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安提戈涅并不是代表神法的一極,她身上體現(xiàn)了一個倫理實體分裂,而新的平衡體系未能建立的迷茫。她是神法作為社會普遍規(guī)則向人法作為社會普遍規(guī)則的過渡期的象征。正是人法的現(xiàn)實性與神法的正當性的矛盾構成了安提戈涅的悲劇。也是因為一個個安提戈涅的悲劇促使人法反思修正,不斷地向蘊含普遍精神的理想法律靠攏,最終建成理想的倫理體系。
關鍵詞:安提戈涅 人法 神法 倫理體系
《安提戈涅》作為典范的悲劇著作,后世哲學家和文學理論家對其探討一直保有高度的興趣。黑格尓、拉康、伊利格瑞等人對其進行過解讀。其中拉康繼承黑格爾的倫理觀將其視為想象界與象征界交叉界限上的人物。a受此啟發(fā),安提戈涅不能代表神律與人律兩對對立本質的任一方,她是混亂的存在狀態(tài),安提戈涅之死隱喻著混亂狀態(tài)的終結,新的高于此的神律與人律的平衡體系建立。
一、安提戈涅的矛盾兩重性
安提戈涅的身份表征是混亂的,不能代表神律。安提戈涅是兒子與母親的結合,是亂倫的產物,她的父親為此刺瞎雙眼,已有鮮明的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的痕跡,新的倫理開始統(tǒng)治人們的意識,她不為父系氏族社會的神律所承認,因此也不代表普遍性的倫理關系。
安提戈涅對神律的信仰并非一直那么堅定,后期已經看到神律的片面性而部分肯定了人律,因此不能把她作為神律的代表,只能算作過渡時期迷茫的象征。在前期她認識的神律是正當性和現(xiàn)實性的統(tǒng)一?,F(xiàn)實性即現(xiàn)實會按照神律的規(guī)則運作,人法可以應神法而變更。而在后期真的要被處死時,她已經意識到神律沒有現(xiàn)實性,神律和人律作為倫理實體的分支,一方具有正當性 ,而另一方掌握了現(xiàn)實性,只有神律和人律統(tǒng)一的規(guī)則體系,才兩者兼?zhèn)洹?/p>
埋葬波呂涅刻斯的行為已經打破無意識的人法和神法相互統(tǒng)一的狀態(tài),讓象征白日的人法與象征黑夜的神法成了兩個相互反對的本質。要么選擇神法,要么選擇人法。安提戈涅對神法保持專一的虔誠,決定了她必然站在人法的對立端。她以神法質疑人法的合理性,力圖使克瑞翁屈服于神法之下。于她而言,克瑞翁是人世的偶然的暴力強制,人法是可以應多數人要求而改變的。殊不知,在克瑞翁看來,她目無法紀,桀驁不馴。雙方都只片面遵守隸屬倫理實體的一方,在對方的規(guī)則體系構成了過失。當倫理實體分化時,只有一種規(guī)律對意識而言是本質。當意識支配安提戈涅行動,為了遵守神法而反對人法,她就已經觸犯了人法,造成人法體系的過失。安提戈涅觸犯人法,卻反過來質疑人法體系的合法性的行為,已經把神法的片面性忘卻而只看到正當性。她是通過說服法讓克瑞翁決定的現(xiàn)實屈服于神法體系下。因為埋葬家人是冥神所要求的天經地義之事,也是古希臘人極為重視的事情。死亡是生物普遍經歷的,死亡的普遍性會消解個體作為存在的獨特性,而家庭的義務在為死亡賦予意識,讓死者生而為人的獨特性無可替代。b因此,無論守衛(wèi)城邦還是背叛城邦,作為親屬,安葬家人,使之區(qū)分于其他已消逝的生命體是應盡的義務。雖然這一規(guī)律的合理性同人法一樣難以溯源,但又是世世代代無意識遵守的。她站在神法的角度為自己辯護,對神法的信念讓她的話語呈現(xiàn)出絕對性的壓倒一切的氣魄,是那么大義凜然,那么勇敢決絕。
既知克瑞翁決定將安提戈涅囚禁于墳墓置死,在通往冥王的婚房路上,她吟唱出一段段哀婉的悼歌。她極其留戀人世,愁苦多災多難的命運。她是那么虔誠地遵守神的律法,卻落得對城邦不敬之名。她所仰仗的神靈沒有拯救她,卻讓她受到身與心的雙重煎熬。她陷入對神法信仰的迷茫。至少在之前她是無意識地遵守神法的,但是就此事,她出現(xiàn)了意識的覺醒。她吟唱道:“我究竟犯了哪一條神律呢?……我什么要求神保佑,既然我這虔敬的行為得到了不虔敬之名?即使在什么看來,這死罪是應得的,我也要死后才認罪,如果他們是有罪的,愿他們所吃的苦頭等于他們加在我身上的不公正懲罰?!眂原先被正當性灌得酩酊大醉的意識重新審視神法與人法的關系。 d她跳出了正當性的單一局限去探討神律和人律的其他性,并逐步意識到現(xiàn)實有可能和人法聯(lián)合起來反對她所認為正當的神法。
現(xiàn)實的苦痛和折磨讓她看到了神法存在于意識的領域,雖然正當,可是卻缺少保障神法運作的力量,僅靠代代相承的無意識行為維護。連神法是什么都無可言明,又怎知主體是遵守抑或違背呢?她看到了人法在現(xiàn)實面前的強大力量,雖然不正當,可是有國家強制力保障運作。但是神靈在死亡前沒有袒護她,她甚至恐懼,他們會不會是站在克瑞翁那邊,那自己連正當性也喪失了,而成為一個沒有意義的犧牲品。她對神法的單一純粹的崇敬已經受到沖擊。當她意識到神法的單一性,看到現(xiàn)實性和正當性的分離,對自己的神法信仰自我否定時,她已經走在通往新的更高層次平衡體系的大道上。
二、安提戈涅悲劇的必然性
安提戈涅的悲劇具有必然性,因為她的形象塑造是過渡時期城邦倫理與法律混亂狀態(tài)的影射,一定程度上代表城邦民眾對人法的看法。
她的悲劇是她自己造成的,相比于她父親無意識地獲罪,她的行為是有意識可控地不遵守國王命令,因為有國家強制力保障措施——軍隊和監(jiān)獄的存在,她注定是死亡。弟兄叛亂觸及了整個城邦最核心的利益。一個城邦的叛徒將會導致城邦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熱。弟兄曝尸作為警戒手段,示以眾人,以醒來者。她在行動前必然有多方面的考量。為什么一定要埋葬叛亂弟兄?根源在哪里?為之和國王抗衡是否值得?是否可以不遵守國王的命令?國王命令的正當性在哪里?是否值得以生命作為代價?但是,安提戈涅的道德標準已經進入最高的階段,以普遍倫理、普遍原則取向的階段。在她眼中,世界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因為法律的威懾性而稱其絕對公正。正義、公正、平等、尊嚴才是應該遵守的一般準則。若是法律不蘊藏這個精神,便可以不遵守。
她選擇埋葬波呂涅刻斯,獲罪而死。假使不埋葬,她又因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準則,憂郁而死。在人法并不完全蘊含神法精神時,無論做哪一個決定,結局已經注定——慢慢地走向死亡的婚房。
她可敬的神明沒有在生前幫助她,卻在死后以厄運懲罰國王。類似于陳子昂判殺了殺父仇人的徐元慶死刑,然后再為他立牌坊表彰他的孝行的做法。原因何在?
第一,把不成文法變成成文法是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雖然成文法誕生之初,并不如成熟的法律能站在公正、平等、尊嚴最一般的原則上進行制定,而是簡單地為統(tǒng)治城邦 ,維護群體的利益服務。因此它也無法考慮到城邦特殊的情況,執(zhí)行得刻板粗暴。但是相比于人法,它有一個統(tǒng)一的取向標準,對每一個城邦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做了要求和規(guī)定??巳鹞痰呐e動也是為了保護整個城邦的利益。神法不成文。每一個公民心中因為個性秉性、生活經歷不同,對神法的理解不同,所實行的行為也不同。況且神法太過于高估人本心美好的一面,而隱去許多自私、貪婪等丑陋的東西。古希臘已經開始重修辭、文法和辯論,早有智者學派,因此容易陷入詭辯。若有人犯錯,而故意選擇有利于自己的偽“神法”混淆視聽,那城邦的核心利益將會受到損害。遵循神法,于歷史的趨勢而言,是倒退。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fā)展,更需要一套系統(tǒng)的人法來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城邦如果以安提戈涅一人變更法律,則人法的權威性會大大削弱。
第二,安提戈涅代表了普遍民眾對初生的人法的看法,即內心對它的正當性不予全部認同,但迫于強制力不得不遵循。現(xiàn)實性是人法能夠運作的關鍵,也是因此初生的人法不會因為它的不成熟而夭折于民眾的言論浪潮中。人法是新生的規(guī)則,在黑暗中艱難探索尋找光明的方向。若說神法是公民生下來所具有的善良、公平的價值取向,它約束的是公民個人的行為。而人法,作為新生的城邦共同生活下的產物,它約束的則是整個城邦民眾的行為。管理一人向轉向管理多人。兩者在思維方式上有很大的差異。人法向神法的貼近,需要時間,需要不斷地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悲劇,督促人法不斷地反思,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進行修正,最終實現(xiàn)與神法的融合統(tǒng)一。彼時法律會蘊含著公眾、平等、正義等最一般的倫理原則,神法的精神內涵能很好地包括在人法中并被執(zhí)行,它們在與實際生活最協(xié)調一致的行動中構成最完滿的倫理生活的現(xiàn)實。
安提戈涅代表了神法作為社群的普遍規(guī)則到人法作為普遍規(guī)則的過渡期。神法已發(fā)展到高度成熟,而人法則剛處于起步階段。倫理行為造成倫理實體的分裂,使人法、神法對立。人們內心對人法正當性的不認可與人法的現(xiàn)實性存在激烈的對抗。正因為人法有強制力的保障,不會再因正當性而屈服于神法,人法才有可持續(xù)運轉的動力。安提戈涅之死,是過渡時期的結束,代之以的是人法向神法的進一步修正。正是一個個安提戈涅之死,人法的精神才不斷完善,在與成熟的神法和諧共處中重新構造新的倫理體系。
a 〔美〕朱迪斯·巴特勒:《安提戈涅的訴求 生與死之間的親緣關系》, 河南大學出版2017年版,第34頁。
bd 〔德〕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賀鱗、王玖興譯,商務印書局1997年版,第13頁,第30頁。
c 羅念生:《羅念生全集》,世紀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頁。
參考文獻:
[1] 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M].賀鱗,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局,1997.
[2] 羅念生.羅念生全集[M].上海:世紀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伊晨.人與命運的抗爭不會停止——淺談《安提戈涅》所呈現(xiàn)的優(yōu)美與崇高[J].戲劇之家,2016 (24).
[4] 牛文君.家庭與城邦:黑格爾《安提戈涅》詮釋中的古希臘倫理問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9 (8).
[5] 陳旭東.《安提戈涅》與黑格爾和解觀的重讀[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8 (5).
作 者: 葉雨桐,華南師范大學本科生。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