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鳳 盛小英 張莉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江蘇 蘇州 215001)
耳鼻喉外科手術后感染是外科常見的醫(yī)院感染之一[1],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藥物,不僅可以減少患兒的身心痛苦,縮短住院時間,節(jié)約治療費用,而且可以增加手術治療的效果。本文選取我院2018年耳鼻喉科手術患兒為對象,對其所用抗菌藥物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耳鼻喉科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住院患兒為對象。
對患兒的年齡、性別、手術名稱、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根據(jù)2015版《國家抗菌藥物臨床用藥指導原則》對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和分析。
耳鼻喉科2018年1月-12月共收治2560例患兒,年齡在9月-13歲,進行手術的有2078例,占81.2%,其中,男1314例,女764例,手術種類結果見表1,異物取出術包括非切開從氣管、支氣管、食管、耳、喉和鼻腔內的異物取出,其他手術有甲狀舌骨囊腫切除術、鼻內窺鏡下電凝止血術、鼻骨骨折閉合復位術、腭-咽成形術、耳后囊腫切除術和舌系帶成形術等。按照手術切口分類,Ⅱ類切口的手術有腺樣體切除術和扁桃體切除術,占總手術的54.6%,見表1。
表1 患兒手術分類及構成比
本次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的對象患兒均為手術患兒,2078例手術患兒中有1282例使用了抗菌藥物,抗菌藥物使用率為61.7%,其中使用品種最多的是頭孢美唑,使用率為65.8%,其次為拉氧頭孢,使用率為28.1%,其他包括頭孢硫脒和頭孢呋辛,見表2。
表2 手術患兒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我院耳鼻喉科手術患兒中使用抗菌藥物主要有腺樣體切除術和扁桃體切除術、耳前瘺管切除術、氣管異物取出術和鼓膜切口置管術,用藥均在術后,并無相應感染指征或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主要目的是防止術后感染,以免降低手術效果和延長住院時間。根據(jù)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使用可以預防手術部位感染,應根據(jù)手術切口類別、手術可能污染細菌的種類、手術持續(xù)時間等綜合考慮是否需要預防用藥以及選擇哪類抗菌藥物[2]。扁桃體和腺樣體切除術均屬于Ⅱ類切口,為清潔-污染手術,手術部位存在大量人體寄殖菌群,手術中可能被污染引致感染。因此,應在術前0.5~1小時內或麻醉開始時給予適當預防用抗菌藥物,可以降低患兒術中感染的機率。
口咽部手術以A群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為主[3],有文獻報道,腺樣體肥大患兒在術前將腺樣體表面分泌物行常規(guī)細菌培養(yǎng),結果細菌檢出率為89.1%,主要為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4]。推薦使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進行預防感染,如頭孢唑啉或頭孢呋辛。我院以頭孢美唑和拉氧頭孢為主,頭孢美唑抗菌作用與第二代頭孢菌素相仿,但對厭氧菌也有效;拉氧頭孢為氧頭孢烯類,對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菌也有抗菌效果。臨床醫(yī)師根據(jù)多年的治療和用藥經(jīng)驗,認為這兩種抗菌藥物在術后使用,對預防術后感染效果很好,見表3。
表3 不同手術使用抗菌藥物情況(%)
我院是一所兒童醫(yī)院??漆t(yī)院,耳鼻喉科每年的手術患兒數(shù)量逐年上升,腺樣體和(或)扁桃體肥大是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最常見的致病因素,一般認為手術切除為首選治療方式[5]。小兒氣管異物也是臨床常見的急癥之一,其發(fā)病突然,患兒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和咳喘,需要及時手術。我院耳鼻喉科醫(yī)生在手術方面經(jīng)驗豐富,手術成功率很高。結果顯示,我院耳鼻喉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預防用抗菌藥物未在術前使用,而是在術后使用;二是選擇的抗菌藥物品種偏高一級,沒有從指南推薦的基礎抗生素開始用。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我院耳鼻科缺少專職臨床藥師對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及時跟蹤和建議,醫(yī)師憑經(jīng)驗用藥。二是耳鼻喉科每日安排的手術較多,尤其是寒暑假,一天最多有二十幾臺手術,很難預期準備估算下一個手術時間,而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的時機是術前0.5~1小時。三是預防用抗菌藥物一般是在手術室使用,與手術室溝通和配合方面存在一些實際操作的難度,致使術后再使用抗菌藥物。因此,臨床藥師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當深入臨床,將抗菌藥物使用相關的指南和規(guī)定結合兒童耳鼻喉科的手術特點進行總結歸納,對臨床醫(yī)師進行用藥宣教,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促進我院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保障患兒用藥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