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古典詩詞是中國歷史的璀璨精華。現(xiàn)全國推廣使用的統(tǒng)編本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詩文篇章的數(shù)量。怎樣的詩教方式,才能真正讓學生愛上詩歌、學習詩歌呢?每一篇古詩都有它的獨特密碼,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的思維靈性,每一位教師都有他的教學風格,師者可以在其間尋找到一條最適合兒童發(fā)展的、教師駕馭的“最佳路徑”,引領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豐富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進而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把詩的精神帶到日常生活中,涵養(yǎng)氣質(zhì),啟迪智慧。下面我以《示兒》的教學為例,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多式誦讀——領略詩歌語言的魅力
課標提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钡诙W段指出:“誦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闭b讀這一最簡單最原始的方法,也是學習古詩詞最基本的方法。通過誦讀,學生能初步領略詩歌文字特有的美感,感受漢語言文字獨特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文字,熱愛傳統(tǒng)文化。所謂“多式誦讀”,就是課上不同時段運用不同的方式帶動學生讀熟讀懂古詩,避免重復、單調(diào)的方式讓學生感到疲憊,盡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甚至脫口而出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感受、鉆研、推敲文字的能力。
在《示兒》的教學中,我將誦讀貫穿課堂始終,分為一個呈現(xiàn)和三個層次逐步推進。一個呈現(xiàn)就是舊知導入——出口成章、高聲誦讀。課的開始,我開門見山地提問:我們曾經(jīng)學過詩人陸游的一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誰能背給大家聽聽?由于是已經(jīng)學過的古詩,學生吟誦起來聲音響亮、節(jié)奏準確、聲情并茂。我頻頻點頭,充分肯定,學生獲得認可,成功感便油然而生。這時趁熱打鐵,學生便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學習新的古詩必然事半功倍。
接下來說說三個層次。第一,自由初讀古詩,做到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南宋朱熹曾說:“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闭n堂上給足時間,學生自由反復地練讀,一定能達到“字正腔圓”。小組內(nèi)合作練習朗讀后,展示朗讀時精彩紛呈。學生在這樣的反復練習、傾聽中,有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第二,有滋有味地品讀,讀出詩意,讀出意象。意象是古詩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從字詞到句子,弄懂詩的意思,詩的意象才能得以在學生腦中呈現(xiàn)。理解了“元知”“但悲”“九州同”,就懂得了詩人臨死之時萬事皆空,心里唯一放不下的、感到悲傷的就是有生之年沒能見到國家統(tǒng)一。從“家祭”“無忘”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zhí)著、深沉、熱烈、真摯!只有順從詩意、詩的意象的路徑去思考,學生才能融入詩作,融合于詩的情境,從而抵達詩作的靈魂。這時候讀起來自然能感同身受,別有一番風味。第三個層次就是誦讀入境。葉圣陶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币_到這樣美好的境界,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別要加強感情朗讀訓練與指導,以達通感的境界。
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反復誦讀,熟讀成誦,就能讀出對詩意的理解,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悟民族文化的優(yōu)美?!妒緝骸愤@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yè)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yè)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diào)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學生熟讀成誦、誦讀入境,能深刻感受到陸游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二、活動入境—— 回歸自主學習的本質(zhì)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早已深入人心。創(chuàng)設必要的活動、倡導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的基礎上的。對于淺顯的問題,學生思考就懂了,沒必要組織活動合作學習,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對于較難的問題,也不能直接布置小組活動討論交流,必須在學生自主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產(chǎn)生問題再進行交流,思維碰撞才能產(chǎn)生火花。如果匆忙討論,要么沒人發(fā)言,要么一兩個優(yōu)等生唱獨角戲,小組其他成員盲目隨從,聽時覺得很有道理,過后就煙消云散。
下面是我教學《示兒》時的片段:
師:古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學習古詩不光要會讀,還要理解詩的意思。接下來我們看看同學們能不能借助活動單,自己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出示)
1.結(jié)合文中插圖,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意思,適當批注。有疑問的做上記號。
2.如果獨立思考后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組內(nèi)討論討論。
3.組內(nèi)交流對詩句的理解(一人說一句,另兩個學生補充),確定重點匯報的兩個句子。
(生看清要求后自學,時間約5分鐘。師巡視了解,指導學習。)
師:不動筆墨不讀書,查閱工具書時,可以在關鍵處做記號。
師:自己獨立學習無法完成的,可以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討論。
(生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時間約5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教學過程在學生經(jīng)過自己獨立思考產(chǎn)生疑問需要解答時,進行了必要的交流活動,此時進行的小組活動學習是有效的。教學從題目入手:《示兒》相當于遺囑。一位大詩人的遺囑有什么特別的呢?這樣的問題吸引學生閱讀探究的欲望。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接著,學生抓住關鍵詞“元”“萬事空”“但”“悲”進入古詩情景?!叭f事空”,是說人死后一切都無牽無掛了,但詩人卻悲哀凄涼,因“不見九州同”而深深遺憾、心有不甘、死不瞑目。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沒有看見祖國的統(tǒng)一。后兩句,詩的情調(diào)便由悲痛轉(zhuǎn)化為激昂。詩人以熱切期望的“無忘”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通過激烈的、各抒己見的活動討論,學生能感受到年邁衰老的陸游拳拳愛國之心、報國之情。
小組交流時,有學生提到了更多的愛國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隨著詩句接龍,學生陷入一片凝重,愛國主義教育順理成章地自然推進。這樣的教學活動,給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收到一點即通、茅塞頓開的效果。詩歌描寫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三、有效互文—— 感受詩人的家國情懷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本唧w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我們在進行古詩教學時,建立詩歌意義群組,通過互文閱讀的方式,在教學時引入與所學古詩相關聯(lián)的多首古詩,特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古詩,更易走近作者,了解他的寫作特色,從而解讀出一段歷史。
教學《示兒》時,補充陸游的另外幾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和這首詩放在一起。教師先配樂朗誦:“愛國詩人宋陸游,文豪大家貫耳久,百家講壇楊雨講,今日再聽宋春秋。兩宋時代風云起,世代忠良口碑留。千年愛國豪情在,萬年詩詞情滿樓?!睗u漸的,學生被帶入情境,教師出示上述古詩,引導提問:“自由讀這幾首詩,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陸游?從哪個詩句看出來的?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詞語?”接下來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來集體交流。學生讀出了這樣的陸游:飽讀詩書、愛國愛子、循循善誘、清正廉潔、憂國憂民……
互文閱讀是非常必要的。中國的很多詩歌都表現(xiàn)出了“詩言志”的觀念。這個“志”,不但是思想的表現(xiàn),也是情感的表現(xiàn)。陸游的詩作特別豐富,相對淺顯易懂,較多表達愛國情懷,適合學生自己品讀賞析。
四、畫面表達——引領學生的言語實踐
詩歌具有語言美、韻律美,同時更具有畫面美、意境美。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唯美,或惆悵,或溫馨,或發(fā)人深省……教材中的詩歌都是精挑細選的,呈現(xiàn)出一幅幅絢麗多彩、清新宜人的畫卷,給這些畫卷配上表達讀者感受的文字,學生徜徉在詩、畫之中,能受到美的熏陶。詩歌教學應突出詩歌的審美功能,讀出音律美,品出意境美,想出畫面美。課標第三學段更是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意象,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苯?jīng)過師生共讀,學生有了思考和想象,通過筆尖把詩歌展現(xiàn)的畫面描寫出來,不就是一次絕佳的練筆機會嗎?
如在教學《示兒》時,品讀詩歌文字、理解詩歌意思、感受詩人形象后,教學目標已經(jīng)完成,本可以結(jié)束這堂課,但我設計了寫話練習,用以想象情境,進行有效言語實踐:
師:學到這里,我又仿佛回到了那個晚上。(出示情景插圖)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
師:是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屋外狂風大作,那簡陋的房屋“嘎吱”直響;屋內(nèi)燭光搖曳,燭火忽明忽暗,仿佛隨時都會熄滅,而陸游的生命也像這燭火一樣,飄忽不定。他躺在床上,氣息微弱,但神志清醒。他自知自己不行了,臨終前,他會跟兒子有哪些交代?
師:(留白,教室很安靜)夜幕降臨,我們仿佛來到那個夜晚,請展開想象,寫一寫。
采用文詩融合的方式,架起學生與詩歌之間的橋梁。學生再次走進畫面,走近讀者,用自己的語言展現(xiàn)出詩歌描繪的形象畫面。學生詩意般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讓詩歌文字活起來,學生與詩人的心靈相通相知,交融在一起,感受作者對學問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對兒子的殷切期望。學生的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得以提升,詩人形象、作品特性愈發(fā)明朗。
條條大路通羅馬,古詩學習的“最佳路徑”不是唯一的,但兒童的發(fā)展是放在首位的。只要我們認真研讀教材和課標,給兒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就一定能在和諧的氛圍中,多角度、全方位地研讀古詩文,找到適合兒童學習的“最佳路徑”,讓兒童快速地踏上這條通往古詩王國的“最佳路徑”,快樂徜徉在詩歌課堂,鑒賞能力得以提升,詩性思維得以培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