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詩琪
因為本期教育扶貧特輯,雜志社的編輯們兵分兩路赴云南采訪,其中一隊去了云南德宏州芒市,我和另一位同事去了云南大理。
在大理的3天,我們吹過洱海的風,也上了海拔2000多米的黑馬村小學,走訪了大理的祥云、彌渡、漾濞3個縣,認識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新朋友——黑馬村的留守小學生,走出大山圓大學夢的大一新生,還有高二就立志要回母校做教師的徐老師,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都讓人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扶貧給他們,以及給他們的家庭和家鄉(xiāng)帶來的改變。
讓我深感意外的是,在與每位采訪嘉賓的對話中,我始終沒有聽到他們對所處環(huán)境、家庭的抱怨,他們更多的是表露對美好細節(jié)的感動,對當下生活的珍惜和感恩。
我對其中一位采訪嘉賓,彌渡一中的徐愛婷老師印象最為深刻。她是一位剛從師范院校畢業(yè)的年輕老師,曾經(jīng)也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上學的費用基本是靠親戚東拼西湊拿出來的。然而,采訪過程中,她絲毫未提及自己家庭的不良境況,反而不停地強調(diào)自己是個很幸運的人?!半m然我家物質(zhì)條件差了一些,但父母健在、家庭完整,關(guān)鍵是我有自己的理想和愛好。”她提及的老師、同學都是明媚、可愛的人。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徐老師從高二起就立志大學畢業(yè)要回母校成為像她老師一樣的人,在畢業(yè)面臨留在大城市工作、免試就讀研究生和回家鄉(xiāng)從事教育事業(yè)這3種選擇時,徐老師毅然選擇了第三種。
采訪結(jié)束時,我們聊到現(xiàn)在的學生,徐老師也表達了自己的一絲疑惑:為什么班里的有些學生喜歡在背后吐槽老師?在她眼里,身邊的老師們個個都自帶光芒。我想,除了學生少不更事,也許還因為每個人的心境不一樣吧,心中所想即眼中所見,所以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會有所不同。就如徐老師,因為心懷感恩,所以即使身處惡劣環(huán)境,也能看到光,更能成為美好的發(fā)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