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夢
(麗水學院民族學院,浙江麗水323000)
中國古詩詞的產生與發(fā)展構建了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標志性框架,形成了“以頌為詩,以唱為歌”的文化藝術審美體系,實現了文化的音樂性與文學性的“意向統(tǒng)一”[1]。鋼琴音樂作為舶來藝術,天生多情且情意交融,是創(chuàng)作主題展現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在邂逅古詩詞后,完美演繹了“中西合璧”的藝術文化魅力,賦予及造就了音樂美學的時代審美新體驗。中國古詩詞與鋼琴音樂契合民族“詩樂觀”的表現為:第一,將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文學性與音樂性和諧統(tǒng)一;第二,寄詩詞以表情,動樂音以和性;第三,虛實相生,完美詮釋了情境交融之民族特色審美。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核心在于借器樂之力揚華夏音樂之美,以鋼琴的婉轉多變、纏綿縈繞展現古詩詞意境與情境之高遠深邃,從而流露出古老且璀璨的東方美學神韻與民族美學意蘊。美學研究是一次基于實踐卻又高于生活的哲學思維博弈,能透過“美”的表象發(fā)現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當代特殊文化價值功能,這說明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融合不僅具備獨特的民族美學意蘊,在當代文化藝術融合與競爭的主題下還蘊藏著新的審美意識與“使命”:一方面?zhèn)鞒信c創(chuàng)新民族藝術的當代表現形式,另一方面重組與構建社會價值體系,賦予民族音樂文化新的審美標準與時代任務[2]。
古詩詞與鋼琴音樂形神具備、情境相融,既符合東方傳統(tǒng)審美體驗,又滿足了西方審美目標,兩者意韻相生,虛實相間,實現了古詩詞與鋼琴音樂“詩性”與“樂性”——文學性與音樂性的有機統(tǒng)一,默契十足。
“樂中有詩,詩中有樂”[3]展現的并非是中西方音樂藝術的交流,而是兩者文化的互融,從根本上流露詩詞之道與鋼琴之音的共鳴因素,從而把握契合度,表達美的闡釋。“以頌為詩,以唱為歌”是我國傳統(tǒng)審美體系下“詩樂觀”的具體表現,亦表明古詩詞本身的音樂性特征鮮明,這本身與鋼琴音樂的基本特征完全契合。從表達來看,古詩詞本身的平仄規(guī)律給予了音樂的節(jié)奏感特征,詩詞的吟誦講究“聲情并茂”,這種表達方式與技巧實際上是一種基于非語意性的表達,是音樂藝術的基本表達訴求;再從內涵上看,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寫意美”的具體表現,善于以景觸情,以表象化意象,以情境構意境,這實際上與鋼琴音樂的特性不謀而合:鋼琴音樂集合調性、調式、音響效果與裝飾音展現對音樂情境的表達,以節(jié)奏緩急展現情境色彩,以音響波動傳達情感趨勢:這說明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之間在外在表達與內涵元素構成上都存在高度一致性。“樂中有詩,詩中有樂”并非是簡單的契合或是巧妙的音樂創(chuàng)作方式,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就會發(fā)現:古詩詞與鋼琴音樂自成一體,于音樂情境中構建中國詩詞的意象性表達元素,通過大量音樂元素的表達與模仿,烘托中國詩詞的意境美,相得益彰。
“虛實相生,意境高遠”刻畫的并非是古詩詞在鋼琴音樂中的表達技巧,而是從內涵元素上進行拆解整合,重組古詩詞在鋼琴音樂中的意韻特征,使之契合并表露無疑。我國傳統(tǒng)審美體系下的古詩詞極具“寫意美”或“意象美”(指通過具象化手段,以情景構情境,以情境造意象,以意象體現美[4])。不同于現實主義美學特征的是,“寫意”在于借景抒情,以景托志,古詩詞常用虛實手法刻畫“意象”,這種言傳性較弱的審美理念逐漸形成了中國民族藝術審美的特殊慣性思維并得以弘揚,“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在中國鋼琴音樂中也有著較為普遍的運用,如鋼琴改編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簫鼓),大量的裝飾音表現出了古代樂器的空靈之美,如鼓、簫、箏、琵琶(分別見譜例1、2、3、4),這種音色的模仿主要為了展現出詩詞本身虛實情境的豐富性,利用大量的音樂元素堆砌音響效果,最終以實化虛,以虛表意,虛實交由,意境高遠。
譜例1 鋼琴改編曲《春江花月夜》對鼓聲音色的模仿
譜例2 鋼琴改編曲《春江花月夜》對簫聲音色的模仿
譜例3 鋼琴改編曲《春江花月夜》對古箏聲音的模仿
譜例4 鋼琴改編曲《春江花月夜》對琵琶音色的模仿
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兩兩契合在于藝術表現手法的殊途同歸:一方面詩詞意境與鋼琴音韻在融合“詩性”與“琴韻”后和諧統(tǒng)一,實現了民族音樂審美的高度統(tǒng)一;另一方面,古詩詞與鋼琴音樂“文學性”與“音樂性”的中和促進了音樂藝術與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當代發(fā)展創(chuàng)新,順應了文化藝術的時代發(fā)展要求。
“詩音互表,情景交融”傳達的并非是古詩詞鋼琴音樂的結構特征,而是從文化審美角度表現兩者之間的審美關聯(lián)性,以此證明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契合特征。古詩詞鋼琴曲通常以詩為基,以樂傳情,通過詩詞本身的“文學性”鋪墊基調,繼而構建情境,創(chuàng)造意境,完美傳遞主體思想價值。在這過程中,鋼琴起到了“和”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鋼琴音樂豐富的織體與裝飾音滿足了詩詞情境構建的元素需求;其次,在意境與情感的表現中,音樂節(jié)奏、音響效果本身便是渠道與途徑,兩者融合后實現了“音樂性”的質變?!昂汀笔俏覈鴤鹘y(tǒng)音樂美學的審美標準,“和”是一種狀態(tài),是對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交融特性的狀態(tài)描繪,也是一種結果,是古詩詞在鋼琴音樂中藝術性展現的具體程度[5]。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審美在于“和”,不僅意指和諧發(fā)展,還需要各有千秋,這是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鮮明寫照:“詩音互表”是以宏觀角度反映古詩詞鋼琴音樂“文學性”與“音樂性”的和諧交融,一方面“詩樂觀”價值體系賦予了詩詞歌賦一定的文學藝術共性,另一方面互為表里的古詩詞與鋼琴音樂沒有孰強孰弱,而是互為表里,共生一體;“情景交融”從微觀的角度反映了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之間的契合方式——以樂構景,以景立意,以意達情,古詩詞的詩性流淌在鋼琴音樂的每一個音符之中,鋼琴音樂的每一個元素的組合嬗變都蘊含了詩意價值,兩者渾然一體。
古詩詞與鋼琴音樂意韻契合、和諧自然,于人性、社會性、價值普適性等不同層面集中反映了我國民族音樂審美意識中的特殊美學意蘊:第一,“樂音和性”——人性審美;第二,“聲無哀樂”——社會審美;第三,“天人合一”——價值審美。
“樂音和性”是成玄英提出的美學思想價值觀,旨在表達音樂的特性能塑造人性品質[6]49?!皹芬艉托浴笔腔谌诵员旧频慕嵌忍岢龅拿褡逡魳访缹W觀點,成玄英認為:“凡百蒼生,皆以自然為其性命,所以奏此咸池之樂者,方欲調造化之心靈,和自然之性命也已?!盵6]51這種禮樂的思想是規(guī)范人的行為及修行心性的最佳方法,“和”強調自然和諧,這與古詩詞鋼琴音樂的審美標準如出一轍: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之間的和諧自然是“美”得以表達的基礎條件,所謂的“樂音”需要反映的是意境,而非物質,這種虛實相交的“意向表達”實際上是通過創(chuàng)作實現由文本詩詞到音樂藝術的價值轉換?!皹芬艉托浴北砻鞴旁娫~與鋼琴音樂對人性審美的塑造作用強,反過來看,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融合創(chuàng)新正是基于“樂音和性”的價值標準實現民族審美思維的博弈,最終將單純的文學審美思維擴展到音樂文化思維當中。“寄詩詞以表情,動樂音以和性”,古詩詞在鋼琴音樂中最根本的民族審美情趣在于通過音樂元素與詩詞意境表達主題思想與審美意識,這是超絕人倫的美學升華,可以讓人超脫世俗羈絆,忘卻得失喜憂,解放人性,重塑真我。
“聲無哀樂”其真正表達的思想是音樂應該是回歸自身,從節(jié)奏形式、審美體驗角度反映音樂的社會娛樂作用?!奥暉o哀樂”是嵇康提出的音樂價值觀,旨在表達音樂的客觀性與社會娛樂性,以音樂論音樂,而非以音樂論社稷[7]89。嵇康認為:“姣弄之音,挹眾聲之美,會五音之和,五音會,故歡放而欲愜?!盵7]90這里表明了音樂本身的節(jié)奏美與韻律美會感染社會大眾,從而得以體驗美的享受。結合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來看,詩詞本身是歌賦的一種,自身節(jié)奏與韻律特性明顯,配之鋼琴音樂,使其形神具備,因此得以完善,繼而有了鮮明的社會娛樂作用?!奥暉o哀樂”強調音樂的獨立性,在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中則表現為不同主題下所表露的不同情感價值,如鋼琴曲《春江花月夜》表達的是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鋼琴曲《蒹葭》展現的卻是溫情柔和的美好愛情。不同的題材表達不同的心境,從而勾勒出不同的意境畫面,音樂美感也不盡相同?!奥暉o哀樂”的本質是弱化音樂的政治功能,突出音樂價值本身——社會娛樂作用目的的達成,這種社會審美沒有具體要求或準則,以約定俗成的思維定勢保存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體系之中,光輝熠熠,日久彌新,彰顯民族音樂文化的特殊意蘊。
“天人合一”強調了音樂的返璞歸真和大道回歸,是音樂的一種具體狀態(tài),而非僅僅是一種審美思想。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作為傳統(tǒng)中華文化與西方藝術的結合體卻能和諧統(tǒng)一殊途同歸,實際上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融合,合乎“天人合一”的審美價值觀。具體來看,鋼琴曲《唐人詩意二首》由《登幽州臺歌》與《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成,前者基調悲緬沉重,懷古傷今,后者登高望遠,感觸頗深,兩者之間的共同點是通過“悲”的主題基調(前者大悲,后者小悲)緩緩予以陳述,根據音樂元素的不同組合從旋律、節(jié)奏與音響效果上構建意境,從而實現情感的層次訴求。古詩詞與鋼琴音樂通過基調鋪墊與情境元素的構建實現意象的疊加,這種情境元素可以表達自然萬物(如鋼琴曲《春江花月夜》中利用鋼琴音色模仿各種傳統(tǒng)民樂),也可以表達情緒高低與喜怒哀樂(如鋼琴曲《蒹葭》中利用平穩(wěn)調式與舒緩節(jié)奏表達愛情追求),這都是以“人”為核心,借助外在元素表達情感方向,這種規(guī)律實際上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平衡,“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相通和諧。古詩詞與鋼琴音樂有著對人的情感、價值觀念以及自然萬物的表達作用,這種“天人合一”的美學意蘊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價值審美層面的突出特征,更是古詩詞與鋼琴音樂得天獨厚的當代發(fā)展底蘊與砝碼[8]。
古詩詞在鋼琴音樂中的民族美學意蘊源自于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審美實踐的積累與審美意識的揚棄。以“和”為美的古詩詞與鋼琴音樂在當代的文化價值功能不僅表現在它反哺了民族音樂文化,更表現在它創(chuàng)新了時代審美理念,促進了社會審美價值體系快速構建,以期達到“美”與“大同”的理想目標。
當代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基本文化價值功能是完善古詩詞表達意境與提升鋼琴音樂的表達能力,從而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在已有的審美價值基礎上塑造時代標識。作為一種中西文化融合的藝術形式,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發(fā)展歷程較短且容易受到文本詩詞的影響而出現音樂表達的局限性問題,因此要完善己身,才能發(fā)揮民族精粹的特殊魅力?!案髅榔涿馈敝饕侵腹旁娫~與鋼琴音樂在詩詞文本與鋼琴音樂的結合中不斷優(yōu)化特征,如發(fā)掘文本詩詞的意境價值和完善鋼琴音樂的藝術表達方式,從而在原有基礎上實現各自突破[9]。首先,“各美其美”是一個整體,并非將古詩詞與鋼琴音樂進行分解,而是在創(chuàng)新的層面上進一步符合民族審美情趣,將當代的民族審美特色理念予以融合,這樣創(chuàng)作出的古詩詞鋼琴音樂才真正繼承與發(fā)揚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魅力,實現其當代文化價值功能。其次,“各美其美”更是一種審美態(tài)度,作為民族藝術文化的組成部分,古詩詞與鋼琴音樂兼具“音樂性”與“文學性”特征,富有東方神韻的內涵與西方嚴格的技巧,兩者結合要分清主次:以音傳意,以技化藝才是發(fā)展正途,保持民族審美特色才是時代文化內涵??偟膩碚f,“各美其美”是當代古詩詞鋼琴音樂的文化價值功能體現:一方面古詩詞與鋼琴音樂激發(fā)了民族音樂文化的時代活力,實現了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當代革新目標;另一方面文化的融合性也表明藝術無國界,古詩詞與鋼琴音樂文化作為當代民族音樂文化的衍生品,在順應了時代要求的同時振興了民族音樂文化,完美闡釋了時代美的奧義。
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中的重要文化價值功能之一是借鑒與創(chuàng)新時代審美理念,促進新興音樂文化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民族審美體系的時代進步。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審美理念現今依舊停留在“移情”層面,缺乏對時代審美的認知與審視,因此導致審美定位差異、審美標準不一等問題的出現[10]。作為一種新型音樂表達形式,古詩詞與鋼琴音樂除了繼承傳統(tǒng)審美價值之外,還應該積極拓展審美思維,將傳統(tǒng)審美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使古詩詞與鋼琴音樂既充分保證民族傳統(tǒng)精髓,又于時代審美體系中樹立特色,從而達到文化價值的當代要求。首先,以揚棄的原則借鑒西方現實主義的審美原則豐富傳統(tǒng)詩詞的“具體美”,從而模糊“寫意美”造成的文化“斷層”,強化傳統(tǒng)詩詞的言傳性與音樂表達性,讓古詩詞音樂更加具備國際傳播價值。其次,作為一種時代藝術形式,古詩詞與鋼琴音樂要創(chuàng)新時代審美理念,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要具備時代價值,第二要具備民族價值,雙管齊下,才能合理促進古詩詞鋼琴音樂審美體系的確立,完善審美文化,實現時代藝術文化的價值積累?!懊廊酥馈奔词侵笐Y合古今、囊括中西優(yōu)秀的審美意識,在不斷提升古詩詞與鋼琴音樂審美水平的同時激發(fā)傳統(tǒng)民族審美向當代審美過渡,從而淋漓盡致地展現古詩詞鋼琴音樂的當代文化價值功能。
當代古詩詞鋼琴音樂的核心文化價值功能是包容與構建社會價值體系,實現真正的藝術自由與文化自由?!懊烂来笸钡膬仍诤x是激發(fā)各民族、各國的音樂文化活力,從而實現“百花齊放”的遠大目標。就古詩詞鋼琴音樂而言,“美”在于“和”,實際上是指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詩詞)與現代藝術(鋼琴音樂)的和諧發(fā)展,這種類似于“共同體”結構的藝術表達形式兼具詩性與樂性,是傳統(tǒng)“詩樂觀”的當代體現,更是審美體驗的時代杰作。音樂文化本身存在教化功能,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特殊民族意蘊橫跨了對人性-社會性-價值性的審美層面,對人才塑造、藝術文化發(fā)展乃至社會價值體系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力,只有從當今時代審美體系出發(fā),包容與構建和諧自然的社會價值體系,才稱得上真正發(fā)揮了古詩詞與鋼琴音樂的文化價值功能?!懊烂来笸笔且粋€哲學體系上的思辨關系:各美其美,由美及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為一種融合古今的藝術形式,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不僅發(fā)散了華夏詩歌體系中的音樂性特征,并合理利用鋼琴音樂的元素解構刻畫詩詞“寫意美”,這種“具體美”向“意象美”轉化的過程也反映了社會價值體系的包容與構建。只有審美價值體系的確立,才有審美活動的開展與創(chuàng)新,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現實問題[11]。
作為當代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新形式,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以詩化境,以樂傳情”的藝術特征將中西文化的古今融合予以創(chuàng)新表達,實現了古詩詞在鋼琴音樂中“音樂性”與“文學性”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彰顯出以人性審美為核心的“樂音和性”,以社會審美為核心的“聲無哀樂”,以價值審美為核心的“天人合一”民族美學意蘊?;貧w當代視閾來看,古詩詞與鋼琴音樂并非是簡單的意象疊加或表達形式結合,而是內部契合性實現的價值互換與藝術創(chuàng)新,因此,其在當代的文化價值功能也表現在音樂文化(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審美體驗(借鑒與創(chuàng)新時代審美理念)以及價值體系(包容與構建社會價值體系)三大縱向遞進層面。行文至此,有感而發(fā):中國古詩詞與鋼琴音樂一頭維系著傳統(tǒng)民族文化與現代音樂藝術之間的創(chuàng)新嬗變,一頭維系著古今中外審美思辨的博弈競逐,似靜非靜,似動非動,無中生有,似有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