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勇
(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恩良醫(yī)院骨科,遼寧 鞍山 114100)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癥,由于人體椎間盤周圍各種神經(jīng)密布,發(fā)生變異的部分會壓迫到神經(jīng),產(chǎn)生疼痛感,從而引起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與日常生活、工作習慣、運動頻率、肌肉好壞有直接的關聯(lián),并且人身體的各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錯綜復雜,交叉在一起,相互之間都有影響,而串聯(lián)人身體各個部位的神經(jīng)如坐骨、腿部、腳掌等的交通樞紐要道正是腰椎周圍的神經(jīng),所以當腰椎周圍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壓迫時就會引起腰椎間盤疼痛。近年來臨床上常采用椎間孔鏡技術、椎板間開窗術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但前者實施效果經(jīng)研究證實更為理想,且安全性更高,縮短了患者手術及治療時間,對于改善患者預后來說意義重大?;诖?,本研究主要探討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內(nèi)接收的106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3例。觀察組中,男32例,女21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47.5±26.5)歲;對照組中,男35例,女18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49.5±25.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
納入及排除標準:①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腰腿疼痛、坐骨神經(jīng)痛、間接性跛行等;②本研究已獲我院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自愿參加研究;③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均不納入本次研究。④嚴重心腦血管病或者肝腎功能障礙者不納入本研究。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椎板間開窗術治療,指導患者采取俯臥位并進行硬膜外麻醉,經(jīng)C臂機透視下于腰椎突出節(jié)段行正中切口,切開筋膜和皮膚并剝離椎旁肌,然后切除黃韌帶并定位髓核位置,將神經(jīng)根移動,切除后縱韌帶并摘除髓核組織。觀察組:給予椎間孔鏡技術治療,指導患者采取健側臥位并進行局部麻醉,經(jīng)C臂機透視下于椎體上關節(jié)突行穿刺,沿穿刺針植入導絲后于皮膚行切口,套入工作套管并置入椎間孔鏡,摘除髓核組織,最后進行減壓修復。
1.3 療效評價與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治愈:腰腿疼痛感完全消失、肌肉恢復正常,直腿抬高能達到70°以上;顯效:患者腰腿疼痛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能達到接近70°;有效:腰腿疼痛癥狀得到改善,腰部活動輕度受限;無效:未達上述標準[1]。②手術基本情況: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③預后情況:指標包括疼痛評分(VAS)、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2],VAS滿分10分,ODI滿分45分,分值越低疼痛感越低、障礙程度越低。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課題106例患者基線資料、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選擇χ2檢驗,計量資料選擇t檢驗,檢驗若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治愈的34例,顯效的12例,有效的6例,無效的1例,總有效率占比98.11%,對照組患者治愈的21例,顯效的8例,有效的17例,無效的7例,總有效率占比86.79%,組間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結果χ2=9.179,P=0.002,P<0.05,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手術基本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51.4±9.8)min,對照組為(73.6±10.5)min,組間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t=11.253,P=0.000;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為(0.4±0.2)cm,對照組為(4.1±0.9)cm,組間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比較t=29.217,P=0.000;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2.8±3.9)ml,對照組為(37.6±6.4)ml,組間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比較t=24.090,P=0.000;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為(4.1±1.5)d,對照組為(8.3±1.7)d,組間兩組患者臥床時間比較t=13.487,P=0.000;P<0.05,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預后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為(0.9±0.1)分,對照組為(3.7±0.4)分,組間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t=49.439,P=0.000;觀察組患者治療后ODI評分為(10.9±2.6)分,對照組為(18.4±2.1)分,組間兩組患者ODI評分比較t=16.337,P=0.000;P<0.05,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當人體身體本身性質發(fā)生改變時,會導致椎間盤發(fā)生形變,例如,椎間盤無法給自身供血、纖維環(huán)和髓核的水分丟失等。隨著時間的變化以及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乃至系統(tǒng)都會發(fā)生退化情況,椎間盤周圍生理結構復雜,包括周圍的受力面等因素均會導致椎間盤的形狀發(fā)生改變,從而引發(fā)腰椎間盤突出。Choi[3]等學者研究曾報道,由于現(xiàn)在生活工作中人們本身長期的坐立工作或者過度勞力導致了腰椎間盤突出積累傷的形成,積累傷又間接加重了椎間盤突出的病癥。因此臨床認為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的重點在于減少初發(fā)的概率和減少積累傷。以下幾點方法可供參考:平時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時應用硬板床;辦公室長期坐立辦公的工作者不可長時間坐立,需要注意桌椅的高度,坐姿要經(jīng)常改變;工作中需要常彎腰動作者,應經(jīng)常伸腰或做挺胸活動;注重腰部以及膝蓋等下半身的保暖工作,避免導致并發(fā)癥;增加脊柱的內(nèi)在穩(wěn)定性,防止肌肉萎縮帶來嚴重的后果[4-5]。
結合目前接診情況來看,腰椎間盤突出的多發(fā)人群是青壯年人群,且男性比例多余女性,過于肥胖或過于瘦弱的人群更容易發(fā)病。在生活中可通過以下簡單的方法,來避免或者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概率,例如,勾足抬腿,每天做3組,10個為一組;五點支撐,每天做3組,10個為一組;燕飛,每天做3組,10個為一組。這些都是較為簡單和方便的方法,且用時較短,能夠有效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的發(fā)病概率,值得加以推廣和利用[6]。對于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來說,治療關鍵就在于減輕或消除突出物體對神經(jīng)的壓迫和刺激感,臨床上常采用椎間孔鏡技術、椎板間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但椎板間開窗術需要切除部分錐板,會對患者脊柱的穩(wěn)定性造成一定的影響,后期患者可能出現(xiàn)慢性疼痛、腰椎滑落等并發(fā)癥,對生活可造成一定的影響[7]。
椎間孔鏡技術具有微創(chuàng)性,由于手術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患者神志保持清醒,若手術中對神經(jīng)根造成損傷,患者可發(fā)出疼痛信號,手術人員可及時進行應急處理和治療。而且該術不會對患者脊柱造成損傷,也無需將椎旁肌進行剝離,因此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較少。此外,陳日高[8]等學者研究中曾提出,椎間孔鏡技術能夠有效減少對于患者腰椎后方結構的破壞,可直接切除椎管內(nèi)突出、脫出的椎間盤組織,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這一結果與之基本符合。臨床認為,椎間孔鏡技術具有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性小、治療效果理想、術后康復較快等優(yōu)點,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最佳手術方式之一[9]。本研究中,觀察組經(jīng)椎間孔鏡技術治療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更低,符合陳利軍[10]等學者研究結果,充分證實了椎間孔鏡技術的安全有效性。并且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以及ODI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更低,與楊團營[11]等學者研究結果一致,提示椎間孔鏡技術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理想選擇。
綜上所述,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效果確切,可有效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疼痛感,促進腰椎功能快速康復,并且安全性較高,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