(chuàng)業(yè)的千辛萬苦;打結(jié)子,訓練了我的速度,還培養(yǎng)了我的動手能力;我最喜歡拋沙包,一只手輪流拋兩個,兩只手輪流拋三個四個,看這些沙包在我手上輪翻上陣,我感覺自己成了“大魔術(shù)師”……你們看墾牧文化的傳承是多么的有益呀!學生在這樣的游戲中,把游戲的體驗轉(zhuǎn)化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字,水到渠成。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讓活動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走出課堂,拓展視野。在廣闊的天地里實踐、探索、體驗、創(chuàng)造……在墾牧文化活動中努力探究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元素,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注入一絲活力,增添一些特色,抹上一層文化是我在今后的課題研究中努力的方向。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三余小學,江蘇 南通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