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曉紅 秦志玲 韓美潔 李園園
腹部手術主要是針對消化道腫瘤、闌尾炎、腹股溝疝、膽囊結石、泌尿系統(tǒng)腫瘤等疾病進行的手術治療方式,包括胃手術、胰腺手術、腸道手術、脾切除術、膽道手術、闌尾切除術、肝臟手術等。但腹部外科手術患者因為自身皮下脂肪厚以及抵抗力不佳等特點,很容易出現皮下出血、脂肪液化,再加上術中無菌操作不到位,導致手術部位感染的風險較高。一旦出現手術部位感染,不僅會影響手術效果,也會延遲術后康復進程,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加重其經濟負擔。感染嚴重者可能會引發(fā)全身性感染、多處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會造成死亡,容易引起醫(yī)療糾紛[1-3]。有研究表明[4],手術過程中人員流動量會直接對層流潔凈手術室空氣中細菌數量產生影響,空氣中細菌數量越高,導致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風險性越高。本研究探討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狀況與腹部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進入醫(yī)院實施腹部手術治療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手術時間均在120 min以上;所有入選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條件:精神疾病意識障礙患者;嚴重傳染性皮膚疾病者;患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免疫系統(tǒng)異常者;手術耐受力弱者。將其中出現手術部位感染的15例患者作為病例組,未出現手術部位感染的18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90例,女95例;年齡30~78歲,平均49.71±2.12歲;收縮壓(SBP)130~14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138.65±1.05 mmHg;舒張壓(DBP)75~90 mmHg,平均 80.65±1.05 mmHg;心率81~99次/min,平均90.00±6.60次/min;體溫36~37.40 ℃,平均36.82±0.25 ℃;體質量65~85 kg,平均76.05±1.45 kg。病例組男7例,女8例;年齡31~79歲,平均50.16±2.19歲;SBP 132~143 mmHg,平均138.62±1.03 mmHg;DBP73~89 mmHg,平均80.67±1.03 mmHg;心率80~98次/min,平均89.95±7.00次/min;體溫36.50~37.30 ℃,平均36.80±0.22 ℃;體質量66~84 kg,平均76.00±1.55 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將手術時間按照30 min分段,由專門人員負責觀察記錄各時段手術室人員流動情況。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應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狀況對患者術后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繪制ROC,以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狀況為狀態(tài)變量,以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手術部位感染情況作為自變量,觀察曲線下面積(AUC),檢驗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狀況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預測價值,AUC≤0.5說明無預測價值,AUC在0.5~0.7之間說明預測價值較低,AUC在0.7~0.9之間說明預測價值較好,AUC>0.9說明預測價值很好。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例組與對照組第一時段手術室內的人員流動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第二時段、第三時段、第四時段、第五時段時手術室內的人員流動情況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狀況比較(次)
ROC曲線結果顯示,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的AUC為0.722(P<0.05),表明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見圖1。最佳截斷取值為10.108時,預測的靈敏度達到86.67,特異度達到97.30,臨床一致性非常高(Kappa=0.769),表明具有臨床使用價值,見表2。
圖1 術中人員流動狀況預測術后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ROC曲線圖
表2 術中人員流動狀況預測術后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預測結果
有研究表明[5],手術部位感染不僅會增加患者術后死亡風險,也會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負面影響。近年來也有研究發(fā)現[6-7],手術室的空氣質量對切口感染率有很大影響,并且手術室內的空氣質量很大程度上與手術過程中人員流動有關。
手術部位感染主要分為淺部感染及深部感染,其中淺表部位感染主要涉及皮膚及皮下組織;深部感染涉及筋膜、肌肉、臟器或腔隙感染涉及術中操作的部位。一旦出現深部感染可能會導致手術失敗,還可能會引發(fā)全身性感染、多處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會造成死亡。尤其是針對老年患者而言,其心腦血管機能衰退,心臟儲備功能較差,會出現較為強烈的應激反應,給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且病死風險也較大。本研究中結果顯示,兩組第一時段手術室內人員流動情況比較未見明顯差異,而病例組第二時段、第三時段、第四時段、第五時段時手術室內的人員流動情況均高于對照組;經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狀況對患者術后手術部位感染有影響。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預測手術部位感染的AUC為0.722,>0.7,預測價值較好。表明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狀況對腹部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有影響,是手術部位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且人員流動次數越高,術后手術部位發(fā)生感染的風險性越強??諝庵斜旧泶嬖诖罅康姆蹓m,不僅含有各種環(huán)境污染物,同時也是細菌附著的主要載體。因此,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空氣潔凈程度。隨著塵埃粒子數的不斷增加不但會帶來化學污染物,也會攜帶大量潛在的致病菌,增加患者術后手術部位發(fā)生感染的風險。在手術室的密閉環(huán)境下,塵埃粒子主要來源于人員活動過程中激起的地面沉降粒子、人員自身和儀器設備等散落粒子。若手術室人員流動較為頻繁,門開關就會頻繁,這就打破了手術室相對封閉的無菌狀態(tài),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室的空氣流向,導致室外污染物的入侵[8-10],并且出入手術室的醫(yī)護人員自身也會攜帶一定的致病菌,空氣流向的改變也會加快人體細菌在空氣中散落速度,繼而使環(huán)境中的細菌含量增加[11-13]。術中人員流動次數越大,手術室內細菌含量越多,對手術中患者帶來的感染威脅越大。
手術時間的長短和進入手術室的總人次是對人員流動量產生影響的兩個主要因素,在手術時間不可控制的情況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嚴格限制手術過程中人員的流動量,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醫(yī)務人員在進入手術室時,應嚴格執(zhí)行消毒步驟,穿戴好手術帽、手套、手術服等;若是沒有必要盡量遠離手術區(qū)。也可在手術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手術部位致病菌,如在縫合腹部切口前,使用大量消毒劑清洗腹部切口,沖洗干凈壞死的組織和血液,降低感染的發(fā)生[14-15]。
綜上所述,手術室術中人員流動狀況對腹部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有影響,是手術部位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并且人員流動次數越高,術后手術部位發(fā)生感染的風險性越強,故手術室管理者應予以高度重視,及時采取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