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燦(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南院區(qū)重癥醫(yī)學科)
ICU(重癥監(jiān)護病房)是醫(yī)院用于搶救和治療危重癥患者的主要場所,氣管插管是給予患者呼吸支持的必要手段,但其改變了人體正常的呼吸功能,患者常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適感,ICU 清醒患者具有較強拔管愿望。非計劃拔管不僅增加患者痛苦,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采取有效、安全護理措施,以降低非計劃拔管率[1]。本次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3 月期間在本院ICU接受治療的86 例清醒氣管插管患者,研究其應(yīng)用心理護理的效果,報道見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3 月期間在本院ICU 接受治療的86 例清醒氣管插管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處于清醒狀態(tài);(2)臨床資料均完整,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者;(2)中途退出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8 例,年齡35-70 歲,平均年齡為(52.25±4.14)歲。觀察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36-69 歲,平均年齡為(52.44±4.32)歲。對比兩組基礎(chǔ)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實時監(jiān)測生命體征、加強與患者焦慮,定時開展呼吸道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行心理護理,具體為: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將常見問題制作成簡單易懂的卡片,采用語言方式或眼神等非語言交流方式與患者進行有效交流,了解患者需求,促使患者產(chǎn)生信任感,提高依從性;針對患者心理狀況,與患者建立簡易溝通方式,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耐心為患者講解疾病知識,并介紹護理內(nèi)容和必要性,讓患者意識到非計劃拔管的危害,指導患者正確保護導管的方法;播放舒緩輕音樂或視頻,轉(zhuǎn)移患者注意力,為患者講解氣管插管的重要性;在患者睡眠或情緒發(fā)生波動時,通過約束帶防止患者有意識或無意識抓握管道;由于在約束帶影響下,患者發(fā)生心理問題的風險提高,護理人員需為患者詳細介紹約束帶的使用方法,并講解約束帶作用,進而提高患者心理舒適度;對于有講話欲望但無法表達患者,可建立圖片、手勢和文字等溝通卡片,與患者建立良好交流,以減輕患者孤獨感和恐慌感;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及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
護理滿意度:自制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發(fā)放給患者填寫,全卷共10 個問題,每個問題共6 個選項,分值依次為0-5 分,總分50 分,評定為:(1)非常滿意:滿意度評分>39 分;(2)基本滿意:滿意度評分為25-39 分;(3)不滿意:滿意度評分<25 分[2]。
負性情緒評分:護理前后,分別依據(jù)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負性情緒,總分均為100 分,評分高低與焦慮、抑郁程度成正比[3]。
數(shù)據(jù)經(jīng)SPSS19.0 軟件分析,計量、計數(shù)資料分別經(jīng)t、x2檢驗,P<0.05 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19 例,基本滿意14 例,不滿意10 例,總滿意率為76.74%;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31 例,基本滿意10 例,不滿意2 例,總滿意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護理前,兩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未明顯差異(P >0.05);與護理前比較,兩組護理后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降低(P <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護理后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更低(P <0.05),見表2。
對照組非計劃拔管10 例, 占比23.26%;觀察組非計劃拔管2 例,占比4.65%,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表2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s,分)
t P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64.25±5.41 50.11±2.41 15.655 0.000 51.08±3.65 45.17±1.09 10.173 0.000觀察組 64.08±5.74 42.45±2.55 22.582 0.000 51.12±3.48 39.11±1.03 21.700 0.000 t 0.141 14.316 0.052 26.497 P 0.887 0.000 0.958 0.000 SAS 評分SDS 評分組別t P
表3 兩組非計劃拔管率比較
醫(yī)院ICU收治患者病情普遍較為嚴重,且疾病進展較快,常需氣管插管,以保護氣道,給予患者呼吸支持[4]。但該種方式易導致患者咽喉部出現(xiàn)不適,無法講話,清醒患者常表現(xiàn)出焦慮、緊張和恐懼等負性情緒,進而出現(xiàn)非計劃拔管情況[5]。非計劃拔管是氣管插管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指患者未經(jīng)同意拔除氣管或氣管插管以外脫落等,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在氣管插管患者中非計劃拔管的發(fā)生率高達15.5%。對于醫(yī)院ICU 來說,各個ICU 均有著不同程度非計劃拔管率,國內(nèi)報道中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達到2.27%-15%,且患者自行拔管率高達91.7%。大量研究資料顯示,非計劃拔管會對患者造成嚴重損傷,不僅增加再插管風險,還增加了院內(nèi)感染風險,進而延長ICU 停留時間,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嚴重者可并發(fā)喉頭水腫、誤吸等,提高病死率。非計劃拔管的影響因素較大,具體可歸納為患者及護理人員兩個方面,一方面,ICU患者在氣管插管中易因疼痛癥狀出現(xiàn)緊張和焦慮等負性情緒,難以忍受插管治療,在清醒之后急于拔管;同時,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較為黏稠,若無法及時排除則易堵塞下管路口,引起喉痙攣,進而發(fā)生非計劃拔管;另一方面,護理人員若對患者肢體固定不穩(wěn)定、管路固定不牢靠等,或鎮(zhèn)靜劑使用不足,均可導致非計劃拔管[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非計劃拔管率低于對照組,且護理后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時心理護理應(yīng)用于ICU 清醒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減少或避免非計劃拔管情況,提高護理滿意度。究其原因,ICU 患者處于各種搶救設(shè)備中,對周圍環(huán)境較為陌生,加上身體上的痛苦和不適感,均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緊張和無助等消極情緒,不利于患者依從性提高,均在無形中增加了ICU 清醒患者的非計劃拔管情況[7]。針對ICU 清醒患者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心理護理將社會-心理-生理模式貫穿于護理全程,通過對患者心理、精神和情緒等多方面護理,加強與患者溝通和交流,以心理暗示、鼓勵等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可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減輕患者負性情緒,進而降低非計劃拔管率[8]。同時,加強對患者病情癥狀的觀察,可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不良情緒,并采取一切可能形式,包括聲音、圖片、文字和手勢等與患者進行交流,及時解除患者的疑慮,幫助患者渡過氣管插管期,以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ICU 清醒患者應(yīng)用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減少非計劃拔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