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百紅,李新紅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山西 晉中032000)
急性腸梗阻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腸管內容物通過障礙,以腹痛、腹脹、嘔吐及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為臨床特征的急性梗阻性疾病。由于引起腸梗阻的原因復雜,梗阻類型較多,病情多變,發(fā)展迅速,發(fā)病后不但在腸管形態(tài)上和功能上發(fā)生改變,還能引起一系列全身生理功能紊亂。因此,急性腸梗阻的治療原則是糾正因腸梗阻引起的生理紊亂,解除梗阻[1]。筆者運用針刺、電針配合外科綜合療法治療急性腸梗阻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治療的急性腸梗阻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40~94歲,平均(67±14.09)歲;病程1~3 d,平均(2.0±0.8)d;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18例,其他病因腸梗阻8例。
1.2 診斷標準 參考《外科學》制定診斷標準[1]:①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嘔吐及肛門停止排氣、排便表現。②體格檢查見腹部腸型和蠕動波,腹部局限性壓痛,但無腹膜炎體征,腹部叩診呈鼓音,腸鳴音亢進;可聞及高調氣過水聲;麻痹性腸梗阻時,腸鳴音減弱或消失。③實驗室檢查:可有血細胞計數改變,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④影像學檢查:腹部CT提示有腸梗阻表現,或腹部站立位DR平片可見腸腔擴張積氣及階梯狀液氣平面。⑤無絞窄性腸梗阻征象。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急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②屬于發(fā)病初期,無手術指征。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進行保守治療。④能堅持配合診療方案治療。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全身心、肝、腎、造血系統(tǒng)及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②有精神疾病、心理障礙、意識模糊者。③恐懼針刺、暈針者。
2.1 針刺、電針 患者取平臥位,穴位選取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上巨虛(雙側)、下巨虛(雙側)、天樞(雙側)、百會、印堂、氣海、關元、腹結(雙側)。穴位常規(guī)消毒,選用長春愛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漢醫(yī)牌0.30 mm×50 mm一次性毫針針刺,下肢穴位直刺,腹部穴位平刺,頭部穴位平刺,均使用平補平瀉法,提插捻轉運針至局部有酸脹感為度。腹部雙側天樞一組,左下肢足三里與下巨虛一組,右下肢足三里和下巨虛一組,使用華佗牌SDZ-2型電子針療儀進行電針治療,連續(xù)波,頻率2~3 Hz,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留針25 min,每日1~2次。治療3~5 d。
2.2 外科綜合療法 ①禁食,包括禁水及禁服藥。②持續(xù)胃腸減壓、止酸、解痙。③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給予補液營養(yǎng)支持、改善微循環(huán)等對癥治療。④采用等滲鹽水或溫肥皂水500 m L灌腸,每日1次。治療3~5 d。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學》制定[2]。痊愈:治療后1 d內腹痛、腹脹減輕或消失,腸鳴音、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正常,恢復飲食后腸梗阻癥狀不再出現,治療3 d后腹部立位DR平片復查未見腸梗阻征象;顯效:治療后2 d內腹痛、腹脹減輕或消失,腸鳴音、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正常,治療3 d后腹部立位DR平片復查未見腸梗阻征象;有效:治療后3 d內腹痛、腹脹減輕,腸鳴音恢復,肛門有排氣,腹部立位DR平片復查顯示腹部仍有少量積氣和液氣平面;無效:治療后超過2 d無肛門排氣,腹痛、腹脹癥狀及腹部立位DR平片復查顯示腸梗阻征象無改善。
3.2 結果 26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16例,顯效7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2%(25/26)。肛門排氣時間最長為治療后2 d,最短為治療后6 h。腹部術后患者肛門排氣時間最長為治療后3 d,最短為治療后18 h。
患者,女,35歲,于2016年7月13日因“剖宮產術后2 d,腹痛、腹脹20 h”就診,以急性腸梗阻收入我院普外科治療?;颊吒雇础⒏姑涍M行性加重,無肛門排氣排便,嘔吐1次,為少量胃液。患者體溫36.7℃,血壓101/72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2次/分,心率107次/分,律齊,雙肺呼吸音粗。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存在,腹部叩診呈鼓音,腸鳴音減弱,全腹壓痛明顯,輕度反跳痛,下腹可見一約10 cm長的手術切口。皮膚對合良好,未見明顯腫脹滲液。輔助檢查:腹部立位DR平片檢查可見腸管擴張、積氣和階梯狀液氣平面,以右下腹及左膈下為著。外科行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灌腸、止酸、解痙、改善微循環(huán)、補液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治療1 d后療效不佳,患者腹痛、腹脹較重,不能平臥。遂請我科會診,配合針灸治療。初見患者,端坐體位,腹脹較重,表情痛苦,舌質淡,苔厚膩,脈弦數。中醫(yī)診斷:腸結,氣滯型。治以理氣止痛,通腑導滯。采用坐位針刺加電針治療,每日2次。第1日治療后下午5點行清潔灌腸能排出少量大便,出現肛門排氣,腹痛、腹脹大減,患者能平臥。治療3 d后,患者能自行大便,無腹痛,輕度腹脹。復查腹部立位DR平片未見腸梗阻征象,患者痊愈出院。
本例患者系剖宮產術后2 d發(fā)生腸梗阻,腹痛、腹脹、腸鳴音減弱,診斷為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針刺加電針治療可有效恢復麻痹神經的功能,配合外科綜合治療能快速改善癥狀,避免二次手術風險。
急性腸梗阻按發(fā)生的基本病因可以分為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血運性腸梗阻;按腸壁有無血運障礙分為單純性和絞窄性兩類。對于單純性腸梗阻、不完全性腸梗阻,尤其是廣泛粘連性腸梗阻,一般選用非手術方案治療。外科綜合治療有持續(xù)胃腸減壓、止酸、解痙、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補液營養(yǎng)支持等,在有效生命體征的基礎上結合針灸治療,可明顯縮短病程。
中醫(yī)典籍中雖然沒有腸梗阻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認為該病歸于“腸結”“關格”“腹痛”“腹脹”等范疇,以腹痛、腹脹、無矢氣、便閉為主要臨床表現。其病因病機為臟腑氣血虧虛,氣滯血瘀致氣機阻滯不暢,腸腑閉塞不通,脾氣損傷,氣機不利。手術后元氣受損,氣虛血行不暢,進而導致血脈瘀阻。治以益氣活血,理氣止痛,通腑導滯。術后腸麻痹是由于神經抑制或毒素刺激等導致腸壁肌肉運動紊亂,造成腸壁運動障礙的因素還包括術中麻醉、術后交感神經興奮、胃腸道激素與神經遞質作用、手術創(chuàng)傷、炎性介質釋放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發(fā)生。
有研究表明,針刺治療腸梗阻的機制之一可能是能夠提高或促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合成和分泌,增強腸道局部免疫,有效保護腸道黏膜的完整性[3]。在選穴方面,局部選取關元、氣海、雙側天樞、腹結,遠端選取下肢的下合穴。下合穴有治療本經腑病的作用,故選足陽明胃經下合穴足三里,手陽明大腸經下合穴上巨虛,手太陽小腸經下合穴下巨虛。足三里又為四總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行氣散結、消結化滯之功,是治療腹部臟腑疾病的主要穴位。針刺足三里可提高白細胞總數,使白細胞釋放溶菌酶增多,對胃腸蠕動和多種消化酶分泌有調節(jié)作用,可恢復胃腸道的正常功能[4]。中脘為胃之募穴,可健運中州,調理氣機。天樞是大腸經募穴,具有和胃調腸、理氣止痛、通腑消滯之功。腹結為對癥選穴。百會、印堂升提舉陷,有調節(jié)胃腸功能的作用。針刺上述穴位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行氣、通里攻下的作用。針刺配合電針治療急性腸梗阻是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刺激大腦皮層的神經調節(jié)功能,達到疏通氣血、鎮(zhèn)靜止痛、促進滲出吸收、減輕腸管負荷、抑制腸管粘連形成的作用[5]。
本組26例患者中,有1例無效,該患者后轉入山西省人民醫(yī)院診治,后其家屬反饋腸鏡檢查顯示腸內腫物堵塞引發(fā)梗阻,系膀胱癌術后半年腸內轉移病灶阻塞腸道引發(fā)的腸梗阻。因此,對于治療超過5 d療效不佳或有腫瘤手術病史者,應盡早選擇腸鏡檢查和對癥治療。綜上所述,運用針刺、電針配合外科綜合療法治療急性腸梗阻患者(無手術指征時)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縮短療程,避免二次手術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