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體文是中國古代重要文體之一。從創(chuàng)作主體、文本數量、品質及影響等方面來看,其創(chuàng)作發(fā)展歷程可分為以下階段:溯源于先秦,發(fā)展于兩漢,獨立于魏晉南北朝,繁盛于唐宋,元明清時創(chuàng)作熱度衰減。這一文體在先秦時期以諸子論辯為主,漢代實用性強烈,魏晉南北朝時玄理與美文同在,唐宋時由理論性轉而兼具現(xiàn)實性與文學性,元明清之際,創(chuàng)作走向史實與純理論融合之路。
關鍵詞:論體文 發(fā)展歷程 階段特征 現(xiàn)實意義
論,即講清道理。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言語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眲③摹段男牡颀垺吩弧罢撜?,倫也”,“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論或倫意指條理、明辨是非。論體文是一種說理、權衡各種事物是非得失的文章,孕育于先秦。但漢代之前,該文體創(chuàng)作并不普遍,亦未獲得獨立的文體地位。至三國曹丕《典論·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將論與奏議、書、銘誄和詩賦等文體并舉,論體從此獨立。歷經兩晉南北朝、唐宋及元明清時期的發(fā)展,論體文的創(chuàng)作漸趨系統(tǒng)化。其創(chuàng)作發(fā)展歷程是中國文學史長河的重要支脈,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但目前論體文研究多集中在經典文本鑒賞、作家個案探討、斷代作品研究等方面,對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歷程及階段特征問題鮮有涉及。鑒于此,本文結合作者與作品的實際情況,對此問題做一探析。
一、先秦:孕育成長期,百家爭鳴
我國古代論體文源遠流長,其源頭可追溯至先秦諸子散文。其時,社會政治形勢處于激烈的碰撞與變革之中,貴族階層逐漸衰落,以血親關系為核心的宗族制度漸趨崩潰與瓦解。于是百家并起,紛紛著書立說,運用概念判斷、事實推理、口頭游說等途徑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一時間各種社會思潮風靡云蒸。由此,論體創(chuàng)作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涌現(xiàn)出第一次高潮。
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以論為名的作品當屬《論語》。《論語》屬于非連續(xù)性的斷片式的語錄篇章的集合,但它常常以些許重復的章節(jié)來記錄孔子的同一個觀點,即已包含著論體文的萌芽。隨后,“論”字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頻率漸增,如《墨子》(14處),從《論語》簡短式的語錄和對話體發(fā)展為較長的專題式講學篇,如《非攻》專講反對戰(zhàn)爭,《節(jié)用》專講反對奢侈,每篇各有核心主題,初具論文體制;《孟子》(2處)善于論辯,其中《魚我所欲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章論題明確,議論豐富,已具論文雛形;《莊子》(30處)中《齊物論》借寓言故事說理,使論體文生動形象、不失浪漫色彩;《荀子》(63處)中《天論》《禮論》《樂論》等篇或鞭笞唯心主義天命觀,或論述我國古代禮制,或探究樂的起源與作用,議論透辟,語義昭晰;《韓非子》(61處)闡述法家法、術、勢結合的主張,已含有單篇論體文形式要素。諸多文章逐漸從語錄體或寓言體的體裁中跳脫出來,朝著更加成熟、完善的狀態(tài)發(fā)展,成為后世論體文創(chuàng)作之濫觴。自此以后,論體文就成為古代文學的重彩之筆。
二、漢代:全面發(fā)展期,經世致用
漢初,統(tǒng)治者實行寬松的文化政策,促使諸多士人踴躍參與國家大事,為鞏固政權獻言獻策。因而,這一時期政論佳作迭出,尤其是賈誼、晁錯、董仲舒等人的創(chuàng)作,極大地提升了論體文的數量和質量。東漢末年,神學迷信之說充斥整個社會,班彪、張衡、王充等人慨然憤起,紛紛批駁讖緯迷信,發(fā)出疾虛妄的吶喊,要求擺脫經學桎梏,重新關注社會現(xiàn)實。至此,論體文在漢代得到了全面發(fā)展。
漢代論體文的突出特點是以論議政,具有強烈的經世致用性。如賈誼《過秦論》,通過分析秦王朝速興速亡之歷程,為漢王朝統(tǒng)治者提供理論借鑒:暴力是取天下的途徑而非安天下的手段,安天下須實行仁義和教化?!凹爸潦蓟剩瑠^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坎桓覐澒鴪笤??!睂⑶爻鯇嵭械囊幌盗姓闻e措娓娓道來,鋪張揚厲,秦始皇雄踞天下的磅礴氣勢便躍然紙上。轉而寫秦之暴政導致的后果:“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痹跇O力渲染秦初興盛場面的基礎上呈現(xiàn)其疾速覆亡的命運,為探索其衰亡根源埋下伏筆,最終推出中心論點:“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弊髡哒J為僅靠專制和暴力維持統(tǒng)治正是秦之滅亡的根由。文章?lián)穼嵰哉f理,逐層遞進,在結尾處一針見血揭示論點,實有畫龍點睛之妙。魯迅曾評此文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除賈誼外,晁錯《論貴粟疏》《論削藩疏》提出重農抑商、削藩削權等主張,涉及眾多國計民生之事。文章向帝王獻言進策的同時,還提出了解決經濟、政治問題的實際措施,成為后世政論文的范例。其他如董仲舒《舉賢良對策》、谷永《論神怪疏》和桓寬《鹽鐵論》也皆是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發(fā)表見解及提出解決對策,行文嚴謹,論說之中理據充足。
至東漢,社會上讖緯符命與迷信風氣盛行。此時,一批指摘實事的論體文應運而生,如桓譚的《陳時政疏》《抑讖重賞疏》《新論》等。王充評《新論》曰:“(君山)作《新論》,論世間事,辨照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庇钟邪啾搿锻趺摗?、班固《秦紀論》、張衡《黜圖讖疏》、竇武《諫黨事書》、張奐《上書對災異》。在浩繁的論體作品中,王充《論衡》(84篇)超群絕倫。其文始終以疾虛妄為主線,探究性命問題、論述天人關系,批判了讖緯思想的荒誕無稽。范曄認為王充:“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此外,再有王符《潛夫論》、崔寔《政論》批判讖緯迷信和頹唐世風,論點突出,直言激切,有的放矢??梢?,漢代論體文名篇佳作眾多,在緊密聯(lián)系文學與政治的同時,亦將文章的現(xiàn)實性和思想性納入關注視野。
三、魏晉南北朝:文體獨立期,大雅絕倫
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精神自由、思想活躍的時代,其時傳統(tǒng)價值體系失范,士人不再局限于對經學的鉆研,而是以獨有的方式感悟世界,體味人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深厚精辟、清妙挺拔的論體文章。
本時期論體文已經具有獨立的文體地位,并新增了談玄說理的因素——這也是與前代論體文最大的不同點。阮籍《樂論》借劉子的問話引入,最終旨規(guī)在于闡釋音樂教化對移風易俗有著巨大影響的緣由?!昂掀潴w,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蔽恼聫恼?、反兩面論述了音樂與人的主觀情感之間的關系,突出其社會功能,認為和樂之聲有助于個體修養(yǎng)身心和構筑理想社會形態(tài)。其中,對音樂“至樂無欲”之最高境界的闡發(fā),滲透著道家無欲無為、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理念,帶有強烈的玄學傾向。稍后于阮籍的嵇康存留作品15篇,論體文就占了9篇。劉師培指出:“嵇叔夜文,今有專集傳世。集中雖亦有賦箴等體,而以論為最多,亦以論為最勝,誠屬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庇衷唬骸叭麸党终?,辨極精微;賀循訂制,疑難之解,并能陵轢前代,垂范將來?!闭擉w文確是嵇康數目最大、超群軼類的文體。其時士人之間的玄學論辯圍繞自然好學、聲無哀樂、言不盡意三個中心議題展開,嵇康的部分論體文即是論辯活動的結晶。如《聲無哀樂論》:“假使鹿鳴重奏,是樂聲也;而令戚者遇之,雖聲化遲緩,但當不能使變令歡耳?!彼J為音樂本身與人之情感的哀樂是無關聯(lián)的,暗含應該打破封建政治功利的禁錮來看待音樂的主張;《難自然好學論》:“今若以明堂為丙舍,以誦諷為鬼語,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睹文籍則目瞧,修揖讓則變傴,襲章服則轉筋,譚禮典則齒齲。”文章在探討仁、義、禮之起源的基礎上,揭露了儒家名教倫理思想體系下衛(wèi)道士的虛偽和愚蠢,言事說理邏輯嚴密,論辯色彩濃厚。劉師培認為嵇康論體文“析理綿密,亦為漢人所未有”,且“長于辯難,文如剝繭,無不盡之意”。
這一階段論體文玄妙超逸、風度自佳者不唯阮、嵇二人。何晏《道德二論》《無為論》《圣人無喜怒哀樂論》、王弼《難何晏圣人無喜怒哀樂論》、夏侯玄《本無論》、鐘會《四本論》等,玄言與理趣結合,具有穎悟曠達真率之美;又有裴頠《辯才論》、歐陽建《言盡意論》、張韓《不用舌論》等,亦是因循自然與玄理闡發(fā)相融合,對自然與名教之辯、天性與人性之辯發(fā)表真知灼見,滋味淵永,寄托高遠。
四、唐宋:繁榮興盛期,文質相融
唐宋是我國散文繁榮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論體文在這一時期得亦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唐代古文運動以后,論體文創(chuàng)作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寫作范圍從討論前朝政治得失,擴大到論述各種社會現(xiàn)實問題。宋代文人在確定古文至尊地位的同時,將論說文的創(chuàng)作繼續(xù)向縱深推進。其蓬勃興盛可從韓愈、柳宗元、蘇軾、歐陽修等人的創(chuàng)作中窺知一二。下表概括了其時較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家論體文的創(chuàng)作情況:
作為“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韓愈、柳宗元的論體文創(chuàng)作雖數量不多,卻篇篇經典,推動了中唐以后論體文的創(chuàng)作。如柳宗元《四維論》,文中極力否定管子以“仁義廉恥”并立為“四維”之說,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應該對禮義重新認識;《封建論》在分析歷代政治制度的基礎上,認為分封制與郡縣制同屬于社會發(fā)展的產物,進而指出后者對前者的取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勢也?!庇纱丝梢愿Q見柳氏進步的政治理念與歷史觀。該文論史、論政融于一體,得到東坡如此評價:“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p>
宋代論體文承繼前代遺風,在歐陽修、蘇軾諸人的努力下,形成了一種“講求立論醒豁、辯論講究技巧、強調行文氣勢、修辭性因素很強的文體”。蘇軾《留侯論》是針對漢代張良為圯上老人納履的故事發(fā)表議論。作者否認了老人為神怪的說法,認為其只是秦朝暴政下的一位別具慧眼的隱者。他之所以要試探張良的隱忍度,是要其能練就臨大事而善忍的品質。文章開宗明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庇懻撃苋膛c否,是事業(yè)成敗的關鍵所在,行文雄辯而波瀾壯闊,力透紙背。歐陽修《原正統(tǒng)論》系統(tǒng)地討論正統(tǒng)問題:“私東晉者曰:‘隋得陳,然后天下一,則推其統(tǒng)曰:‘晉、宋、齊、梁、陳、隋。私后魏者曰:‘統(tǒng)必有所授。則正其統(tǒng)曰:‘唐受之隋,隋受之后周,后周受之后魏。”作者就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的自私之論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斥責作史之人罔顧事實,恣意確立正統(tǒng)的行為失之偏頗。議論精警有力,余味不盡。
五、元明清:創(chuàng)作低迷期,兼具史實與純理論
元明清以降,由于社會政治形勢逐漸嚴峻,思想管控日趨嚴格,士人論體文創(chuàng)作低迷,多局限于論道、論學、論文等方面,風格上亦不似前朝渾融勁健、氣貫長虹。劉勰:“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囿于特定的社會政治背景,其時論體文往往借助史實來說理,表現(xiàn)出純理論學術傾向。
從《全元文》《明文衡》《國朝文匯》等文集收錄的此類文體來看,其文本特征首先表現(xiàn)為謹慎行文、說理透辟。郝經《郝氏續(xù)后漢書》(卷66上)認為論體“大抵反復明理而已,詞達意暢,不以文為勝也”,強調了“論”之明理特性。如王夫之《桑維翰論》據史而論,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層層剖析,揭露了桑維翰的輔晉之功實屬可恥的賣國行徑?!捌醯と?,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貽禍無窮,人胥為夷。非敬瑭之始念也,維翰尸之也?!敝赋錾V肮?jié)為歷史埋下無盡的禍患,指斥其為禍國殃民的千古罪人。觀點鮮明,擲地鏗鏘,船山之錚錚鐵骨可見一斑。方孝孺《深慮論》將君王治國理政中重智輕德的行為作為議論對象:“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以大量史實為依據,指出統(tǒng)治者僅靠吸取前朝衰亡教訓而不重視德治的做法不可取,總結出唯有大德可以治天下的道理。邏輯嚴密,言簡意賅。又如章太炎《秦政論》,聚焦于秦代政治,肯定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開創(chuàng)帝制的歷史建樹,認為秦朝以法治國、賞罰嚴明的政治舉措和商鞅、韓非、李斯等人的政治主張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文章議論中肯,文辭壯麗,師心而獨見。可見,盡管元明清時期論體文題材范圍有所縮減,創(chuàng)作熱度有所下降,但這一文體依然在不斷克服消極影響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了新的內容。
總之,論體文創(chuàng)作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先秦時期以一個中心議題為主,初具論文雛形;漢代全面發(fā)展,史論、政論、經論跌出,往往經世致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自覺的文體意識,兼具玄理與美質;唐宋以降,人們在繼續(xù)創(chuàng)作論體文的同時,還表現(xiàn)出將實用性與文學性相融的自覺追求。迨至元明清,論體文創(chuàng)作遠追漢魏,近紹唐宋,借史實寫真理,走向了純理論學術之路。 知曉我國論體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歷程及階段特征,學習和發(fā)揚這一文體寫作的優(yōu)良品質,對于目前議論文的寫作,亦極具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許慎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劉勰.文心雕龍[M].王運熙,周鋒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 姚鼐.古文辭類纂[M].胡士明,李祚唐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1.
[6] 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
[7] 二十五史·后漢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11] 柳宗元.柳河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 蘇軾.東坡志林[M].喬麗華點評.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13] 劉寧.“論”體與中國思想的闡述形式[J].北京大學學報,2010(1):38.
[14] 歐陽修.歐陽修詩文集箋注[M].洪本健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5] 郝經.郝氏續(xù)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1985.
[16] 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9.
[17] 方孝孺.方孝孺集[M].徐光大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作 者: 龔平,重慶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