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全
(河海大學 校友會辦公室, 江蘇 南京 210098)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要統(tǒng)籌協(xié)調社會資源支持服務家庭教育[1]。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要全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進程,必須構筑更加開放的辦學新格局。高校要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尤其是校友資源,培育大學生校友意識,是提升大學生對學校歸屬感、認同感的有效途徑。
2019年習近平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文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高校是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引領的重要陣地,校友是一所大學精神和辦學理念的傳承者、實踐者和傳播者,是高校辦學實力的綜合體現(xiàn)。高校校友文化反映著學校存在的社會價值與特性、學校追求的目標以及學校的辦學思想。校友意識的培育將促進校友文化的形成、創(chuàng)新與傳承。而大學生在校時期,是校友意識培育效果最佳時機。
歐美等國家校友工作的起步較早,十分重視對校友意識的培育,大學生一入學便引導他們參加校友活動,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貫穿于高校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通過大學精神、感恩文化、校友捐贈文化等影響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意識、認同意識、感恩意識、奉獻意識的形成,鼓勵大學生以多種方式參與學校的發(fā)展[2-4]。
我國關于校友方面的研究整體較少,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校友會組織建設、校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校友文化建設與傳承、校友對母校的認同等方面。關于大學生校友意識的研究極少,主要從思想政治教育、捐贈文化、校友資源開發(fā)等視角出發(fā),缺少對校友意識培育的方法與渠道的研究分析[5-6]。
本文以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育為研究對象,剖析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的必要性,以江蘇高校為例,調查、分析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現(xiàn)狀,并總結歸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的原則以及對策建議等。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發(fā)展,高校普遍認識到校友資源的可貴和校友工作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當前推進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科研水平提升、產學研成果轉化等“雙一流”建設任務中,校友資源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大學生校友意識,促進校友畢業(yè)后與學校形成“強聯(lián)系”,是挖掘校友資源的前提和基礎。
1) 從時效性角度來說。大學生在校期間是學校“烙印”形成的最為重要的時期,校友與學校間建立深厚感情主要來源于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經歷。這種學習和生活經歷將影響依托學校的歸屬意識、建設學校的傳承意識、回饋學校的奉獻意識等校友意識形成。將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融入于立德樹人過程中,增強大學生對學校的熱愛、認同感,強化他們的歸屬感、主人翁意識十分重要。
2) 從校友角度出發(fā)。學校的不斷發(fā)展,聲譽的不斷提高,是校友個人發(fā)展前進的動力來源之一。校友對學校事業(yè)參與度越高越能促進學校的發(fā)展,因此,學校對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育應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明確開展工作的原則,從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多途徑入手,積極開展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工作,實現(xiàn)校友、學校、社會共贏的局面。
3) 從高校自身角度來說。校友的發(fā)展就是學校的發(fā)展。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會議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需要統(tǒng)籌協(xié)調社會資源。校友意識的強弱影響著校友資源的挖掘,開發(fā)校友資源不僅是高校爭取社會資源的有力補充,也是高校開放辦學重要舉措。
4) 從社會角度出發(fā)。校友意識體現(xiàn)著校友對學校認同感和歸屬感,并由此產生感恩意識、回饋意識。這種感恩意識、回饋意識既是我們家國情懷、社會責任重要屬性,也是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動力來源之一。
本研究以在校大學生的校友意識為研究對象,并通過對長期從事校友事務的工作者訪談等形式,分析大學生校友意識的現(xiàn)狀以及影響校友意識的因素。江蘇作為我國的教育大省,本科院校的辦學水平、學科設置,以及大學生的規(guī)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考慮樣本分布的多樣性,本次問卷調查涵蓋江蘇省內不同層次學校的大學生,其中“985”院校2個,“211”院校5個,省屬本科院校2個,高職院校1個。力爭使數據采集更具有代表性,共發(fā)放問卷1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6份,回收率94.6%。
根據調研表明,當前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意識、歸屬意識、服務意識、感恩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需要充分發(fā)揮校友工作在大學生校友意識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作用,不斷建立完善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育體系。
2.2.1 校友意識培育體系搭建不完善
1) 大學生校友活動參與度需要提高
大學生參與校友活動的廣泛性不夠,一方面在于高校校友工作的理念不夠成熟,大學對于校友意識的培養(yǎng)及提升多集中于學生畢業(yè)后,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校友意識培育較為缺乏。另一方面沒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未能充分利用全媒體平臺,結合線上、線下開展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習、校友企業(yè)實踐實習、就業(yè)指導、學生組織活動等。
2) 大學生參與校友活動的形式較單一
大學生參與校友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校友講座、校友返?;顒印⑿S血勚鷮W金發(fā)放、校友事跡宣傳等。參與學校各類校友組織的機會較少,缺少了解校友文化與體驗校友氛圍。
3) 教育教學過程缺乏校友意識引導
大學生校友意識處于自由形成狀態(tài)中,缺乏教育教學引導校友意識的培育。校友景觀中有許多校友人文景觀,大部分校友人文景觀由校友設計并捐資建造。這些景觀不僅可以充分表達豐富的校友文化內涵,也可體現(xiàn)學校辦學理念、大學精神、校友文化、捐贈事跡等,如:“校友林”、名人雕塑、文化石、校友之家、道路樓宇景觀等。應該通過定期組織大學生參觀校園文化景觀、課堂教學等方式提升學生愛校、榮校情懷,培育大學生校友意識。
2.2.2 校友工作職能發(fā)揮不充分
1) 校友工作思路、理念有待進一步完善
高校對校友工作的宣傳力度不夠,校友工作的網絡體系不健全,全員協(xié)同參與校友工作的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養(yǎng)及提升不應只是學校校友組織分內事情,應該發(fā)揮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單位等各方的主觀能動性及協(xié)作意識,注重校友意識培養(yǎng)的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做好目標制定及任務分解,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相結合。
2) 校友組織的關愛與幫助需要持續(xù)落實到位
目前校友組織主要針對為已畢業(yè)的校友提供關愛與幫助,對大學生關愛與幫助較少,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學迎新活動以及一些大學生獎助學金設立、發(fā)放。校友組織不僅具備行業(yè)、專業(yè)、地域等特殊性,同時作為校友文化的載體,是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的重要催化劑。在培養(yǎng)大學生校友意識的過程中,以校友組織平臺為落腳點,推進校友工作的開展,可以增強大學生對學校的熱愛、認同感,進而產生大學生作為學校一分子的榮辱與共意識,同時在校友組織關愛與幫助下,通過不斷的互助共進,逐漸形成感恩意識、回饋意識、責任意識、家國情懷。
校友意識的形成,主要源于校友對在母校學習或工作經歷的過程產生的一種身份認同感,是對學?!皻w屬意識、認同意識、感恩意識、傳承意識、奉獻意識”的融合以及升華。因此,本文認為校友意識培育應遵循的原則是:立德樹人與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育相融合;校友工作實踐與校友意識培育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校內外形成合力參與校友意識的培育。
校友意識培育是一項系統(tǒng)、綜合的工程,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校友工作理念,創(chuàng)新大學生校友意識培養(yǎng)路徑,豐富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載體,將校友意識的培養(yǎng)與大學校友文化傳承相結合,不斷健全、完善校友工作機制。
3.2.1 樹立正確的校友工作理念
校友工作的開展以情感聯(lián)系為紐帶,通過多種方式在校友和校友之間、校友和母校之間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要以“共享”為目標,實現(xiàn)多方互利共贏;以“協(xié)同”為基礎,確保工作有序開展;以“宣傳”為思路,擴大校友工作影響;以“關愛”為方法,增進校友感恩情懷。樹立正確的校友工作理念,強化在校生校友意識培育。
3.2.2 創(chuàng)新大學生校友意識培養(yǎng)路徑
大學文化灌輸。大學文化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濃厚的學術氛圍、富有精神內涵的校園文化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出的學生歸屬感、責任意識,奉獻精神更強。
課堂教學。大學生對于學校的歷史、辦學成果,歷史名人、優(yōu)秀校友以及對學校院系、黨群、行政等機構設置及主要職能,對學校的學科、專業(yè)設置,人才培養(yǎng)等越熟悉,越能增強他們的校友意識,對于校友在學校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的了解,有助于大學生畢業(yè)后與學校形成良性互動。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大學生校友意識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校友活動的開展。大學生對于校友講座、論壇,校友企業(yè)招聘、實習、社會實踐,校友返校安排等校友相關活動的參與,可提升校友意識。
提升大學生對學校事業(yè)發(fā)展的參與度。大學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立德樹人。通過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單位協(xié)同推動大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校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在滿足大學生不斷成長、成才需求的同時,更易體現(xiàn)大學生主人翁意識,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畢業(yè)后反饋學校的主動意識,通過參與學校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也促進了校友們回饋學校的方式更加具體、直接。
3.2.3 豐富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載體
校園文化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校友意識培育的有效載體,無論是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或是校慶活動等重大活動,還是在校生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通過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參與及影響,大學生的知校、愛校、榮校的意識將進一步增強。
信息傳播媒介。高效地開展工作要以良好信息溝通為前提。網站、電話、短信、傳真、微信、QQ、微博等及時交流工具和信息傳播媒介可實現(xiàn)聯(lián)系校友和服務校友,并影響大學生對校友群體的認知以及校友意識的形成。
各類校友組織。各類校友組織具有地域性、行業(yè)性、學緣關系等特征。利用校友組織平臺,不僅能把校友緊密團結和凝聚在一起,同時也能為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的形成等,提供幫助與支持。
3.2.4 傳承大學校友文化
校友意識與校友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育可促進大學文化的傳承,通過創(chuàng)建特色大學文化、建立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體系、豐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和內容、突出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校友文化要素等舉措,形成獨特的大學精神、大學氣質,從而塑造校友自身的品質和素質,培育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形成。
校友意識是學生及畢業(yè)校友受大學精神、校園文化、校友活動、社會實踐等影響形成對學校較為穩(wěn)定的態(tài)度,并由此自覺養(yǎng)成與學校長期交流互助的習慣,以及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一種群體文化與效應。校友意識的培育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綜合的工程,大學生在校時期,是校友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以及培育大學生校友意識的最佳時機。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育是高校育人的一種體現(xiàn)?!半p一流”的建設背景下,研究校友意識的培育,將有助于充分利用優(yōu)秀校友事跡、優(yōu)秀校友文化輔助培養(yǎng)大學生家國情懷,堅定奮斗意志,推動校友參與學校、地方社會的改革發(fā)展發(fā)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