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以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奔热弧把灾斡惺欠侵帧?,那么,同樣由“人心之感物”所產生的,由人所創(chuàng)作出的文學作品亦有是非之分。翁同龢就將自身倫理價值取向蘊藉于大量詩文作品中,本文選取翁同龢部分詩文作品,并嘗試將其中所蘊藉之倫理思想進行初步提煉和探討,以期今后對其詩文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倫理研究。
關鍵詞 :翁同龢 詩文作品 倫理思想
清代狀元翁同龢,一位被其政治成就所掩蓋的詩人,其現存古、近體詩一千二百余首,整理出版的手稿十多部。翁同龢研究專家朱育禮、朱汝稷在二人校點的《翁同龢詩集》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翁同龢認為,人之性情之正,首重忠君孝親,友于兄弟,篤于夫婦,誠信交友,慈惠撫下?!怨旁娙吮局倚ⅲ?《九歌》 第一 《國殤》魂。他的詩教,是為倫理道德服務的?!盿“忠君孝親,友于兄弟,篤于夫婦,誠信交友,慈惠撫下”這些都是倫理學中重要的價值準則,也是翁同龢本人的道德品格準則,這些倫理思想,也體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例如他在《論立身行己之法》中寫道:
聯其長少,正其心術,約其放縱,抑其驕蹇,策其惰慢,教以立身行己之法,迪以濟世安民之要,使居鄉(xiāng)則為端人正士,出仕則為良吏忠臣,一言而鄉(xiāng)黨相傳,一行而家邦所法,不愧俊秀之才,足為社稷之重。b
在這里,作者充分表達了自己對于倫理價值的判斷標準,他認為行為端正、思想正直,做官時能對社稷有功、對國家衷心,言行能被大家當作效仿的榜樣的人,才能成為社稷的棟梁之材。
一、忠君愛國
作為兩朝帝師同時也是不折不扣的朝廷重臣,翁同龢忠君報國、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其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將之江右視筱珊侄》:
海程行過復江城,無限蒼涼北望情。傳語蛟龍莫作劇,老夫慣聽怒濤聲。c
甲午戰(zhàn)敗后,朝廷有意割臺,翁同龢極力反對,并由此而生變法之心。然而變法損害到了慈禧等守舊派的利益,于是,慈禧發(fā)動“戊戌政變”,令翁同龢“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但他仍心系社稷,鐵骨錚錚,不愿向惡勢力低頭。本文前兩句感嘆光緒有心改變國運,但其變革維新卻遭廢斥,同時也痛心自己一腔報國熱情卻慘遭褫職,不免生出“無限蒼涼”的情緒。后兩句表達幾經宦海沉浮,見過大風大浪的他,又豈會被“蛟龍”卷起的大風大浪和“怒濤聲”所嚇倒呢?這正是他不屈不撓、凜然正氣的愛國氣節(jié)的迸發(fā)。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臨終前,留下的奏章《遺摺》:
……伏念負疚如臣,固已言無足取,不敢復有陳述。第思隆恩未答,盛世長辭,感悚之余,難可瞑目。所愿勵精圖治,馴致富強,四海蒼生,詠歌圣德,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d
此文為作者臨終前口述,由門生張謇代書并呈遞的生前最后一封奏章。本段節(jié)選作者首先表達了對皇上的感激涕零之情。最后不忘自己帝師身份,勸諫皇上能振奮精神,治理好國家,使國家繁榮昌盛。他即便處于彌留之際,但仍心系君王,心系國家,自己已無法親書仍請門生代為呈遞臨終前對君王的忠誠和對國家的牽掛,至此,翁同龢忠君報國、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深深鐫刻于其一生中。
二、孝敬父母
孝親,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一,翁同龢的“孝親”思想在其文學作品中班班可考,如《致翁同爵函》(同治七年三月十四日):
……弟擬俟蘭孫起復,即請假葬親,但蘭孫須十月中旬方出,則弟之行至早亦須此時……先人窀穸一日未安,則龢等之中懷一日不釋,則天壤間之罪人,清夜自艾,至于失聲…… e
這是作者寫給其家兄翁同爵的信,信中提到因公事牽絆耽誤了安葬父親的日子,父親一日未入土為安,則日日夜不能寐,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的罪人;想到這些,便陷入深深的自責中,竟然把嗓子都哭啞了……此文中作者對自己無法盡孝道痛心疾首,以至于“失聲”了,反映出其對父親濃濃的孝心。
又如《奏為微臣母病未瘳吁懇》:
……無如病勢纏綿經旬累月,目前醫(yī)藥等事固未敢跬步暫離,即調理就痊而飲食寒暖之宜尤必倍加慎重。臣竊念書齋直職,有攸司,若增內顧之憂,必不能盡心功課。與其懷私以竊祿,何如據實以陳情。用是披瀝下忱,吁懇圣恩,俯準開缺,俾得專心侍奉…… f
這是作者因母親久病未愈,欲辭官專心侍母的奏章,文中敘述因需要照顧久病的母親而上奏請辭。其中還說道:就算母親經過調理后病愈,但是病愈之后的康復調理階段必須更加慎重照顧,因此,需要辭官回家專心侍奉母親。作者以實際行動表現了“孝”。
三、友于兄弟
友于兄弟,即為對兄弟友愛,翁同龢與兩位哥哥的情義可謂感人至深,如:
……白發(fā)孤臣,荷戈萬里。此情此狀,其何以堪!恨不瀝血抒詞,叩九閭而上訴!g
……昨馬嚙圉人耳,去其半,可怕也。中夜夢魘,即起坐。忽憶三十年前斷指事,感喟不已。蓋予兄遠戍將行,私竊憂嘆,迫而出此。h
第一段是作者于同治元年十二月廿五日所做日記,其三兄因遭到曾國藩的彈劾而被捕,他得知消息便連夜啟程返回,陪三兄去呈遞供狀。三兄被捕后,作者便在其關押的地方旁租下幾間小屋住下來,每日忙完公事就趕去陪伴,當得知其被判流放遙遠的新疆后,竟自斷一節(jié)手指來表明心意。第二段為作者半夜被噩夢驚醒,忽而憶起三十年前斷指之事,感嘆三兄一把年紀要被流放萬里之遙,心痛不已,奈何已盡力斡旋,甚至自斷手指,但卻無轉圜之力,表現出作者急兄所急,對三兄的遭遇無比悲憤之情。
四、篤于夫婦
翁同龢與妻子湯松的感情非常堅定,兩人相敬如賓,琴瑟和鳴。然而妻子卻在結婚近十年之時早殤,這對翁同龢的打擊是巨大的,其許多文學作品里抒發(fā)了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如《題亡室湯夫人畫冊》:
語苦詩難盡,愁長夢轉稀。鐺殘煎過藥,篋黯嫁時衣。會合知前定,分張感昔非。臨終留一偈,了了豈禪機。
竟死嗟何益,浮生只自憐。營齋誰是佛,卜墓又無田。孫解瞻遺掛,姬能剪紙錢。老夫歸直晚,展畫一潸然。i
本文為作者為夫人湯氏所作悼亡詩,講述作者在失去愛妻之后心里的愁苦哀思,臨終時妻子拉著他的手說:“為臣當忠,為子當孝。”他認為妻子區(qū)區(qū)幾句話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吹綇那捌拮由r煎藥的爐子和罐子、妻子用過的筐子、妻子的嫁衣等,不免睹物思人,只能獨自展畫,潸然淚下。作者表面上采用白描手法寫景、物,實則將對亡妻的哀思之情蘊藉其中,仿佛向妻子訴說自己日夜思念之苦。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歲末除夕這樣一個萬家團圓的日子里,因前日翻讀妻子生前最愛的唐宋詞集,于是買來一銅鏡,將其中三十二字刻在背面 ,刻完過后悲從中來,于是便寫下《金縷曲》:
歷歷珠璣冷,是何人清詞細楷,者般遒緊?費盡剡藤摩不出,卻似薄云橫嶺。又新月娟娟弄影。玉碎香銷千古恨,想淚痕,暗與苔花并。曾照見,夜妝靚。
潘郎傷逝空悲哽,最難禁燭花如豆,夜寒人靜。玉鏡臺前明月里,博得團欒鵝頃。偏客夢,無端又醒。三十年華明日是,剩天涯、漂泊孤鸞影。銘鏡語,問誰?。縥
作者此時正只身在陜西任職,中年喪偶的他在除夕之夜與友人小酌,但是山城寂寥,鞭炮聲極少,沒有過年應有的熱鬧景象。于是,翻讀著氣勢磅礴清秀雋麗卻又難以騰摹的詞集,望著白日里刻下字的銅鏡,觸景生情。想到自己已至而立之年卻孤身一人客居他鄉(xiāng),一人一室,“燭花如豆”,好不凄涼,不禁悲從中來,淚水“暗與苔花并”。于是,對亡妻“死生契闊,未能忘情”之哀思愈加難以排遣抑制,輾轉反側,不知其刻在銅鏡后的詞,誰又能看得明白。作品通篇感情基調凄絕悲切,纏綿悱惻,作者對于亡妻的用情至深,躍然紙上,使人不忍卒讀。
五、真誠待人
真誠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倫理準則之一,翁同龢就是個至情至性的人,其一生禮賢下士,喜好結交朋友,且其人際交往范圍之廣,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與其發(fā)生不同程度聯系的朋友知己。其中,最為典型的要數潘祖蔭,二人同朝為官,相互影響,共同進步,二人并稱“翁潘”,翁同龢也留下了許多他們友情的見證,如:
……竟夕與伯寅話。伯寅與余意氣相合,真如弟昆,今將行矣,而余燭滯留不去,奈何。k
……挽潘伯寅:金石錄十卷人家,嘆君精博;松陵集兩宗詩派,剩我獨吟…… l
作者與潘祖蔭相識于蘇州紫陽書院讀書期間,而后又同朝為官,某日竟聊至深夜,于是感慨如此志同道合,勝似親兄弟。凌晨時分,潘祖蔭要離開了,而“余燭”都“滯留不去”,作者將對好友的不舍之情蘊藉于景,表達了對好友真摯的情感。后段是作者為潘祖蔭所做的挽聯,既贊嘆好友的學識精博,又感嘆自己痛失摯友的哀傷,悲痛莫名。
六、慈惠撫下
翁同龢是一位慈惠撫下的長輩,其一生無子女,便將幾位甥侄視如己出。作為長輩,其始終言傳身教,將翁家的家風、家訓傳承、發(fā)揚于后輩。如《送鹿卿侄旋里》:
汝來我即駕征騑,我到京師汝又歸。此去正當莼菜熟,重來應見杏花霏。
傳家詩禮宜遵訓,滿地干戈慎見幾。行矣勉旃須強飯,莫教風露上征衣。m
本文為作者為其三兄翁同爵之次子翁曾榮所作,前兩句既表達了與侄兒無法相聚的遺憾,同時又表達了其對于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后兩句則是對侄兒的諄諄教導,教導侄兒應時時謹遵翁家家訓,告訴其官場險惡,為官應當謹言慎行,最后還不忘關心其衣食住行。文章雖言語平平,乍看其貌不揚,實則將對后輩慈父般的關懷與嚴格的教導化為真誠、深厚的情感,融入其中。
翁同龢年少得志,作為兩朝帝師,一時位極人臣。其一生宦海沉浮,卻仍堅持初心,堅守翁家家風、家訓。其將個人堅守之信念與畢生所悟蘊藉于詩文作品中,使其詩文作品中蘊含豐富的倫理價值,經久不衰,值得我們去深入地探索、傳承與發(fā)揚。
acijm〔清〕翁同龢著,朱育禮、朱汝稷校點:《翁同龢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9—10頁,第20頁,第393頁,第213頁,第201頁。
b 〔清〕翁同龢著,謝俊美編:《翁同龢集》下,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947頁。
def〔清〕翁同龢著,謝俊美編:《翁同龢集》上,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01頁,第203—204頁,第235—237頁。
gk〔清〕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鈞校訂:《翁同龢日記》第1卷,中西書局2012年版,第334頁,第40頁。
h 〔清〕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鈞校訂:《翁同龢日記》第7卷,中西書局2012年版,第3024頁。
l 〔清〕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鈞校訂:《翁同龢日記》第5卷,中西書局2012年版,第2454頁。
參考文獻:
[1] 王倩.翁同龢詩歌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王忠良.知止而后能得——論翁同龢的“齊家”[J].歷史教學問題,2018(3).
基金項目: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吳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編號:2018ZDJD-B018)項目成果;吳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2020年度課題《倫理視角下蘇州清代狀元文學成就解讀——以翁同龢為例》(編號:SVU2020WWH2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顏潔,哲學碩士,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教師,研究方向:應用倫理學、區(qū)域文化。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