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
[摘 要]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是為了提高計算速度和計算的準確率,但很多學生覺得簡算是一種負擔,只是為簡算而簡算。對于簡算,教師只有經(jīng)常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訓練、對比訓練、提優(yōu)訓練,才能讓簡算的根基在課堂上夯實,使簡算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日?!薄?/p>
[關(guān)鍵詞]簡便計算;運算律;日常;情景化;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35-0020-03
教師常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在做計算題時,有學生會問:“這題要簡便計算嗎?”更有甚者,題目中已經(jīng)寫明“能簡算的要簡算”,還有學生問:“這些題目中哪些要簡算?”學習各種運算律,本來就是為了提高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率,于學生卻變成一種負擔,有些學生直言不諱地說:“題目指令要求必須簡算,我才去簡算,如果沒有要求,我情愿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計算?!睘楹喫愣喫悖@明顯偏離了教學“簡算”的初衷,更偏離了“簡算”的軌道。
學生每天洗手、梳頭、洗臉等做著一套規(guī)定動作,重復經(jīng)歷著很多生活日常;學生寫作業(yè)也有著自己的一些習慣,這些都深深地刻在腦海里,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一種固定模式。如何讓學生一遇到計算就會條件反射——“我這樣算是不是更簡單,更快捷”?如何幫助學生從“量變到質(zhì)變”,讓簡算不再成為一種指令,而成為學生的一種“日?!??
一、加強數(shù)學生活化,讓學生體驗簡算的魅力
【場景一】小明跟著爸爸去商場買空調(diào)。某商場一品牌空調(diào)原價6000元,現(xiàn)在搞促銷,八折出售,如果買樣機再七五折。
爸爸:爸爸看中了那臺樣機,算算現(xiàn)在需要多少錢?
小明:6000×80%=4800(元),4800×75%=3600(元)。
爸爸:80%×75%=0.6,6000×0.6=3600(元)。
小明的算法,是根據(jù)已知條件先算出第一次打折后的價格,再算出第二次打折后的價格;爸爸的算法,是先算出折后折是幾折,再算原價的折后折是多少元。兩種算法都很好,但很明顯爸爸的算法更有優(yōu)勢,先算“折后折”比較簡便,簡算的優(yōu)勢得到體現(xiàn)。
如果列出綜合算式6000×80%×75%,不難發(fā)現(xiàn),小明是從左到右按部就班進行計算,而爸爸的算法可以理解成乘法的結(jié)合律,6000×80%×75%=6000×(80%×75%)。
【場景二】媽媽:我隨便寫三個數(shù),看誰先算出平均數(shù)。
媽媽:第一組:18、27、15;第二組:45、50、52……
小敏:媽媽,慢點,我才算出第一個呢,(18+27+15)÷3=60÷3=20。
媽媽:媽媽早就算出來了,可以取最小的數(shù)15作為基準數(shù),另外兩個數(shù)和基準數(shù)來進行比較,多出來的就加起來,再平攤(求平均數(shù)),最后加到基準數(shù)上就可以了。你來試試看。
小敏:(18-15)+(27-15)=15,15÷3=5,15+5=20。每一步都是口算,果真比我快!第二組我也知道了,(5+7)÷3=4,45+4=49。
媽媽:真聰明,一學就會!
小敏:媽媽,我想起書本上的一道題,算起來特別麻煩,現(xiàn)在我找到簡單方法了(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104頁):
下面是四年級二班第一小組同學立定跳遠的成績紀錄(單位:cm)。分別求出男生和女生立定跳遠的平均成績。
男生:157? 154? 161? 155? 149? 160
女生:142? 138? 147? 136? 142? 145? 144
小敏:
如果用普通辦法來求平均數(shù),計算量很大,學生很容易出錯,運用數(shù)學中的“移多補少”的思想,把多出來的再平均(就是媽媽講的分攤),把求“大”平均轉(zhuǎn)化成求“小”平均,從而使計算得到大幅度的簡化。這里是取最小數(shù)為基準數(shù),但不一定就是取最小數(shù),也可以取其他數(shù),學生覺得怎樣簡單就怎樣去算,自然樂于接受。
事實上,場景一和場景二的畫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數(shù)學課堂就應該是情景化的課堂,生活化的情境能讓數(shù)學生活化,學生更容易理解,而讓數(shù)學服務于生活,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多滲透這種接地氣的簡算,就能讓“簡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發(fā)”的需求。
二、加強對比訓練,讓學生感受簡算的便捷
使用簡算,首先必須要合理,然后再區(qū)分優(yōu)劣。
【題組A】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857-163-37? ? ? ? ?? 672-72-49
857-(163+37)? ? ?672-(72+49)
【題組B】下面兩題,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800÷25
125×8827×[1516]
【題組C】計算比賽,看誰算得快。
男生:249+137+51;25×28;560÷35
女生:249+51+137;25×4×7;560÷7÷5
三組不同的練習側(cè)重點不同,并有一定的層次。題組A是通過計算來進行對比,觀察題目中運算的特點和數(shù)的特點,學生能夠感知:連減不一定是要減去兩個數(shù)的和,可以靈活運用運算律a-b-c=a-(b+c),既能從左到右,也能從右到左,具體題目應具體分析。題組B,充分體現(xiàn)簡算的靈活性,只要方法簡單就算簡算,不強求過程唯一。例如題組B中的125×88,不一定就轉(zhuǎn)化為(125×8)×11,可以是(25×4)×5×22,還可以是(25×8)×5×11;27×[1516]可以轉(zhuǎn)化為(26+1)×[1516],也可以轉(zhuǎn)化為27×(1-[116])。南京大學鄭毓信教授認為,方法和思維的優(yōu)化,不應是一個強制的過程,而應允許學生有一定的保留或“時間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題組C是一個特定創(chuàng)設的比賽場景,讓學生親身體驗簡算的快捷和準確,但要抓住數(shù)據(jù)的特點,靈活運用運算律,使得運用簡算是出自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界的“指令”,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不是“能簡算的要簡算”,而是只要能簡算就簡算。這三組對比題組練習基于題組模塊,“互動生成,舉三反一”,讓題組模塊“會說話”,把隱性的規(guī)律顯性化和可視化??梢?,題組模塊在學生逐步形成數(shù)學概念和數(shù)學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架起了通向理解的“橋梁”。
三、加強提優(yōu)練習,讓學生體會簡算的神奇
【課堂實錄1】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乘法分配律。大家都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吧?誰來用字母表示這個運算律?
生1: A×C+B×C=(A+B)×C,或者反過來。
師:算一算 2.8×23.4+11.1×57.6+6.54×28。
生2:這題好像不能用乘法分配律。
生3:沒有相同的數(shù),沒有運算律中的C 。
生4:如果按部就班地算,要進行三次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
生5:最后還要進行兩次五位數(shù)的加法,計算量很大。
……
(一番討論后,學生表示無從下手)
【課堂實錄2】
師:先觀察數(shù)的特征,你對哪些數(shù)印象很深?說出理由。
生1:2.8和28,因為這兩個數(shù)是10倍的關(guān)系。
師:那能變成一樣的嗎?在變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1:可以,只要把28縮小10倍就可以了。兩個數(shù)相乘,要使得積不變,一個數(shù)擴大10倍,另一個數(shù)就要縮小10倍。
師:整理一下,這題就變成2.8×23.4+11.1×57.6+65.4×2.8,調(diào)換一下位置,得到2.8×23.4+65.4×2.8+11.1×57.6。
生2:好像可以用上乘法分配律了。2.8×23.4+65.4×2.8+11.1×57.6=2.8×(23.4+65.4)+11.1×57.6=2.8×88.8+11.1×57.6。還是不行。
師:再仔細觀察數(shù)據(jù)的特征……
生3: 88.8是11.1的8倍,2.8×88.8+11.1×57.6=2.8×88.8+11.1×8×(57.6÷8)=2.8×88.8+88.8×7.2。
(學生驚呼)
在課堂實錄1中,從基本知識出發(fā),學生經(jīng)歷了乘法分配律最基礎的東西,運算律的表象固化在學生的腦海中,以公式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抓住乘法分配律中四個數(shù)的特征來思考問題,但解不了這道題;課堂實錄2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等式變成自己熟悉的“款式”。讓學生經(jīng)歷了“開心”——“泄氣”——“大叫”——“低落”——“驚呼”一系列情緒上的變化,這樣的起伏變化,相信會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簡算需要有強大的基礎知識作為支撐,否則將是空中樓閣。這里用到了兩個課教材基礎知識:
一是積的變化規(guī)律。積的變化規(guī)律中包含兩個層面的理解,即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變化,積如何變化,以及積不變,兩個因數(shù)如何變化。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33頁例4做了詳細的闡述,并配有相關(guān)的練習。課堂實錄的例題兩次應用積不變的規(guī)律,一次是6.54×28=65.4×2.8(一個因數(shù)乘10,另一個因數(shù)除以10,積不變),另一次是11.1×57.6=88.8×7.2(一個因數(shù)乘8,另一個因數(shù)除以8,積不變)。
很多題目雖然沒有明確簡算的要求,但已經(jīng)具備了進行簡算的數(shù)字特征,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就應該對生活原型進行簡化,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簡算,明白自己用簡算不但快而且準,這是來自內(nèi)需,而不是來自外壓。學生要形成簡算意識的“日?!毙枰粋€“量變到質(zhì)變”的生態(tài)孕育過程。當學生對于概念、性質(zhì)、方法、規(guī)律、數(shù)量關(guān)系的理解達到越來越高的概括化程度時,認知結(jié)構(gòu)中便存在越來越多的、活躍的“原型”,這樣,學生學習面臨新的情境或遇到困難時,原型便會“不召自來”,催化遷移、類比、假設、轉(zhuǎn)化等智力活動。
[ 參 考 文 獻 ]
[1] 鄭毓信.開放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 張圓,王霏.互動生成舉一反三[J].上海:小學數(shù)學教師,2019(1).
[3] 鄭毓信.數(shù)學思維與小學數(shù)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4] 張興華.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shù)學教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