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秀,林 晶,柯敏輝,鄭鳴霄,葉 玲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脫肛病(相當于西醫(yī)的直腸脫垂),屬肛腸科難治性疾病,發(fā)病率國外為0.4%~2.1%,國內為0.4%~1.9%[1]。脫肛病常以手術治療為主,排便困難是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中醫(yī)學認為,脫肛多由于中氣不足、中氣下陷導致直腸向外脫出。脾虛氣陷證是脫肛的常見證型,本研究采取中藥補中益氣貼穴位貼敷神闕穴及撳針穴位埋針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肛腸科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辨證為脾虛氣陷型脫肛術后排便困難的80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其中研究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52.42士3.18)歲;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53.22士3.2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02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制定的《中醫(y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脫肛病診斷標準?;颊吲R床表現(xiàn)具有西醫(yī)脫肛病的典型癥狀,并伴有氣短納差、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中醫(yī)證候,辨證為脾虛氣陷證。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02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制定的直腸脫垂診斷標準(即二型三度分類法)進行診斷。
①符合上述中醫(yī)及西醫(yī)診斷標準;②術后出現(xiàn)排便費力、排便時間延長、排便不盡感等排便困難癥狀;③年齡30~70歲;④術前進行血常規(guī)、心電圖等檢查;⑤患者均知情同意。
①嚴重糖尿病、惡性腫瘤、精神病患者;②出血性疾病患者;③合并心腦血管、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④合并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⑤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⑥過敏體質或對研究中使用的藥物或不銹鋼及其他金屬過敏者;⑦合并有肝郁、腎虛的脾虛證患者;⑧非自愿接受并配合研究者;⑨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完整者。
按脫肛術后常規(guī)治療(預防感染、預防出血等)。
在脫肛術后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我科葉玲主任醫(yī)師的經(jīng)驗方補中益氣貼(黃芪、白術、橘皮、升麻、黨參、當歸、柴胡、瓜蔞、炙甘草)按各藥材重量10∶6∶2∶2∶5∶3∶2∶5∶2的比例配好并制成藥粉,藥粉與茶油、凡士林按重量10∶6∶5的比例調配成膏狀置于敷貼內,貼敷于神闕穴(肚臍),1次/d,用藥時間17∶00~21∶00,每次1 g,貼敷時間4 h。撳針埋針治療:選穴雙側天樞、上巨虛,常規(guī)消毒,選取適宜型號清鈴撳針施于穴位上。1次/d,治療時間06∶00~16∶00,每次留針10 h。于術后2日開始穴位貼敷及埋針治療,連續(xù)施用10 h。貼敷、埋針及撤除全程由經(jīng)過科內培訓考核合格的醫(yī)護人員實施。
參考《便秘的診斷及治療》標準[2],并結合我科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排便費力、排便時間、排便不盡感的評分標準。
于第1天治療前(術后2日)、治療后第5天(術后6日)、治療后第10天(術后11日)分別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排便費力、排便時間、排便不盡感進行評分比較[3]。
2.4.1 排便費力 未出現(xiàn)排便費力:0分;輕度憋氣:1分;中度憋氣:2分;重度憋氣:3分。于第1天治療前(術后2日)、治療后第5天(術后6日)、治療后第10天(術后11日),進行觀察。
2.4.2 排便時間 5 min以內:0分;5~10 min:1分;10~20 min:2分;20 min以上:3分。于第1天治療前(術后2日)、治療后第5天(術后6日)、治療后第10天(術后11日),進行觀察。
2.4.3 排便不盡感 沒有不盡感:0分;偶爾有:1分;大多數(shù)時有:2分;排便時都有:3分。于第1天治療前(術后2日)、治療后第5天(術后6日)、治療后第10天(術后11日),進行觀察。
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排便費力、排便時間、排便不盡感的積分比較,分別見表1-表3。
表1 兩組術后排便費力積分比較 (n)
注:經(jīng)秩和檢驗,第1天(術后2日)研究組及對照組排便費力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具有可比性;第5天(術后6日)研究組及對照組排便費力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改善排便費力方面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第10天(術后11日)研究組及對照組排便費力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改善排便費力方面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兩組術后排便時間積分比較 (n)
注:經(jīng)秩和檢驗,第1天(術后2日)研究組及對照組排便時間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第5天(術后6日)研究組及對照組排便時間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短排便時間方面研究組短于對照組;第10天(術后11日)研究組及對照組排便時間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排便時間方面研究組短于對照組。
表3 兩組術后排便不盡感積分比較 (n)
注:經(jīng)秩和檢驗,第1天(術后2日)研究組及對照組排便不盡感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第5天(術后6日)研究組及對照組排便不盡感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改善排便不盡感方面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第10天(術后11日)研究組及對照組排便不盡感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改善排便不盡感方面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
便秘是全球范圍內的常見疾病,歐美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便秘的發(fā)生率高達27%,國內暫時缺乏這方面的大宗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4]。2016年修訂的羅馬Ⅳ標準[5]同樣將排便困難作為便秘的主要癥狀。據(jù)統(tǒng)計,30%~50%的便秘患者為排便困難型便秘。關于排便困難,早在《內經(jīng)》中即有“大便難”“便不利”等記載,在《傷寒論》中亦有“脾約”的相關記載。排便困難是肛腸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6],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手術效果和恢復正常生活、工作的時間。因此,有效防治肛腸術后排便困難有重要的臨床意義[7]。
撳針埋針是將撳針或皮內針埋于皮下,通過長時間作用于表皮穴位,通過經(jīng)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微弱但持久的刺激,達到緩解消除疼痛、治療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目的,又稱埋針法[8],由《靈樞·官針》中的“浮刺”針法發(fā)展而來。腧穴配伍,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腧穴配合應用,以加強腧穴之間協(xié)同作用的一種方法,是針灸治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臨床療效有著直接的影響。天樞與上巨虛同屬足陽明胃經(jīng),天樞穴居中焦,為腹部大腸募穴,是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上巨虛為大腸腑的下合穴,可通降腑氣,合募同用,共收調暢氣機、理氣通腑之功效[9]。
中醫(yī)學認為,臍即神闕穴,乃五臟六腑之根,真元匯聚之處,有通百脈、運氣血、壯元陽的作用,正如清·張振鏊《厘正按摩要術》所述“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日神闕”[10]。中藥貼敷以內治藥物外用,使藥物成分通過經(jīng)絡對多層次的生理功能產生刺激作用,達到藥物、穴位的雙重吸收作用。通過貼敷神闕穴,能使藥物分子直接滲透進入細胞間質,迅速彌散于血液而通達全身。
本研究選用的補中益氣貼是我科葉玲主任醫(yī)師的經(jīng)驗方,臨床療效顯著。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主藥;黨參、白術、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藥;脾胃為氣血營衛(wèi)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xié)同芪、參升陽舉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效。
另外,治療便秘的許多藥物均有不良反應,如番瀉葉、蘆薈、果導片等蒽醌類瀉劑是以解除當前排便困難癥狀為主,久服易致結腸黑變病[11,12]。本研究采用非口服的給藥途徑,不僅避免許多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且能直達病所,提升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術后第6天、第11天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的改善方面,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排便時間方面研究組短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撳針埋針治療雙側天樞、上巨虛,配合中藥補中益氣貼穴位貼敷神闕穴,可改善脫肛術后排便困難,且操作簡單無痛苦,副作用少,適宜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