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菊,劉傳俊
(1.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4;2.南京農業(yè)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報刊、廣播、電視等,一批依托于網絡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覆蓋至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智能設備的新型傳播媒介正迅速深入人們的生活,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信息資訊,也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娛樂載體。在新時代的影響下,“互聯網+”的概念開始多樣化,它使網絡空間與現實生活相互構建、雙向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各個領域實現融合與變革,從而更新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1](p132-134)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的浪潮,網絡安全、網絡文明等問題隨之凸顯,互聯網空間中存在著眾多的青年人群,青年階段對于每個人而言,是網絡意識形態(tài)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群體如何在此階段形成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互聯網思維,值得各界關注。[2](p121-125)
互聯網憑借其開放性、滲透性、交互性等特征,逐步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相結合。人們的生活工作已然與網絡聯結為一體,社會生產的開展運行與變革創(chuàng)新也愈來愈依靠互聯網技術?!盎ヂ摼W+”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突出的時代特征,也預示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新階段的到來。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制于空間、設施等限制,對知識的傳播是相對系統(tǒng)和概括的,授課時長也非常有限。而“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新興形式,與大學生思政教育“O2O”(Online to Office)模式相似,推動了教育領域線上與線下教育的深度融合。[3](p49-54)首先,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為學生輸送大量學習資源,最大限度地充實了此類教育的內容和獲取渠道。其次,利用高新技術搭建教學平臺,例如使用多媒體工具,使教學過程更方便快捷、教學內容更層次分明,廣大學生隨之視野開闊,學習空間得到拓展。此外,通過添加音頻、影視、紀錄片或文本圖像等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關注,促使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投入更多的熱情。上述特性幫助學生在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以實現其對思想政治理論更深入的理解,也支撐了傳統(tǒng)課堂教育模式的變革,達成高校的育人目標。[4](p6-10)
互聯網思維產生于“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技術革命,“持續(xù)創(chuàng)新”正是這種思維的重要特征。自2010年始,“互聯網+”教育快速發(fā)展,把互聯網嫁接至教育領域,能夠以互聯網為紐帶,將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聯結為一個網絡,教育方式因此實現創(chuàng)新。[5](p113-121)第一,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利用網絡開展思政教育,可打破傳統(tǒng)“教育者中心論”的教學理念,逐步形成“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新型教學觀念。第二,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在線答疑、課程論壇等,促使學生通過網絡對尚未了解透徹的學習內容提出疑問,在與他人的交流討論過程中解除疑惑,也從另一方面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第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由于網絡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地規(guī)避原有課堂授課中師生、同學之間當面交流的緊張感,有利于他們就某一論題輕松自由地闡述自身看法,促使師生在互相溝通切磋的過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養(yǎng)。
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網絡對于國家、社會、生活、時事熱點等資料的動態(tài)捕捉顯然更具效率,可在最短時間內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題材與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此外,鑒于青年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敏感程度較高,高校可以協(xié)助他們自主利用網絡中的有效資源主動完成信息的跨界整合工作,實現自我學習。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tǒng)媒介的固有不足,以其特有優(yōu)勢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帶來了眾多機遇與挑戰(zhàn)。
首先,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與空間范圍局限。對于空間范圍而言,在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海量出現,而且信息平臺也多種多樣,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單單能完成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任務,更能夠以智能移動設備為載體,以無線網絡為接入口的,利用微信、微博等常用軟件,為學生制造多樣化、不受局限的上課地點,實現了空間的無約束性,也實現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使教育變成老師和學生之間動態(tài)的教和學的關系。[6](p123-128)第二,傳統(tǒng)教學中資源共享和信息獲取存在一定難度,跨區(qū)域溝通障礙的困難尤為顯著。不同于傳統(tǒng)模式,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共享大量的教育資源。第三,借助移動設備,新型教育形式可促成信息傳播途徑的多樣化,打破原有的單一性格局。對于時間領域而言,傳統(tǒng)大學生思政教育活動必須在特定時間開展,以便召集學生到場;而網絡教育模式下,學生可通過觀看視頻、收聽語音等多種方式獲取教育資源,同時還能夠通過留言等方式隨時將疑惑實時傳達給老師,打破了師生間的溝通交流障礙。
其次,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體裁。傳統(tǒng)形式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通過為數不多的理論課程以完成教學任務,講授的內容基本局限于在課本、報紙、傳統(tǒng)著作等范圍內。課本內容的更新周期較長。這種情況之下,有關知識的傳播會受到嚴格的時間制約,一旦知識趨于陳舊,將大幅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降低教學實效性。而互聯網以其開放性以及跨界信息整合的功能,不僅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也打破了傳統(tǒng)形式下教學內容的有限以及更新不足的困境。大學生在互聯網的信息化平臺中,更能夠拓寬眼界,強化知識儲備,提升思想政治覺悟。
最后,強化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與科學性。第一,各種智能移動載體憑借其信息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優(yōu)勢,突破了原有的傳播模式。網絡能夠實時更新信息,學生以此為平臺檢索有效信息便可以大大節(jié)省時間。第二,當前我國的師生關系中,普遍存在學生敬畏老師的現象,同學們難以向老師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老師們一般也無法深入了解大學生群體的真實心理狀況?;ヂ摼W模式中,老師們借助多種高科技手段,如通過聊天軟件,無須面對面就完成了雙方的深入溝通,即時了解學生的內在思想狀態(tài),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為科學。
隨著信息科技發(fā)展的不斷深入,互聯網不僅僅屬于技術工具的范疇,更在我國形成了一種宏觀環(huán)境,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這不僅是一種機遇,也帶來了一些無法避免的挑戰(zhàn)。
其一,教育工作者原有的主導權威受挑戰(zhàn)。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理所當然成為掌控教學話語權的人,對于大部分信息具有不可置疑的唯一解釋權威,可以說位于教育資源的主導地位。站在傳播模式的角度,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模式呈現出一種“網狀”結構。具體而言,以多個節(jié)點與線條拼接的結構,為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接受者創(chuàng)造一種紐帶,轉變了原有的單向傳播形態(tài),也推動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出現愈來愈多的傳播手段和方式。此外,這個主體、信息資源豐富的網絡結構中,并不存在具體的向上傳導、向多傳播的信息傳遞體系。具體某個節(jié)點同樣可能具有豐富獨立的信息資源,帶有強大的信息影響能量。將這個理論運用到師生的關系當中,人人皆有可能成為一個信息源點,既是傳播者也是一個接受者。在這樣的豐富結構網絡中,教師的主體地位弱化,老師不再是主導的單方面?zhèn)魇谥R,大學生群體也不再是被動接受老師提出的知識,而是依照自己的理解選擇性接受??偠灾?,學生自主意識、獨立意識不斷強化,教育者的主導權威自然受到威脅。[7](p132-134)
其二,大學生群體可能受到扭曲的價值選擇影響?;ヂ摼W科技大行其道之下,關于信息的發(fā)布、傳播等行為受限程度大大降低,可以說海量的信息和日益多樣化的信息渠道,無疑為大學生群體的信息索取制造了極為便利的外在條件。然而,其中的危害也愈發(fā)凸顯,表現最強烈的便是推崇個人享樂主義、封建迷信思想、法輪功等邪教思想,還有黃賭毒信息?;ヂ摼W包含的開放性思維,實現了跨地域、跨國家的交流,在思想融合、文化碰撞的同時,也存在著文化滲透。我國的大學生群體是國家的未來,也是西方極端勢力荼毒的主要目標群體。大學生群體涉世不深,人生閱歷較淺,大多數學生的三觀尚未成熟,因此對網絡中的各種扭曲信息的鑒別實力與抵抗能力不夠充足,存在成為不良思想蔓延犧牲品的可能性。
其三,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受到一些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育形式中,大學老師們多以“填鴨式”的課堂教學來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模式導致大學生作為課堂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卻難以發(fā)揮主人公應有的主體作用,學習動力隨之降低。而在互聯網+的盛行之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現了一種交互式雙向的交流溝通。在時間上,最大限度地擴展了思政教育活動實施的時間,幾乎可以隨時隨地與他人進行互動與交流。學生們也可以利用網絡軟件對某一具體疑惑向他人請教或咨詢。在空間上,能利用網上共享大量的教育資源,無關乎地域,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場所從教室、課外活動等地擴展到沒有邊界的網絡空間進行,思政教育知識傳播的渠道更為多元化,這進一步使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形態(tài)遭受到不少的沖擊。
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求強化思政教學實踐的科學性,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設置,也需要以大學生群體的實際身心成長狀況為出發(fā)點。
當代大學生自小生活于互聯網環(huán)境,大多表現出思想跳躍、個人中心思想強烈、對新生事物好奇心強、自我判斷能力不足等特點,因而,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盡力滿足于學生的具體特性,同時為獲取大學生群體的認同而強化人文關懷,最終實現“人性化教育”這個重要的目標。具體而言,第一,宏觀上,要宣揚“以人為本,從人出發(fā)”的人本理念?!盎ヂ摼W+”教育,決定變革的永遠不會是“網”,元出發(fā)點只能是“人”。[8](p89-98)大學生便是這場思政教育的主要元出發(fā)點,因此,必定需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服務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助推其實現多方位發(fā)展。與此同時,互聯網的運用應當重視學生們的真實評價,建立完善的問題反饋機制,不畏錯誤的同時積極改正、糾錯,逐步完善思想教育的整體過程。第二,中觀上,要強調教育內容符合大學生的心智特點。思政教學應當配合每個學生的心理需求,對癥下藥。選擇什么內容進行教學,應當以學生的狀況為判斷依據。與此同時,完善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強化持久連貫的原則。一旦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出現偏差,應該積極給予后續(xù)的階段性協(xié)助,在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持續(xù)保駕護航。再次,完善服務于個性化發(fā)展的人本模式。網絡思政教育實踐要求參與者轉變單向知識傳播的傳統(tǒng)觀念。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需要實現雙方的內心交互,而學生群體人數眾多,就必須重視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yǎng)。
作為一項涉及多元主體、多層次領域的教育工程項目,互聯網思政教育必然需要以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予以支撐,從各方位保障教育工作的開展。
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是至關重要的。老師是教學中的重要一方,他們的知識和社會歷練直接關系著教學質量的好壞,是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人力資源。老師們可以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與教育觀念更新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信息技術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在此,有關高??梢蚤_展一些網絡技能培訓,積極呼吁教師群體參與其中,協(xié)助他們盡快適應這種新生教育教學形態(tài)。[9](p26-28)
第二,設立具有技術含量的網絡交流平臺,為參與者創(chuàng)建教育空間。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設定更為貼合大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的內容結構,時刻關心大學生群體的內心需求。通過科技的力量,尤其是通過個體行為偏好的大數據分析與跟蹤,可確定學習者所需的學習資源類型,推送智能化學習服務。[10](p24-34)另一方面,互聯網思想政治可以寓教于樂,將文字與視頻、音頻有效結合,更為生動地展示思想政治內容,以此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對教育中的互聯網環(huán)境采取適當的監(jiān)管,以降低互聯網中不良信息產生的惡劣影響。需要嚴格監(jiān)管網絡信息,篩除有害信息以防止其進入。與此同時,對于學生群體,應當加強有關的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其對于在互聯網中發(fā)表言論等事項的責任性意識。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場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的復雜工程,需要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與時俱進,查錯糾錯,逐步走向完整。首先,積極激勵教師群體。他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的一大主體,高??梢栽O立相關的績效考核機制和創(chuàng)新突破獎勵,激發(fā)思政教師的工作熱情。其次,積極鼓勵學生群體。對學生群體而言,現階段的思政教育存在缺少自主學習空間、硬件設備、軟件支持的問題。學校應該給予幫助,投入資金、人力方面的支持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性自主學習熱情。此外,還可與具體激勵機制掛鉤,對在思政教育中表現良好的學生采取物質、精神等激勵手段。
綜上所述,當前的大學生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廣泛推行開展,既是對黨和國家有關教育工作指示的積極響應,也是遵循思政教育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產物。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進一步推行,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碰撞已然勢不可擋,兩者融合產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深刻影響著現有的思政教育體系。各界應當發(fā)揮互聯網的信息優(yōu)勢,沿著科學的優(yōu)化路徑,積極描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