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艷玲,魏曉莉(.甘肅省中醫(yī)院第三附屬醫(yī)院(白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白銀市婦幼保健院)
咳嗽癥狀在兒科臨床門診中較為常見,其與機體保護反射有關,具有清除病灶區(qū)域分泌物,提高機體抵抗力的作用。但該癥狀若未得到及時治療,也會轉變?yōu)槁园Y狀,對兒童病患而言,這類慢性癥狀不僅會加重呼吸道及呼吸系統(tǒng)感染,還會帶來強烈不適感,為兒童健康成長、正常生活均產(chǎn)生干擾[1-2]。痰熱壅肺證屬于肺經(jīng)的實熱證,與患兒外邪犯肺,痰物淤積又與熱毒相結合有關,易導致其出現(xiàn)咳嗽癥狀,且容易在治療后反復發(fā)作,具有一定的頑固性。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雖能快速緩解患兒癥狀,但不能醫(yī)治根本,容易出現(xiàn)復發(fā)問題,所以近年來中醫(yī)療法的臨床認可度也被不斷提高。我院自2018 年2 月份,中醫(yī)科與兒科運用中藥穴位貼敷聯(lián)合振動排痰治療小兒咳嗽痰熱壅肺證,護理效果顯著,匯報如下[3]。
研究時間范圍為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此期間來我院確診并建檔的咳病痰熱壅肺證患兒為研究主體,依照相關標準抽選724 例,分成觀察、對照兩組。其中入院時間范圍為2018 年2 月-2019 年10月的484 例患兒歸為對照組,平均年齡區(qū)段(3.32±1.11)歲;入院時間為2019 年11月-2020 年2 月的240 例患兒為觀察組,平均年齡區(qū)段(3.74±1.36)歲。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患兒符合中醫(yī)診療方案(2018 年版)西醫(yī)診斷標準,癥狀表現(xiàn)明顯;②患兒經(jīng)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可正常,感染患兒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有升高趨勢,血沉速度變快;③患兒有咳嗽、發(fā)熱、大便秘結等表現(xiàn)符合痰熱壅肺證確診標準[4]。
(1)對照組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炎癥,對癥治療改善通氣功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聯(lián)合治療方案,在聞及較固定的中、細濕啰音時應用。首先問貼敷治療,藥物組成有白芥子、細辛、麻黃、桑白皮[5]。治療選擇穴位為天突、大椎等,貼敷治療時間為每日10h,5d 為1 療程[6]。治療過程中,注意觀察患兒皮膚情況,若有過敏、發(fā)紅等反應立即停止并調整藥劑組成或貼敷時間。然后為振動治療,將患兒調整至合適體位后,運用排痰機在其雙側背部,從下到上。從內到外順序進行叩擊,然后再向患兒的脊柱、側胸、胸部,其中在患兒的肺下葉和肺部感染部位進行叩擊時的時間稍微延長一些,以保證患兒呼吸道上的分泌物可從毛細血管上振落,從而幫助患兒排出痰液[7]。
(2)病室內溫度恒定,溫度24-26 度,關閉門窗。治療期間定時觀察患兒體征變化情況,對于有氣促、發(fā)紺癥狀的患兒,及時給予供氧干預,改善其低氧狀態(tài)。在患兒背部,自邊緣到內、自下到上進行振動排痰,時間為每次10 分鐘,治療頻率為1 日2 次,時間盡量在餐前1-2h 內[8]。通過講解并示范,使得患兒家長理解并愿意配合治療,3 歲以上兒童可以配合咳痰。
(3)先行中藥穴位貼敷,對患兒實施霧化吸入,氣道濕化后行振動排痰。
(4)做好環(huán)境護理與健康教育,保持病區(qū)安靜,依照患兒心理、生理需要對病房進行裝飾,向患兒及家長耐心細致地講解穴位貼敷與振動排痰的方法、穴位、效果。依照年齡差異給予患兒針對性護理,對于嬰幼兒可以讓最親近的家屬陪伴、懷抱,稍大些的患兒可給予喜愛的玩具、動聽的音樂、精彩的動畫片,幫助其減輕疾病治療過程產(chǎn)生的恐懼感,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接受治療。
(5)治療期間給予用時護理,依照患兒疾病康復情況給予飲食指導,注重營養(yǎng)搭配盡量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少量多餐,避免過飽。要注意保證患兒治療期間的飲水量,從而保持其呼吸道濕度,利于支氣管道痰液清理,另外醫(yī)護人員還應注意患兒體位調整,利于其疾病康復,或抱起患兒,防止墜積性肺炎。
每日有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兒家屬做好患兒臨床癥狀記錄,對照計分表[9]進行疾病康復評估:總分值=13 分,問計分+夜間計分。
依照患兒計分表以及臨床觀察進行治療效果評估,其中痊愈為患兒癥狀消失計分表評分為0 分。顯效為患兒癥狀有明顯減輕趨勢,患兒治療前24h 癥狀評分下降6-9 分。有效為患兒癥狀有減輕趨勢,評分下降區(qū)間為2-5 分。無效為咳嗽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對文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來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表2。
表1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 ±s,d)
表1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 ±s,d)
組別 例數(shù) 咳嗽消失時間 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對照組 484 5.88±1.58 6.78±2.57觀察組 240 3.67±1.23 4.52±1.46 t 2.1623 4.2137 P 0.0042 0.0005
表2 兩組療效對比[n(%)]
觀察組患兒疾病癥狀好轉趨勢明顯、肺部固定啰音消失時間為(4.52±1.46)天,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有效率為90.417%,對照組有效率為72.933%,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外邪是導致咳嗽的重要因素,應用中藥直接熱敷于相關穴位的療法,藥物可直入血絡、經(jīng)脈輸布全身,以發(fā)揮其藥理作用,激發(fā)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功能,起到糾正臟腑陰陽氣血失衡、扶正祛邪等作用[10]。
(2)穴位貼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中醫(yī)療法,注重疾病治療的整體性與針對性。其針對患者病因、病情,分析與其相關的臟腑器官病變情況,并用特定方劑制成的藥膏在器官行對應的穴位上進行貼敷,更有助于藥物滲入,刺激相應臟腑器官,已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將此方法運用于兒童治療還有一項優(yōu)勢為,兒童皮膚組織透藥性好,能更充分地吸收藥物有效成分;而且該治療方法對患兒刺激度較低,更利于其依從配合,提高治療效率[11]。
(3)利用排痰機進行治療輔助也有利于提高疾病治療的科學性與舒適度[12]。因為患兒身體尚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且年齡較小,因此耐受度與治療配合度都相對較低,選擇排痰機調整合適的振動頻率,可提高患兒治療舒適度,使其在治療過程中不會過度擺動身體影響治療。
(4)在排痰治療基礎上配合穴位貼敷,每日長時間刺激肺俞、腎俞等穴位,有助于改善患兒體內氣血循環(huán),使藥物通過滲透吸收而在全身流轉,起到宣肺化痰、祛除邪火、改善患兒臨床癥狀的作用。而且藥劑材料均為草本植物,其副作用與毒性都較小,安全性較高,側方面降低了治療風險[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