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琴 烏海職業(yè)技術學院
開展混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深度。因此,在高職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升教學有效性。
混合教學模式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與課程學習相關的視屏、課件、試題等學習內容,讓學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進行學習,更加方便、快捷的讓教師與學生溝通,使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實現多元化,提高教學質量。
《化工機械》課程內容的設置主要包括化工企業(yè)中所使用的動設備和靜設備兩大部分,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崗位能力,使學生掌握化工企業(yè)中所使用機械的基本原理、結構構造、如何進行檢修、維護等有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使用、合理檢修的基本技能。
本課程線下教學主要在多媒體教室和化工技能訓練中心。課程理論部分主要通過在多媒體教室通過 ppt、播放音視頻進行講解。實訓部分在實訓室,目前實訓室有泵、風機、閥門、容器、精餾塔、換熱器等常用的設備設施。能整體滿足化工機械課程校內實訓實操,流程及實況還原度接近 100%。學生可分組進行實訓,實訓現場可通過具體設備操作和拆裝來了解相應化工機械設備的重點、難點和精控要點知識,實現化工機械課程中典型工作任務全過程的基礎教學。
通過學院的網絡教學平臺建成了該課程的配套混合課程資料。課程在線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文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任務書,教案、教學日歷)、視頻(本人上課錄制的,其他教師)、音頻、圖形(主要是化工機械設備的基本結構、剖面結構等)、動畫(Flash,mp4等格式)等媒體素材、典型案例、在線測試考核、討論、課后作業(yè)、企業(yè)生產案例等。通過這些在線教學資源的建設,課程教學內容更現代化、信息化,滿足和實現了學生課后自學、測驗、師生互動、交流和資源共享等方面的需要,提高課程整體的應用水平。
具備認識圖形的能力;
具備交流、溝通、協作的能力;
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在在課程中對化工機械設備校內工作任務的學習,掌握化工常用機械設備的有關知識的能力;學習識讀化工設備結構圖的能力;具備設備操作、維護、維修等基本技能。
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主要監(jiān)控和評價教學過程的課程組織安排、教學計劃執(zhí)行、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等情況,同時監(jiān)控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提供多元化教學空間和條件,幫助學生理論課程的學習與實踐技能的掌握,最終完成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主要滿足學生對于本課程要求的專業(yè)技能、實踐技能的學習和實訓,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企業(yè)也可派遣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課程建設、課程教學,在教學中引入企業(yè)的工作流程、規(guī)范,先進的企業(yè)文化。
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在每個任務學習前會提前發(fā)布課程通知,通過思維導圖,指導學生形成本任務的導學單,通過督促學生觀看線上視頻、學習任務課件,進行學習任務的知識梳理,完成課前學習過程。
為項目化典型工作任務教學實施,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根據具體工作任務選擇合適的教學場所進行課程,比如化工技能訓練中心實訓室及教學做一體化教室等。教師設置典型任務,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完成任務學習,教師根據小組任務完成情況對各組的實施情況進行實時掌握,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任務實施過程的積極性,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統一講解,完善任務單,組中形成小組的任務學習成果,實現知識和技能的聯系和掌握。
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檢查和總結,完成任務單元的課后作業(yè)、在線測試。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小組提交的學習成果,對小組的教學效果進行總結評價,并指導學生完成拓展任務。教師通過學生課后作業(yè)及任務單的批閱,總結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形成教學反思,在下一輪教學中完善教學設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