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月浙江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節(jié)奏的攀升,跨文化交流的空間跨度也相應得到提升,不僅于各地政府部門、組織和團體間層出不窮,跨文化交流機會也出現(xiàn)于普通大眾的交際當中。以能夠進行順暢的跨文化交流和往來活動為目的,不僅需要了解交流對象的文化,而且需要針對語境的高低差異使用得當?shù)目缥幕浑H策略,作出合理的應對,從而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并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開展,以達成不同國家及文化之間所需的交流目的。
在高語境文化背景下,在人們交際時,除了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實時交流情境中蘊有較多的信息量之外,還會將部分信息內化于心而不宣之于口;相對而言,明白表達的語料所承載的信息量較少。同時這也意味著,高語境文化背景注重微妙細致的環(huán)境提示,人們的感知也更為敏銳。
而在低語境文化背景下,明白表達的語料承載著大部分交際過程中所產生的信息且呈顯性,相對而言,環(huán)境和情景中附帶少量的信息,呈隱性。這也意味著,低語境文化背景讓人習慣于用語言本身的力量來進行交際,以達溝通目的。
高語境文化的人們,情感表達迂回,更加微妙于細節(jié),而低語境文化的人們,情感表達則更為直白,不拘于細節(jié)。因此,高語境文化背景的國家,人們的性格大多內斂含蓄,而低語境文化背景的國家恰恰相反,人們的性格更為直接爽快,情感表達外向。
而且由于語境文化的連續(xù),語境的高低其實也是可以對比的,有其相對性,高語境文化背景內部也存在高低語境文化,同樣低語境文化背景內部也存在高低語境的差異,更不用說具體的個人差異。
高語境文化由來已久,甚至可以溯源到儒佛道三教文化的源流之中。其中,儒家學說倡導以德服人,仁愛和平,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鬃拥恼撜Z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中國人也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當中沿襲了一脈相承的民族性格:內斂含蓄、敏感善感、謹慎隱晦、自省睿智。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為“和”。中國文化背景下,人們在交際時慣于建立和維護和諧關系,強調集體,中國的高語境文化由此而生。佛教主張中和禮讓,主張義利統(tǒng)一、以義生利。具體而言,中國人較為重視人情關系,講究禮讓和諧,過程也比結果更為重要。所以,追求人際和諧是中國人際交往的最終目標,盡量免除公開沖突,規(guī)避言辭角逐,待人接物遵循講求“以和為貴”。道家的核心思想見于仁義禮智信,人際交往自然重視禮節(jié)、追求仁德,以義為先成為當利益與道義發(fā)生沖突時的不二之選。這些文化淵源,讓高語境文化背景注重人際交往中的和諧、隱忍及含蓄。
低語境文化的起源來自于古希臘的哲學概念“l(fā)ogos”,是一種隱秘的智慧,是世間萬物變化微妙尺度和準則。這樣的語音中心主義傳統(tǒng)造就了很多西方國家的低語境文化。西方人自我感強烈,崇尚個人主義,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更為注重自由競爭,突出表現(xiàn)為對個人的人格、價值、尊嚴等諸多方面的肯定,尊重與倡導人的個體獨立性。源于古希臘奧林匹亞精神,西方人慣有較強的競爭意識,追求獨立、自由、平等的處世原則。由此,低語境文化背景下,人們在交際過程當中說話直截了當,反應外露不避諱,受到規(guī)范的限制較?。磺医浑H平等是交際者之間溝通交流時最為重視的。交際雙方一旦出現(xiàn)利益沖突,則雙方傾向于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解決或者獲利,而非講求人情關系。
在語言交流的過程當中,首先注意到是言語中傳情達意成分的多寡。此處的傳意成分不同于信息量:如果說信息量是指言語所傳遞的信息多寡的話,那么傳意成分則偏重于信息背后的―意,即那一點點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其次是言語交際中的用語量大小。人們可能會以為,低語境文化的言語交際全靠話語的字面意義來傳遞信息,因此人們在交際時就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詞語、更長的句子。其實不然。正如在前面所提到的,來自低語境文化的人傾向于使用傳意成分高的詞語,在遣詞用字方面講求精確、直接、不拐彎抹角,每一個詞都能起到其實際的傳意效果,因此他們的用語量并不大。反觀高語境文化。由于人們使用的是傳意成分偏低的言語表達方式,詞語附帶的理解價值也就相對較低,因此人們可能得講上好幾個回合,兼用婉曲、雙關甚至反語,才能間接勾勒出其言的理解背景。
再者,對社會地位和面子問題的考慮,也是高語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于來自低語境文化的美國人、德國人來說,直接提出質問和提出異議,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在他們看來,直接是對事不對人,因此不存在尊重與否的問題。而且,高低語境文化對于禮貌自有一番各自的見解,高語境文化傾向于謙虛委婉的表述,而低語境文化則鐘情于直接不迂回。
高低語境文化有差異的情況下,交際雙方進行交流時,應當注意彼此在交流理解、用語風格、表達方式、禮貌規(guī)范等各方面的差別。首先面對不同的交際模式,應存包容理解之心,以解求同存異之局。不同語境文化背景下,對方的交際語言及行為一定要其慣用語境文化的交際思維方式來闡釋,適當運用以下幾種跨文化交際策略以期成功跨越交際障礙。
第一,注意表達方法。高語境文化背景下,除了語言本身之外,交際者的語音語調,以及其他非語言信號,比如表情、手勢等也很重要,而低語境文化背景則更注重語言本身的信息交流。高低語境文化背景差異下進行交流時,處于高語境文化的人應當減少對于非語言信號的吸納,重視對方語言本身所表達的直接含義,以此來理解對方話語的字面意思,避免或盡量少考慮弦外之音;而處于低語境文化的人快速融入甚至理解高語境文化背景內涵意義相對困難,所以高語境的人應適時遷就低語境的人,直接完整地表達敘述意圖即可。
第二,掌握思維方式,抓關鍵找重點。高低語境文化的思維方式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中國人屬于“螺旋式思維”,西方人則偏好“直線思維”。中國擅用歸納法敘事,分析事實、講述道理,結論喜歡放在句末收尾,中文用音、形、意一體的方塊字,語法為表意型,實屬“鳳尾”句式,口語表達時,重點出現(xiàn)在寒暄客套之后;而西方則慣用演繹法敘事,主題句多用于開頭,開篇點題,西方文字以拼音為基礎,語法為分析型,當屬“獅頭”句式,口語表達時,也一般直接先說重點部分,再進行分述解釋。因此,跨文化交際者若提前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及敘事習慣,則更容易抓住會話交流過程中敘事內容的關鍵,找出語言表達的重點所在,更為高效地完成跨文化交流。
第三,了解禮貌的差異。因為禮貌本身是一種文化界定現(xiàn)象,它本身就承載了不同文化各自迥異的表現(xiàn)方式,高低語境文化差異自然也為自己的禮貌方式打上了文化的印記。比如,中國人在表達禮貌時多用各種謙虛的言辭,而西方人卻無法理解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從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導致交流失敗。
第四,適應語境文化差異,嘗試換位思考。既然高低語境文化差異無可避免,那首先應當加以重視,關注和了解語境文化差異;其次,嘗試換位思考,努力適應高低語境文化的理解落差,以和諧交流為目的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當然,同為高語境國家,跨文化交際也會存在區(qū)別,語境范疇之內不同的肢體語言作為非語言信息也會帶來交流上的障礙,在此種情況下,通常會遵循國際規(guī)范理解或者站在交際對象的角度上加以解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xù)推進和國際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高語境文化有著向低語境文化靠攏的未來趨勢,而且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當中,口頭承諾逐漸讓位于合同文書,以避免口說無憑導致的麻煩及糾紛。同時,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也需要身處于文化交流中心的交際者培養(yǎng)對于文化差異的敏銳度,并且做到站在交際對象的角度上思考及應對,即換位思考。即便來自于相同文化背景,雙方在交流過程當中難免都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所以在跨文化、跨語境交流時,理應避免以本地區(qū)語境文化固有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去推測其他語境文化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意圖,應當把握好高低語境差異影響,針對不同語境的交際對象運用適宜得當?shù)目缥幕浑H策略,才能成功進行溝通,和諧高效地完成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