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圖像學方法自提出以來便成為視覺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杜F族莫羅佐娃》作為蘇里科夫極具影響力的作品,在世界美術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利用圖像學方法對《女貴族莫羅佐娃》進行描述、分析和解讀,不僅能夠了解作品的自然意義,而且能夠透過作品的表面深入了解到一個時代、社會以及階級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形。蘇里科夫通過對歷史的真實描繪,將19世紀俄羅斯的社會境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圖像學;蘇里科夫;女貴族莫羅佐娃
在西方藝術史學中,圖像學起源于圖像志。圖像學一詞最初被切薩雷·理帕用作書名《圖像學》,但此書僅是關于圖像志的匯集。阿比·瓦爾堡在1912年的一次藝術史會議中首次提出現代意義上的圖像學,而后,其學生歐文·潘諾夫斯基在《視覺藝術的含義》中,將圖像學分為了三個層次來進行闡述,即“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圖像學解釋”?!扒皥D像志描述”主要關注藝術作品的基本形式和藝術母題,“圖像志分析”需要觀者能夠對特定的歷史背景及畫面內容做出知識性闡釋,“圖像學解釋”則致力于對作品的內在意義及文化內涵的揭示。從圖像志到圖像學的發(fā)展歷程無疑顯示了藝術史研究方法的革新、融合與發(fā)展,圖像學也成為了現代視覺藝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作為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中與克拉姆斯柯依和列賓比肩的一員大將,蘇里科夫的作品同樣蜚聲世界?!督l(wèi)軍臨刑前的早晨》《女貴族莫羅佐娃》以及《緬??品蛟谪惲凶舴蜴?zhèn)》為蘇里科夫的扛鼎之作,也是描繪俄國轉折時期的“悲劇三部曲”。其中《女貴族莫羅佐娃》于1881年開始創(chuàng)作,1887年創(chuàng)作完成,現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作品主要描述了俄國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使用圖像學方法對其進行分析與解讀,可以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刻含義。
一、對《女貴族莫羅佐娃》的前圖像志描述
根據圖像學理論的第一個層次,即無需關注作品的內在含義,僅僅從畫面中的人物、景象及形式語言等方面對藝術作品做最直觀的解讀。
畫面(圖1)構圖極為宏大,人物眾多,畫面中間的雪橇將人物群體進行分割,畫面內容可從左、中、右三部分來進行描述。在畫面左側站立著一群人,他們幾乎全部望向畫面中間,雖然無法對每個人物的表情都詳盡描述,但在這群人中尤為醒目的是兩個穿著裘皮大衣的男子,其中一個男子看向雪橇上的女子咧嘴大笑,他左側的男子身體向后微仰,同樣笑著側過頭去,仿佛在和其身后的人交流。一個小男孩在雪橇左側背對觀者,似乎在跟著雪橇的前進而奔跑。
畫面中間,一個穿著黑衣的女子坐在鋪著枯草的極為簡陋的雪橇上,她的臉極其瘦削,眼睛向右上方看去,目光銳利,雙手被鐵鏈所束縛,左手扶著雪橇的一側,右手則將食指和中指高高舉起。
畫面右下方是一位乞丐赤足盤坐在雪地里,他衣衫襤褸,脖子里帶著鐵鎖鏈,右手舉起,同樣伸出了中指與食指。乞丐的旁邊是一位挎著包、拄著木棍作跪狀的老嫗,她面露愁容,一只手伸出去想要觸摸雪橇。乞丐的后方一個男子手持長杖挎一竹籃,目光嚴肅,旁邊帶黑色頭巾的女人滿臉驚恐,似做逃走狀。頭帶黃色頭巾、身著藍色披風的女子雙手交叉低下頭去,她身旁帶白色頭巾的女子雙手放置胸前,表情痛苦,右側一位老婦人掩面而泣,從穿著可以看出她們應該是貴族。雪橇旁邊一位女子身著紅衣,繡花白披肩格外醒目,雙手做祈禱狀。一個身穿花襖的男孩瞪大雙眼望向雪橇上的女子。在雪橇的周圍還有手持刀戟的人。遠處依稀可見低矮的房屋和教堂。畫面中,天空及雪地的銀灰色色調與人群中鮮艷服裝的色彩形成了強烈的明暗對比,整幅作品充滿一種憂郁情緒,頗具故事性。
二、對《女貴族莫羅佐娃》的圖像志分析
潘諾夫斯基認為,在對藝術作品做過最直觀的描述之后,便要進入圖像學研究的第二個層面,要借助于文獻和原典等資料對藝術圖像作出知識性的闡釋。
《女貴族莫羅佐娃》是蘇里科夫根據俄國歷史轉折中的重大事件而描繪的。17世紀的俄國為了加強統(tǒng)治使各地分散的教會從屬于最高權力中心,并開始了宗教改革運動,許多教徒忠于傳統(tǒng)的教會儀式而反對改革,社會由此分裂成兩派,莫羅佐娃就是舊禮儀派中的一員。莫羅佐娃是出生在俄國波雅爾的貴族,其家族與俄國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的第一任妻子瑪利亞家族有親戚關系。莫羅佐娃17歲時嫁到頗有權勢的莫羅佐夫家族,在丈夫去世、兒子還未成年的情況下掌管了家族財產,后受舊禮儀派領導人阿瓦庫姆的影響加入反宗教改革陣營,她時常救濟舊禮儀派的信徒,資助窮苦人民?,斃麃喨ナ篮?,沙皇迎娶第二任妻子,莫羅佐娃以身體抱恙拒絕參加婚禮而惹怒了沙皇,沙皇曾多次派使徒試圖說服莫羅佐娃改變信仰并以其兒子的性命對莫羅佐娃進行威脅,而莫羅佐娃始終沒有妥協(xié),隨后莫羅佐娃被監(jiān)禁,所屬財產全部被沒收,兒子也在這期間去世。后來由于波雅爾貴族的求情,莫羅佐娃被流放至與莫斯科相距甚遠的帕羅夫斯克,最終在饑寒交迫中死去。
《女貴族莫羅佐娃》描繪的就是莫羅佐娃轉去審訊處、經過俄羅斯大街的場景。畫面中間坐在簡陋雪橇上的女子就是莫羅佐娃,瘦削蒼白的面部、深陷的眼窩顯示了她所受到的待遇,似刀劍般的目光折射出對宗教理想的狂熱,她高高舉起右手伸出兩指,這是一個極具象征性的手勢:1653年俄國進行的宗教改革中,其中一項儀式是將之前做禱告時在胸前劃十字使用兩指改為三指,莫羅佐娃高高舉起的右手表明了她堅定舊教信仰、誓不妥協(xié)的決心。
莫羅佐娃左右兩邊的人群分別代表著因為宗教改革而產生的對立兩極。雪橇左側露出奸詐狡黠笑容的是新教的教士和神甫等人,他們肆無忌憚地譏諷莫羅佐娃。雪橇右側則大部分都是信仰舊教的民眾。戴著枷鎖鐐銬的乞丐以同樣的手勢回應莫羅佐娃,身旁拄著木棍的老嫗對莫羅佐娃的遭遇感到痛心但卻愛莫能助,他們或許就是莫羅佐娃曾救濟過的貧苦人民的代表。三位頭帶不同顏色頭巾的貴族女子向莫羅佐娃鞠躬致意,她們對莫羅佐娃的遭遇同樣充滿了同情。莫羅佐娃也曾和她們一樣出身貴族,作者借對兩位年輕女子的刻畫反襯出莫羅佐娃的遭遇以及形象的偉岸。雪橇旁身著紅衣、白色繡花頭巾的正是與莫羅佐娃有著共同信仰的姐妹,而那個穿著花棉襖望向莫羅佐娃的男孩則是畫家將自己描繪了進去,他將自己在孩提時期遇見的相似的場景融匯進畫面里。
作者通過左側奔跑的男孩、右側身著紅衣行走的女子和雪地上的車轍痕跡表現雪橇的極速前進,雪橇像一把利劍,是宗教改革分裂運動的象征。畫面最右面的墻壁窗戶處一幅毫不起眼的圣像畫和遠處的單頂教堂暗示了宗教改革這一背景,充滿溫暖意味的《圣母子》畫像和這一悲壯的場景形成了莫大的反差。莫羅佐娃處于畫面的中心焦點處,在白茫茫的雪地以及周圍人群絢麗色彩的服飾的襯托下,莫羅佐娃一襲黑衣更加劇了故事的悲劇意味。
三、對《女貴族莫羅佐娃》的圖像學解釋
潘諾夫斯基認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階級、一個宗教和一種哲學學說的基本態(tài)度,這些原理會不知不覺地體現于一個人的個性之中,并凝結于一件藝術作品里?!盵1]圖像和文字相似,都是人類把握歷史的有效媒介。至圖像學解釋這一階段,應致力于挖掘藝術作品內在的、更深層面的意義,需要將藝術作品放置在更廣闊的文化情境中去分析、闡釋,即使作者并未有意圖將宗教、哲學、經濟以及政治等表現在畫面中,但這些意識形態(tài)等各方面卻隱含在作品中。19世紀60年代,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等唯物主義美學理論的感召下,“巡回展覽畫派”應運而生。巡回展覽畫派要求藝術家將目光投向真實的歷史和生活,以此針砭時弊,《女貴族莫羅佐娃》雖是一幅歷史畫作品,但在圖像背后卻隱含了對19世紀俄國狀況的諸多反映。
19世紀的俄國進入社會變革時期。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使許多曾隨軍去法國的先進貴族開始思考俄國的發(fā)展道路。19世紀的俄國與同時期的西歐國家相比,其經濟和綜合國力遠不如西歐各國,當同時期的西歐國家建立起資本主義政權時,俄國卻依舊是封建專制制度,農奴制和沙皇專制制度使人民群眾的生活苦不堪言,人民大眾與沙皇政府的矛盾日益加劇,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雖然這次起義遭到了統(tǒng)治者的殘酷鎮(zhèn)壓,但民眾并未停下對國家命運思考的腳步。針對俄羅斯的道路選擇問題,國內出現了主張全方位學習西方國家的“西歐派”和主張恢復彼得一世前舊習俗的“斯拉夫派”,選擇一條對俄國發(fā)展有益的道路從而避免歷史進程中悲劇的產生成為當時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女貴族莫羅佐娃的故事描繪的是17世紀俄國歷史進程中的轉折時刻,作者雖沒有圖解自身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和觀念,但卻將歷史轉折的重要信息寓于圖像背后,并和自身所處的時代相聯系,從側面暗示了19世紀俄國所要面對的道路選擇問題。
此外,1861年俄國宣布廢除農奴制,俄國資本主義迅猛發(fā)展,從社會層面上來說這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由于農奴制改革維護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改革的不徹底性使人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沙皇政府和農民間的矛盾越發(fā)尖銳。17世紀俄國宗教改革是為了加強沙皇的統(tǒng)治,同時也使信奉俄羅斯傳統(tǒng)宗教禮拜儀式的人民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統(tǒng)治階級極力鎮(zhèn)壓舊教徒,蘇里科夫對莫羅佐娃的史實的描繪揭露了改革進程中所不可忽略的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群眾壓迫的殘酷事實。
莫羅佐娃作為勇于對抗沙皇專制制度的女英雄,在19世紀的俄國更具象征意義。伴隨著俄國農奴制的廢除,資本主義生產需要更多的廉價勞動力來維持,于是越來越多的婦女不再被桎梏在家庭之中而走向了工廠,工業(yè)革命打破了原先男人壟斷諸多行業(yè)的局面,女人在就業(yè)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自17世紀以來俄國便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18世紀啟蒙運動所提倡的個性自由等先進思想也影響到俄國,這些社會影響使女性迫切要求實現男女平等,繼而資產階級女權運動席卷俄國,眾多俄羅斯作家塑造出一個個經典的俄羅斯女性形象。蘇里科夫在此一時期表現莫羅佐娃也絕非偶然,她象征著19世紀為女性爭取平權、實現女性解放的許許多多的勇士,她們堅韌、執(zhí)著,甚至犧牲自己,為改革和解除束縛女性的枷鎖而前進。馬克·吐溫曾這樣評價過俄國革命者:“我看,再沒有比俄國專制制度更野蠻成性的制度了,就是這種制度產生了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多少年來人們自顧受苦受難,甚至最后去犧牲自己,完全是為了他人的幸福,這是一種除了俄國之外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的忘我犧牲精神?!盵2]莫羅佐娃的精神影響著時代前進路程中的革命者。
四、結語
圖像學方法現已發(fā)展成為一門理性、科學的藝術研究方法。利用圖像學方法對《女貴族莫羅佐娃》進行描述、分析和解讀,不僅能夠了解作品的自然意義,而且能夠透過作品的表面深入了解到一個時代、社會以及階級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形。蘇里科夫通過對歷史不偏不倚的真實描繪,將19世紀俄羅斯的社會境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M].戚印平,范景中,譯.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11:5.
[2]奚靜之.俄羅斯美術史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92.
作者簡介:段國瑩,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