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漪瀾
奧古斯丁有言:“你若沉默,請出于愛而沉默;你若發(fā)聲,請出于愛而發(fā)聲?!比耸露嗉姅_,人生多曲折,面對各色人等和各種之事,選擇“默”還是“鳴”,一般難以驟作決定或一概而論。我以為,只有推己及人,心向普羅,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以惠及他人與社會??梢孕攀氐脑瓌t,乃是:“默”示修養(yǎng),“鳴”標風骨。
沉默不僅有關(guān)個人之修養(yǎng),更是一種智慧的沉淀。適時的沉默有如細雨,潤人于無聲卻勝有聲。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說:“適合沉默的事說出來就顯得奇怪。”的確,生活中,他人失意時,陪在他身邊,靜靜地傾聽,或是給他一個無言的擁抱,比空洞單薄的言辭溫暖得多,也有力得多。不知沉默,不懂言說分寸的人只會令人心生厭棄,同時這種行為也足以自證其教養(yǎng)的缺失。顯而易見,體恤他人的沉默是種修行,也是一種更加“高級”的愛,它具有溫煦而強大的力量,自能撫慰人心、寬解人意。
一個人做出了成績,哪怕是足以傲人的成就,也無須自夸于公共話語空間。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從容淡泊之心,此為人生之大修養(yǎng)。還有,一個人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遠目標而不懈戰(zhàn)斗、上下求索,雖一時看不到成績,但他潛行于前行之路,處于人生的蓄勢期,也自當秉持一種不與塵俗混同的高邁和靜氣。
當面臨社會亂象或是事關(guān)道德原則的大是大非問題時,我們當發(fā)聲,這是責任,更是擔當。試看,魯迅以筆為刀,敢于執(zhí)言,他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勇毅和膽氣直指國民劣根性,致力于療救國人的靈魂。再看,王小波冷靜分析社會現(xiàn)象,分析國人的弊病,談理性也談信仰,以其精警的文字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他們以積極發(fā)聲者的姿態(tài),體察國人心理,關(guān)注國家命運,以一己之微力為國家鼓與呼。一味沉默猶如閉眼信足狂奔,極有可能奔向懸崖而不自知;回避必要的發(fā)聲,猶如自筑空中樓閣,搖搖晃晃,臨危而無感。社會需要鞭撻丑惡、清醒客觀的發(fā)聲者,他們是刺破黑暗的利劍,亦是推動國家機器順暢運轉(zhuǎn)的工程師。須知,“邪惡獲得勝利的唯一條件,就是善良的人們保持沉默”(愛德蒙·伯克)。情系普羅大眾,心連國家社會,當鳴則必鳴,鳴以濟天下。鳴,標示的是人的大寫的精神和錚錚風骨!
當然,一個人蒙受不白之冤,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自當站出來為自己“說話”,洗刷恥辱,一證清白,或是維護自己應有的權(quán)益。這同樣是一種風骨。
然知之不難,行之唯艱。無論是沉默還是發(fā)聲,我們都需要從愛出發(fā),但與此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度”。過度的沉默或是過激的發(fā)聲,可能都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我們應站在他人的角度衡量自己的言行。須知,該發(fā)聲時卻噤聲,固然不可?。话l(fā)聲時若是人云亦云,也無異于空談,我們應以獨立人格去思考,理性發(fā)聲,切忌隨波逐流,泛泛而談。
當默則默,當鳴則鳴。請記得,“默”示修養(yǎng),“鳴”標風骨;博愛于人,裨益社會?。ㄖ笇Ю蠋煟黑w福芹)
【簡評】“沉默”還是“發(fā)聲”?文章首段即宣示選擇的標準:“默”示修養(yǎng),“鳴”標風骨。具體行文時,先論“沉默”,次及“發(fā)聲”,尾段總結(jié),全文層次清晰,結(jié)構(gòu)圓融。無論是論說“默”還是“鳴”,作者都從他人和自身兩方面入手,語言平實,引人思考,說理有力,令人信服。
【他山之玉】
人要永遠做小孩子雖辦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辦到的。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起初我以為這是因為經(jīng)歷了嚴酷的時期(文革),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中國人的通病。龍應臺女士就大發(fā)感慨,問中國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在國外住了很多年,幾乎變成了個心直口快的外國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這是不對的。沉默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價值觀很簡單:開口是銀,沉默是金。一種文化之內(nèi),往往有一種交流信息的獨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語言,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文化可以傳播,等等。這才能叫做文化。
沉默有自己的語言。舉個住樓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設(shè)有人常把一輛自行車放在你家門口的樓道上,擋了你的路,你可以開口去說:打電話給居委會,或者直接找到車主,說道:同志,五講四美,請你注意。此后他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證。我估計他最起碼要說你“事兒”,假如你是女的,他還會說你“事兒媽”。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沉默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種行為的厭惡之情:把他車胎里的氣放掉。干這件事時,當然要注意別被車主看見。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