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
致沅弟(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夜)
沅弟左右:
十四、十五六日接弟初十日函、十二日酉刻及四更二函。賊已回竄東路,淮、霆各軍將近五萬,幼泉萬人尚不在內,不能與之一為交手,可恨之至!豈天心果不欲滅此賊耶?抑吾輩辦賊之法實有未善耶?目下深慮黃州失守,不知府縣尚可靠否?……
奉初九、十三等日寄諭,有嚴行申飭*[chì]及云夢縣等三令不準草留之旨。弟之憂灼,想尤甚于初十以前。然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訣,不料被申夫看破。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弟此次郭軍之敗、三縣之失,亦頗有打脫門牙之象。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聲口。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
(版面所限,此封家書為主體節(jié)選)
評 點
過去有人說過,上天降生曾氏兄弟,是安排做太平天國對頭的,太平天國失敗后,他們也應在那時死去。若如此,無論是對他們個人,還是對清廷來說都是好事。此話雖是玩笑,卻也有一定的道理。自從金陵城被打下后,曾氏兄弟都開始走背運了。
老大曾國藩一年多的剿捻(捻指捻軍, 太平天國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軍)吃盡了苦頭,到頭來無功而返,耳邊聽到的是一片訕笑聲。老九曾國荃的新湘軍更是屢敗于東捻任化邦、賴文光之部,先前吉字營的悍將彭毓橘、郭松林、熊登武等人,在捻軍面前都抖不出半點威風來。十一月中,接連丟掉云夢、孝感、應城三縣。朝廷震驚。十二月初一,上諭嚴斥曾國荃:“該撫毫無布置,且近省各軍俱已調撥赴營,致令后路空虛,實屬調度無方;倘掉以輕心,不能速籌防剿,就地殄*[tiǎn]除,致令竄出本境,坐失機會,恐不能當此重咎也。懔*[lǐn]之!”
十二月初九日,曾國荃再度遭到朝廷申斥:“曾國荃駐扎德安,統(tǒng)領兵勇不少,調度無方,致令該逆如入無人之境,不知所司何事!著傳旨嚴行申飭?!薄霸鴩跎砼R前敵,責有專司,尤不得稍涉推諉,致干重咎。”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一個自視為天下第一戰(zhàn)將的人,面臨著屢戰(zhàn)屢敗的局面和朝廷一再聲色俱厲的訓斥,他心里作何想?尤其令人玩味的是,上諭講得清清楚楚,是據“官文奏”。此時官文(王佳氏,字秀峰)的湖廣總督雖已由欽差大臣譚廷襄暫署,但他仍在湖北督辦軍務。朝廷對官文的信任及軍機處對官、曾兩人的心之向背已昭然若揭。曾氏兄弟對此自然心知肚明。
事情已經是這樣子了,只得硬著頭皮頂下去。做哥哥的曾國藩道出他平生成功的最大秘訣來,既是點撥,亦是安慰。這秘訣便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打脫牙”意謂失敗了;“和血吞”則是不在人前示弱,將仇恨埋在心里,下次再來較量。這的確是硬漢子的所作所為。蘇聯(lián)有部電影叫作《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其實,豈止是莫斯科,全世界都如此!凡有人群之所,凡處競爭之地,如官場、戰(zhàn)場、商場、考場,即便是最繾綣*[qiǎn quǎn]最軟性的情場,也不相信眼淚,都相信實力!哪怕是“運氣不好”這樣的話都不應該說。若有這種思想,便會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借口,便是在換取別人的廉價同情。這是軟弱無能的表現,是沒有出息的。有出息的強者就是曾國藩所說的:“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p>
筆者常常想:強者絕不是事事都強,時時都強,他必定有遭受挫折的時候,有失意的經歷。古往今來,人們大多在勝利到來時才看到誰是強者。其實,真正的強弱早在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意時便已見分曉了。筆者真愿“打脫牙和血吞”這句最形象也最直白的湖南俚語,成為一切立志奮斗者的座右銘。
那么在“徐圖”的過程中,還要為“自強”做哪些準備呢?與這封家書相關聯(lián)的內容,出現在了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曾國藩寫給曾國荃的另一封信中,其中不僅肯定了“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逆境良法,也提出了通過“悔字訣”自省、在逆境中砥礪前行的人生訣竅。
鄂署五福堂有回祿之災,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系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只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思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惟有處處泰然,行所無事。申甫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隨時訓示申儆*[jǐng]。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fā)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磿鴮懽?,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dú],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夸之詞。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制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后痛下箴砭*[biān],必有大進。
立達二字,吾于己未年曾寫于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于能達處尚欠體驗,于不怨尤處尚難強制。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這封信是對曾國荃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信的回復。曾國荃來信中提到,“二十二日黎明,五福堂兩棟均被火燒……火從上而下,非會匪之毒謀,即仇家之奸細……今值此內訌外侮之交,又災生意外……當求隨時訓示申儆為叩?!?/p>
五福堂即湖北巡撫衙門后院。當時的規(guī)矩,各級官府的正堂(即一把手)及其眷屬住衙門的后院。后院起火,從上燒到下,很有可能是人為放火,故而曾國荃認定:要么是公敵? 會匪,要么是私怨? 仇家。但曾國藩勸曾國荃不要這樣想,而是把責任者局限在自家內部。這樣一件很可能是遭人暗害的事,為什么不去追查到底,揪出作案者,予以嚴懲,反而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這豈不是在示人以弱嗎?何況受害人乃堂堂的一省之主!于是曾國藩向曾國荃提出他的另一人生訣竅:悔字訣。
悔字訣助曾國荃過難關
什么是悔?悔者,悔過自新之謂?!兑住は缔o》曰:“震無咎者存乎悔?!币簿褪钦f,行動而無過失的原因,在于能夠悔改。咸豐七年八年之間,曾國藩在家守父喪的時候,回顧出山辦事以來的種種不順,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即自己并非萬能者,而事情的成功也不是靠一味硬干。從老莊“柔弱勝剛強”的學說中,曾國藩獲得了人生的最大啟迪。因為這一轉變得力于對自己過去所作所為的悔改,故他將這一啟迪命名為悔字訣。他又將這個悔字訣在“體”“用”兩個層面上予以充實。
所謂體,即主干本體,“悔”的主體為立、達二字。立,即自立自強,這是核心;達,即通達圓融、事業(yè)成功,這是最終的目的。所謂用,即所采取的途徑、方式、手段等等?!盎凇钡耐緩綖椴辉共挥?。不怨不尤,則自心平靜,亦不至于招恨結仇。以不怨不尤之用,可成能立能達之體。這就是曾國藩 “悔字訣”的主要內容。以眼前的例子來說,家里失火,懷疑是別人有意加害,便是怨尤,要不得。
一個人身處逆境之際,一定是外界強自己弱的時候。此時行“悔字訣”,好比韜光養(yǎng)晦,減少被人攻擊的目標;好比藏鋒削芒,少了許多與人沖突的可能性。如此則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太多的傷害。若在順境的時候也能奉行此訣,則更能贏得別人發(fā)自內心的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