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和一個朋友聊天,談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難得和孩子有一段相處的時間,于是她和愛人特別想把自己這幾十年悟出來的人生道理一股腦兒地教給女兒,希望孩子在將來遇到挫折難題時能夠不卑不亢,順利度過。
有一天,他們正講道理的時候,女兒說:“爸爸媽媽,我想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有一個男孩到了青春期,他的父親憋了好久終于有點兒難為情地跟兒子說:‘孩子,你看你也到青春期了,有沒有什么問題要問爸爸的?兒子想了想大方地回答說:‘爸爸,您是說性教育嗎?這方面的知識如果您有問題,我可以給您回答。”朋友和愛人面面相覷,只能作罷。
道理不是不能講,關(guān)鍵在于怎么講。在心理學上,我們常會用到隱喻法,即用講故事的方法傳遞道理,讓孩子在故事里認識自己,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關(guān)鍵是我們?nèi)绾斡霉适掳褬?gòu)建于我們個人人生體驗中的道理和信念,與孩子的人生體驗建立連接,讓這些道理成為對孩子有意義的信息,從而有效地把信息傳遞給孩子。家長給孩子講故事不是為了立刻成為孩子的行動指南,而是為了埋下力量的種子,在孩子的內(nèi)心生根發(fā)芽。講故事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而是潤物細無聲,因此,家長通過講故事進行挫折教育要做好“三有”和“三忌”。
“三有”重在讓孩子能聽懂、可接受,并在遇到挫折時能產(chǎn)生自我疏解效應(yīng):
有情。故事是和孩子接近感情的一種有益方式,且從情感上比較容易接受。因此,家長給孩子講故事,必須有真情實感,并能和孩子之間有共情體驗。
有趣。要選取孩子感興趣的故事,最好能與生活結(jié)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孩子聽故事的興趣,也使其更易于理解。此外,講故事時加入家長自己的一些發(fā)揮,盡量使用生活語言。
有料。在選取故事時,要盡量尋找積極、正向、“對癥”的故事,以便能夠讓孩子有豁然明理的感覺。
“三忌”則是講故事需要遵循的一些禁忌,不要人為制造挫折,避免故事本身給孩子帶來自卑心理或挫折體驗:
忌比較。所謂比較就是通過講別人家的孩子多么優(yōu)秀來達到教育自家孩子的效果,這是司空見慣卻貽害無窮的。這樣的比較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無形的壓力,嚴重時會帶來自卑心理。
忌恐嚇。這類故事往往帶有恐嚇或嚇唬的成分,其目的是通過一種極端行為結(jié)果的發(fā)生,讓孩子因害怕而消除或終止一些行為或習慣,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忌玄奧。有些家長會通過講一些具有迷信或宗教色彩的故事來教育孩子,這樣的方式可能會產(chǎn)生兩種結(jié)局:一是孩子根本不會相信,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還會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二是孩子會陷入虛幻的狀態(tài),產(chǎn)生許多無形的恐懼,最終形成一些不良心態(tài)。
總之,講故事作為家庭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的一種有益方式,家長應(yīng)該恰當運用。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家長講多少道理,而在于營造一種積極、輕松的氛圍,并在這種氛圍里傳遞教育的信息,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長大。當然,家長想要通過講故事為孩子埋下力量的種子,自己首先要成為腦中有故事、心中有力量的合格父母。
張娜
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曾在美國楊百翰大學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研究所訪學,從事學生發(fā)展測評和指導領(lǐng)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