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中國的糕,如果以原材料來區(qū)分的話,有兩大陣營,一個是用小麥做的,另一個是用大米做的。北方是小麥的主產(chǎn)區(qū),發(fā)糕、油糕、切糕、花糕、炸糕、棗糕……在小麥粉里歡天喜氣地打滾。長江以南是稻米文化的大本營,糕點多以大米為主,雜以豆類,偶允小麥加盟。
小麥粉可塑性大,用它來做糕可以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我最佩服北方農(nóng)村大媽大嫂做花糕,幾個人嘻嘻哈哈捋袖上陣,跟玩似的,轉眼就堆滿了一房間,糕體上堆著小孩啊動物啊花草啊,造型夸張,還上了色,對比又十分強烈,蒸熟后簡直就是一個可看可吃的雕塑!而在江南一帶呢,一般都用米粉來復刻北方的面食,比如米線、米粉、米餅、米糕、米饅頭、粿條,一不小心成就了另外一個體系。
張愛玲是很愛吃云片糕的,她小時候常常夢見吃云片糕。
做米糕要用糯米和粳米按比例調(diào)配,后來還會摻些豆雜和干果。清代朱彝尊的《食憲鴻秘》中就記載了多種可入糕的食材,比如栗子粉、菱角粉、松柏粉、山藥粉、雞豆粉等。雞豆粉就是鷹嘴豆,原產(chǎn)地在土耳其,后從印度傳到中國,在新疆和甘肅等省份落地生根。十多年前在上海還看不到,家庭主婦也聞所未聞,我從電視里得知美國籃球明星科比最愛吃鷹嘴豆色拉,我兒子是科比的鐵粉,做夢都想吃這個玩意兒。有一天我與太太游玩召稼樓,在一家雜糧店里看到有賣,激動得不行,趕緊買了一些。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南人飯米,北人飯面,常也”。又說“糕貴乎松,餅利于薄”,后一句幾乎成了糕餅業(yè)的圭臬。
在魔都,餅以面餅居多,越薄越好,比如蔥油餅、韭菜餅、雞蛋煎餅,糕以米糕為宗,越松越妙,比如黃松糕、定勝糕、玫瑰印糕、薄荷糕、高橋松糕。江南古鎮(zhèn)有一種現(xiàn)切現(xiàn)賣的云片糕,是又薄又松的雙冠王。張愛玲是很愛吃云片糕的,她小時候常常夢見吃云片糕,吃著吃著,薄薄的糕就變成了薄薄的紙,除了澀,還感到一種難堪的惆悵。其實云片糕是不澀的,除非里面夾了胡桃肉,胡桃肉的衣又沒有剝干凈。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米糕都是膨松的,也有糕體緊密,類似琥珀脂玉,比如赤豆糕、百果蜜糕、桂花拉糕、條頭糕等。遇到重陽或春節(jié)等重大節(jié)慶,上海郊區(qū)的民眾還會興師動眾地蒸糕,這般場面,充滿了人間煙火!重陽節(jié)收到吳玉林兄從閔行顓橋快遞來的一塊桶蒸糕!說是一塊,其實由四色組成,分別夾了豆沙、黑芝麻和白糖豬油。我挑了一塊擱在鍋里蒸軟,水汽彌漫之際,被一股稻谷香暖暖地包裹住了。
上周許其勇兄也從崇明給我快遞來一塊沉甸甸的崇明糕,似乎比別處的蒸糕更加講究,除糯米、粳米之外,用糖要紅白分兩種,配料又有核桃、松仁、瓜仁、紅綠絲等,最妙的是加了豬油!沒有豬油,蒸糕怎么會有食人神往的腴香呢?
許其勇兄再告訴我,蒸糕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先在桶底撒一層經(jīng)密眼篩子篩過的糕粉,賽過打底,接著下核桃和棗肉,然后再撒一層粉后繼續(xù)蒸,如此者三,才能完成一塊有形有款有味的崇明糕。
崇明糕有松糕和緊糕兩種,松糕可冷食,緊糕必須回鍋蒸軟后吃。我收到糕后分割成八塊,保鮮膜封好存冰箱,臨吃取出上籠屜蒸,也可以在平底鍋里油煎至表面冒出小油泡,又香又糯。如果你偷懶,將整塊米糕存入冰箱凍上三五天,到時候你就是從李逵那里借來大板斧,也別想劈開它了。
米糕是甜的,糯的,松的,軟的……吃在嘴里,心里泛起一陣實實在在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