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 丁 航
胸腰椎骨折臨床治療中主要以恢復脊柱穩(wěn)定性為主,以往傳統(tǒng)治療多采取后路開放切開復位短節(jié)段椎弓根釘棒內固定術進行治療,雖能避免患者長期臥床,促進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降低脊柱后凸畸形、壓瘡,但手術過程中需大面積剝離椎旁肌肉,長期牽拉容易出現(xiàn)肌肉僵硬、壞死,手術風險較高[1]。近年來,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在胸腰椎骨折患者逐漸推廣,該手術不僅操作方便、且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較高,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法將9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31.5±3.9)歲;致傷原因:16例為交通事故致傷,12例為高處墜落致傷,17例為外界暴力致傷;觀察組(45例)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25~62歲,平均年齡(33.5±3.2)歲;致傷原因:15例為交通事故致傷,14例為高處墜落致傷,16例為外界暴力致傷;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致傷原因)表現(xiàn)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患者經胸腰椎CT、胸腰椎DR、胸腰椎磁共振檢查均符合胸腰椎骨折相關診斷標準;脊柱出現(xiàn)明顯畸形、骨折脫落。②排除標準:骨質疏松、神經損傷;胸腰椎疾病、腰椎滑脫;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所有患者及家屬了解研究內容后自愿參與,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方法 ①對照組采取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患者全麻保持俯臥位姿勢,腹部保持懸空,手術部位行常規(guī)消毒,放置鋪巾,取傷椎相鄰椎棘突中心部位作切口,將皮膚、皮下及筋膜逐層切開,確定好位置后插入定位針,將鉆孔擴大,擰入椎弓根螺釘,進行預彎鈦棒安裝,撐開復位,椎管減壓后進行椎管植骨,放置引流管,逐層將切口縫合。②觀察組采取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患者行氣管插管麻醉保持俯臥姿勢,腹部保持懸空,通過C型臂X線機對傷椎進行定位,使用克氏針對傷椎上下椎進行定位并作切口,長度為1.5 cm,將皮膚、皮下及筋膜逐層切開,對橫突、關節(jié)突進行鈍性分離,通過X線透視機對椎弓根進行投影,置入穿刺針尖,向椎體方向進行平行穿刺,角度為10°~15°,在擴張管插入導針,建立操作通道管,并將椎間盤鏡系統(tǒng)置入,對周圍軟組織進行清除,使進釘點充分暴露,通過椎間盤鏡系統(tǒng)將椎弓根釘擰入,對骨折椎體進行復位,彎固定棒通過皮膚切口插入上下椎弓根累釘尾槽,置入固定螺帽,擰緊螺帽,椎體高度調節(jié)滿意度后做好固定,傷口使用無菌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置入橡皮引流片。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使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5 102.52±10.67 4.16±2.49 271.28±35.60 15.63±3.08觀察組 45 94.54±15.12 1.21±0.52 81.12±15.67 12.05±1.54 t 2.8926 7.7796 32.7958 6.9740 P 0.0048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n 手術時間(min)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
胸腰椎骨折為高發(fā)脊柱骨折類型,據相關資料統(tǒng)計[2],脊柱骨折患者中50%為胸腰椎骨折,其中青年群體多因高處墜落、交通事故等外力所致,老年群體則因年齡增大、骨質流失、骨質疏松所致,跌倒所致。胸腰椎骨折后患者脊柱被破壞,神經、臟器受到損傷,椎體穩(wěn)定性變差,骨折部位出現(xiàn)劇烈疼痛,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可能引起胸腰椎后凸畸形、骨折移位截癱、遠期腰痛等情況[3]。
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外科手術對患者脊柱解剖結構進行復位,促進骨折端盡快愈合,以往傳統(tǒng)開放式內固定術需將椎旁肌肉組織剝離,手術時間較長,導致患者神經出現(xiàn)萎縮,肌力逐漸下降,術中出血量大,術后還可能存在慢性腰腿痛情況,預后效果不佳[4~5]。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術中無需大面積剝離椎旁肌肉,僅需將椎旁肌朝肌纖維方向進行鈍性分離,輕輕牽開神經根,使進釘點充分暴露,操作方便,定位更加準確,且電刀及牽拉損傷更小,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更短[6]。在術中操作時需注意以下幾點[7]:術前需對患者擺放體位進行調整,使患者在可透X線海綿墊上保持俯臥位姿勢,腹部保持懸空,將肩胸、骨盆位置墊高,胸腰段調整為過伸位,注意保持合理的過伸角度,以免骨折端出現(xiàn)移位情況,借助體位對骨折端進行復位;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釘技術切口相對較小,調整空間有限,主要依靠透視體表進行切口定位,一旦患者體位改變則需重新對體表定位;椎弓根螺釘進針點理想位置為前后位片椎弓根9~10點、2~3點外側緣位置,側位片中椎體終板須平行于導針,前后位片透視輔助監(jiān)測時應注意避免椎弓根皮質被導針穿破,損傷脊神經、脊髓;球管投影、C型臂、椎體須垂直,椎體上下終板在前、后、側位片中應保持線形,椎弓之間為棘突,使椎弓根影兩側保持對稱。本研究觀察我院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相較于傳統(tǒng)開放椎弓根釘內固定術,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安全性及微創(chuàng)性更高,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
綜上所述,采取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術后恢復時間短,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