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俊 葉志 蔣治
[摘 ? ?要 ]目前,國內(nèi)的大多數(shù)電子元器件、密封繼電器、濾波器等都需要網(wǎng)帶爐高溫燒結、氧化等熱處理工藝。產(chǎn)品的上料方式主要是放在載具內(nèi)通過人工上料,這種上料方式人工勞動強度大,生產(chǎn)效率低,不利于企業(yè)的規(guī)模發(fā)展。為此我們設計了托盤載具MLCC自動上料機,這種上料機可以為企業(yè)節(jié)約人工成本,提高生產(chǎn)效率。
[關鍵詞]托盤載具;自動上料機構;人工成本
[中圖分類號]TM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6487(2020)07–00–04
[Abstract]At present, most domestic electronic components, sealed relays, filters, etc. require high-temperature sintering, oxidation and other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in a mesh belt furnace. The feeding method of the product is mainly placed in the carrier through manual feeding. This feeding method has high manual labor intensity and low production efficienc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For this reason, we designed a pallet carrier MLCC automatic feeding machine, which can save labor costs for enterprises and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Keywords]tray carrier; automatically feeding device; Labor costs
隨著通信行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5G產(chǎn)業(yè)的興起,MLCC電子元器件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tǒng)的人工上料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前的產(chǎn)量需求。為了提高企業(yè)的生產(chǎn)效率,節(jié)約人工成本,我們設計了托盤載具上料機。
1 總體結構及工作原理
1.1 總體結構
如圖1所示,該上料機總體結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1)輸送機構:伺服電機、減速機、軸承、同步帶輪、同步帶。
(2)升降機構:伺服電機、減速機、滾珠絲桿、直線導軌、配重機構。
(3)緩存料框。
(4)整體框架:內(nèi)外框架、觸摸屏、三色燈、按鈕、腳輪。
1.2 工作原理
如圖2工作流程圖所示:
(1)待設備緩存料框空料后提示工人上料,工人將托盤放置在同步帶上,輸送機構快速將托盤運送至料框升降位置。
(2)升降料框?qū)⑼斜P托起,升降機構上升1格。
(3)循環(huán)往復頂升料框收滿10個托盤,工人上料結束。
(4)頂升料框開始往網(wǎng)帶爐中上料,升降機構下降1格,托盤載具落在同步帶上,傳送至網(wǎng)帶上。
(5)循環(huán)往復將料框中10個托盤輸送至網(wǎng)帶上,升降機構缺料時報警,提醒工人送料。
2 主要零部件設計和計算
2.1 輸送電機的選型計算
3 電控系統(tǒng)說明
該電控系統(tǒng)由控制器PLC和輸入輸出模塊、人機交互界面和常用電器等元件組成,主要功能如下。
(1)自動模式:設置好相應參數(shù),工人開始上料托盤載具。
(2)手動模式:工人在人機交互界面輸入操作信號指令,信號指令由PLC自動執(zhí)行。
(3)報警功能:料框中托盤全部送入網(wǎng)帶爐后,缺料報警,提醒工人送料。
(4)急停按鈕:當出現(xiàn)緊急異常時工人按下急停按鈕,此時設備停止運行。
4 結束語
托盤載具MLCC自動上料機結構簡單,采用PLC控制安全可靠,提高了人工利用率,節(jié)約了成本。
參考文獻
[1] 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M](第六版).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6.
[2] 濮良貴,陳國定,吳立言,等.機械設計[M](第9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劉子楊,王強,張強,等.托板螺母冷擠壓加工自動上下料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J].制造技術與機床,2019(12):93-95,100.
[4] 常淑鳳.自動上下料裝置的設計與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5(10):8076-8078.
[5] 劉春林,肖柳蔭,夏海根,等.機床自動上料機構的設計與研究[J].機械制造,2013,51(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