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芳
線索,是作者篩選材料的準繩,是文章謀篇布局的依據(jù)。若詞、句為珠,那么線索則是繩,它貫穿文章始末,把文章各個部分聯(lián)合成一個統(tǒng)一、和諧的有機體,使文章脈絡清晰,中心明確。線索是素材間架起的橋梁,讓文本情節(jié)的展開有章有法,怎樣出人意料最終都在情理之中。
文章的材料既是圍繞線索而展開的,那么我們閱讀文章時,便可以順循“線索”這一端緒來解讀文章內容,明確作者寫作的思想和傾向。文章若有明、暗兩根線,我們更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把握文章內容,體悟作者的意圖,使閱讀感受更為立體。線索就像黑暗中導向光明的路徑,把握線索來解讀文本,便可使文章情感的感知更為飽滿、透徹。
李廣田說,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jīng)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背影》一文也是各版初中教科書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這篇文章寫了父親送作者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這一父子間尋常的情形,文字也異常樸素。但,真正扣人心扉的文字也向來不需要華麗辭藻的堆砌,《背影》,就以它的誠摯和真實一次又一次震撼了并震撼著一代又一代讀者,引得大家的共鳴。
一、父親的四個背影,父親用他的方式在愛著兒子
文章開宗明義,“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薄岸嗄瓴灰姟?,可見與父親不見時日已如此之久,滿滿的無奈,淡淡憂傷的開場,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盎貞浿械谋秤啊?,“最”不能忘,那是潑灑在先生心頭的一抹濃墨重彩。此處是文章第一處談及“背影”,點明了“背影”是對父親思念的外顯和寄托形式。短短一句話,二十四個字,單獨成段,對父親、對背影的難忘之情如解閥洪流,蓄勢欲奔涌而來。
浦口車站送別時,父親穿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是四次“背影”中最詳寫的一次,也是文本最打動一代代讀者的地方。正如提起朱自清,大家便立刻想到他的代表作《背影》一樣,提起《背景》,讀者躍然腦海的便是父親買橘的這次背影?!疤健薄芭省薄翱s”“傾”,幾個動詞的刻畫歷來為讀者稱道,父親年老體胖、行動不便的形躍然紙上,如此買橘,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也呼之欲出。上課時,我問學生,若是你們過月臺該是怎樣的,幾個活潑的男生炫耀著:“跳”“跨”“躍”。是啊,如果二十歲的作者過去買橘子,應該也是這番情景吧,雖作者也這樣要求了,但是父親不肯讓年富力強的兒子去而堅持自己去!賦閑在家,變賣典質還虧空,連祖母的喪事也是借錢操辦的,父親還給兒子買“奢侈”的橘子,一股腦都給兒子帶上的是蜜甜的橘子,可不是夾著咸菜的白饅頭。正如父親著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在此映襯下,鋪在座位上的先生的那件“紫毛大衣”是多么扎眼。父親,殫他所有,給了兒子能給的;父親,竭他所能,用自己的方式愛兒子。這次蹣跚的背影在“橘子”“紫皮大衣”“黑布大馬褂”的烘托下,成了厚重的父愛的代名詞。
眼望著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流里,消逝在遠方再也找不著,先生開始了他北上求學之旅?!斑M去吧,里面沒人。”父愛如山,深沉寡語,卻枝枝葉葉總關情。分別時,倔強著不回首的那個人,卻是最不忍直視離別的“玻璃人”,怕轉身就暴露了掛在面容上的淚水,怕回眸后再沒有勇氣踏出離開的腳步。人海,多少次擦肩,就再也沒能相見;月臺,多少次送別,卻送成了永別!漸行漸遠的背影飽含著父親對兒子的不舍與深情。
文末,收到父親的來信,毫無邏輯甚至相互矛盾的“身體平安”卻又“大約大去之期不遠”。一如我們生活中所見的老人,當在外奔波的兒孫回家時,他們會在灶臺旁開心的忙忙碌碌半天后,再抱怨昨夜差點一口氣就沒能再過來,那是他們哆嗦著對年老不久于世的畏怯。所以,如果“身體平安”是父親對遠方兒子的寬慰,那“大約大去之期不遠”也并非父親真切所知,而是他實在所懼!懼則懼矣,還是寬慰遠方兒子一句“身體平安”,獨噬愁苦。矛盾的不止是“身體平安”卻又“大約大去之期不遠”,還有父親對兒孫的牽掛、對相見的渴望,和“不做你的負累”的深沉的父愛。此時,父親肥胖的穿著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又一次閃爍在了先生晶瑩的淚光中。回憶中的父親的背影,孤單蕭索,那是作者最后一次定格父親的形象,而父親對兒子的愛卻一直在延續(xù)。
父親的四個背影,貫穿整篇文章。漸行漸遠的是父親的身形,而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誠摯之愛卻烙在了作者了心中,流淌于筆端,滿溢于卷軸。這四個背影是對“父愛”最形象的表達,引起了萬千子女的共鳴。
二、作者的四次落淚,作者讀懂了父愛的深沉厚重
如果,飽含著對兒子一片深情的父親的四個背影是文章的明線,那作者的四次落淚則是文章的暗線。人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因為“未至傷心處”。
回到老家徐州跟隨父親一起奔喪,見變賣典質后的“滿院狼藉”,又想起父親的賦閑和剛剛離世的親人,先生落下觸目傷懷時凄涼悲愴的淚。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的作者,還是二十歲的學生,面對生離死別、家道中落和舉步維艱的現(xiàn)狀,脆弱地又換上了孩童的裝扮。傷感,更無助,無奈只好簌簌地流淚。且,除了流淚,此情此境下的自己也實在無力做些什么。
分別前,父親老態(tài)蹣跚地去為兒子翻越月臺買橘子,作者盈眶熱淚,這次是感動的淚。看著車窗外吃力地翻越月臺的父親,進來后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兒子的皮大衣上,又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是父親對兒子付出后的輕松舒暢。此時,作者讀懂了“父親”的愛與付出。車窗里,靜坐等待父親的先生,便再也無法抹去那幕“背影”。同樣,也是內疚的淚,之前“聰明過分”的作者總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還在心里暗笑過他的迂笑,他與社會時代脫軌。這像極了曾經(jīng)羽翼未豐卻自覺可以翔及天宇的我們,小時候,父輩的大手,牽著踉蹌的我們跌跌撞撞地去觸碰這個世界,而漸漸,可以蹦跳前行的我們,卻回首嫌棄他們行動日漸遲緩。而等某一瞬間明白了自己的無知時,卻往往又被父輩如瞬間而至的衰老刺痛了雙目。
看著淹沒于人潮的父親的背影,作者的淚又來了,這次是離別的淚。作者猜見此番別后,再見可能就是數(shù)年。想日后,北京、金陵,至親遠隔天南海北,自己一頭扎進學業(yè),奔波于自己的生活,對父親,只能想念卻無法相見,而日漸老去的父親,不知道還能再等上多少個“幾年”?今日一別,在省城謀事的父親已不再年輕,不知道會不會也會像剛剛買橘子時那般吃力地生活?而彼時,身為兒子的自己卻遠在他鄉(xiāng),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作者的淚水中又流淌著對父親的擔憂。
讀著父親的來信,作者讀出了父親對衰老死亡的恐懼,讀到了老人對天倫之樂渴望卻不得的無助,也明白了不想讓子女為自己擔憂,不想成為子女拖累的一顆慈父心。此時的父親已然不再是那個在祖母離世時給先生力量的人了,他老了!這時,是歷經(jīng)春秋后與往日芥蒂和解,對親人(父親)的諒解,更是為人子女虧欠至親內疚的淚,父輩的衰老,是所有子女都不愿面對的痛楚。而此時與父親遠隔南北,相見無期,這也是思念牽掛的淚。
《背影》中“父親”于“我”、“我”于“父親”的情感,是文章行走的“兩條腿”,醞“情”發(fā)“思”,帶著作者想說的話、想抒的情一步步走進讀者的心中。而我們在讀《背影》時,亦可在這兩條線索的指引下,從兩個角度探尋先生融于文本的情感,讀懂父愛的深沉厚重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與思念。
閱讀,應當綜合運用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打通與文本的隔閡,領會文本情理相生的旨趣;閱讀,既要有宏觀認知,又要借助一定的抓手、助力,字斟句酌,挖掘作品的思想意義和所蘊含的哲理。我們不妨以“線索”為橋,推敲尋味,來探尋文本背后的“影子”!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楊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