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羅林 綜述 崔永言 審校
近年來,現(xiàn)代外科技術迅速發(fā)展,各種高科技設備可以準確地實現(xiàn)病灶定位、病情評估及病情變化監(jiān)測。隨著分子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近紅外熒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成像技術在術中導航領域展現(xiàn)出了巨大的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fā)展,已逐漸應用于多個外科領域。本文就NIRF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NIRF成像技術主要由熒光探針和成像系統(tǒng)組成。首先通過靜脈或局部注射熒光染料,再運用發(fā)光二極管或激光設備將該染料激發(fā),成像系統(tǒng)捕捉其產生的發(fā)射光,并通過高級數據處理技術形成實時圖像[1]。NIRF成像技術應用的熒光波長為650 nm~900 nm,該波段與可見光相比具有諸多成像優(yōu)勢。首先,它在生物組織中吸收率低,散射率低,因而具有更深的組織穿透力,顯著增加成像深度。并且生物組織在該波段自體熒光較少,因而成像具有較高的信噪比和靈敏度[2]。同時,由于NIRF為不可見光,不會干擾手術視野,有助于其在術中應用[3]?;谏鲜鰞?yōu)點,NIRF成像可以實現(xiàn)術中實時導航,顯示未能直接暴露于表面的解剖結構,如血管、淋巴管、肝外膽管等。此外,應用熒光染料能夠幫助識別腫瘤組織,在術中實時引導腫瘤切除。
選擇合適的熒光探針是NIRF成像技術應用的關鍵之一。目前用于顯像的熒光探針主要分為3類:非靶向探針、靶向探針、智能探針。非靶向探針主要由于病變組織和正常組織的灌注及血管通透性不同,從而非特異地累積在病變部位,如吲哚菁綠(indocyanine green,ICG)[4]。靶向探針通常由特異性配體偶聯(lián)NIRF 基團構成,能夠特異性識別靶組織[5]。智能探針在原始狀態(tài)基本不產生熒光信號,通過一定的機制激活,則可轉變?yōu)榛钚誀顟B(tài)產生熒光[6]。由于腫瘤的異質性,選擇合適的靶向配體至關重要。目前已有多種靶向配體獲得批準應用于臨床,如貝伐珠單抗(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西妥昔單抗(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等。將這些配體與NIRF載體相結合,在腫瘤成像方面將更為精確[7]。
目前雖然有諸多臨床前研究對大量熒光探針進行了評估,但僅有IRDye 800CW 和ZW800-1 兩種熒光分子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有望盡早完成臨床轉化。這兩種化合物不僅可以與多種配體相結合,還可以用于輸尿管和膽管的顯像,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1,8]。但臨床轉化所需的成本,應用的安全性及監(jiān)管難度均限制了靶向探針及智能探針的臨床應用[9]。
目前僅有非靶向探針-ICG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準應用于臨床[10]。當ICG 受到激發(fā)后可以實現(xiàn)術中淺表血管和淋巴管的可視化顯像。還可以借助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聚集于腫瘤組織,實現(xiàn)術中實時顯像,指導腫瘤切除[4,11]。目前,ICG熒光成像已經廣泛應用于前哨淋巴結定位,腫瘤切除實時引導等多個領域。
NIRF術中實時顯像依賴于各種成像系統(tǒng),不同的成像系統(tǒng)在發(fā)射光源、激發(fā)波長、工作距離等多方面有所不同。理想的成像系統(tǒng)能夠快速成像并且具備高信噪比,從而實時準確反應術中情況。目前成像系統(tǒng)主要分為3類:便攜型成像系統(tǒng)、功能型成像系統(tǒng)以及內鏡和腔鏡下成像系統(tǒng)[2]。
在腫瘤外科手術中,準確識別并完全切除腫瘤組織,盡可能保留健康組織,以及準確鑒別轉移的淋巴結是影響腫瘤預后的重要因素。現(xiàn)階段,術中尋找腫瘤邊界主要依賴于肉眼觀察和觸摸。對腫瘤組織的判斷易出現(xiàn)偏差;對于浸潤性生長的腫瘤及微小轉移灶更加難以識別,這也是造成術后復發(fā)的因素之一。上述問題都亟待精確的術中導航技術來解決。NIRF成像系統(tǒng)在術中利用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的熒光成像差異,清晰顯示腫瘤組織邊緣和微小轉移灶,以幫助外科醫(yī)生進行術中決策。
應用NIRF實時指導外科手術可以提高病灶檢出率。盡管靶向探針和智能探針能夠與腫瘤組織特異性地結合,準確顯示腫瘤邊界。但是上述兩種探針均尚未直接應用于臨床。臨床上主要應用已獲批準的ICG作為熒光探針。對于大多數實體腫瘤,ICG可以非特異地在腫瘤組織中累積。這種累積主要源自灌注差異和EPR效應。靜脈或局部注射ICG后,其與大分子血清蛋白結合后在血液中運行,腫瘤組織血運較正常組織更為豐富,存在的灌注差異使腫瘤與背景產生對比信號。此外,腫瘤組織內的血管壁間隙較寬,結構完整性差,且淋巴回流缺失,大分子物質可以透出血管進入腫瘤組織并積聚,這種積聚效應被稱為實體瘤的EPR效應,ICG可以被動的累積于腫瘤組織,從而使腫瘤組織顯像[4,12]。
Ishizawa 等[13]首次成功應用NIRF 對結直腸癌肝轉移灶及肝細胞肝癌進行顯像。術中發(fā)現(xiàn)的91處腫瘤中,有8處是肉眼無法識別的微小灶。該研究證明了NIRF成像可以發(fā)現(xiàn)此前肉眼難以識別的微小腫瘤組織。Uchiyama 等[14]進一步證明,NIRF 還可以發(fā)現(xiàn)術前CT 或MRI 忽略的微小病灶,從而影響外科醫(yī)生決策。
上述研究中未被發(fā)現(xiàn)的病灶距離肝表面的距離均<8 mm。NIRF 能夠提高肝臟淺表病灶檢出率,而這些病灶同時也是術中超聲最易忽視的。Handgraaf等[15]將NIRF 與傳統(tǒng)方法如觸摸或術中超聲相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更小的轉移灶[(3.2±1.8)mm vs.(7.4±2.6)mm,P<0.001],從而防止腫瘤復發(fā)。盡管NIRF 成像的補充使用可以彌補傳統(tǒng)技術在檢測包膜下肝臟病變方面的困難,但仍需要術中超聲檢查以發(fā)現(xiàn)深處的腫瘤。Peloso 等[16]嘗試術中聯(lián)合應用超聲和NIRF,成功地提高了微小病灶(<3 mm)的檢出率。
在內鏡及腔鏡系統(tǒng)下,NIRF 成像也得以運用。Boogerd等[17]在腔鏡中應用ICG對多種類型肝臟腫瘤進行近紅外光顯像,并將其與傳統(tǒng)檢測手段如超聲、CT、MRI 等相比較,NIRF 檢測靈敏度高達92%,且當將術中超聲與NIRF 兩者聯(lián)合應用時,靈敏度可達100%。未來,光聲成像的發(fā)展可能會在術中超聲圖像上同時可視化癌組織中的熒光探針,從而使術中導航更為便捷,準確性更高[18-19]。
除識別微小灶外,NIRF 還可有效識別腫瘤切緣。NIRF是目前術中實時識別腫瘤切緣最有發(fā)展前景的技術之一。在Keating 等[20]的動物實驗中,NIRF組檢出了90%的陽性切緣,而對照組僅檢出30%。在臨床試驗中,盡管病理結果顯示所有的患者切緣均為陰性,但是有2例患者腫瘤陽性切緣與外科切緣相當接近,在其中1 例導管內癌患者中兩者距離在1 mm以內,NIRF成像顯示其切除創(chuàng)面的殘余熒光信號背景比分別為2.91 和3.29(>1.5 即視為具有殘余腫瘤)。因此NIRF 成像在術中腫瘤切緣的決策方面或存在指導意義。盡管ICG 熒光成像在腫瘤切除實時引導方面非常具有前景,但是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忽視。由于ICG是非靶向探針,因而在一些腫瘤中應用效果不佳。Tummers等[21]應用NIRF進行卵巢癌轉移灶的檢測,假陰性率高達62%,良惡性組織間的腫瘤背景比無顯著差異。
臨床上常規(guī)采取單獨或聯(lián)合應用放射性核素和生物藍色染料如亞甲藍、異硫藍來進行淋巴結成像。盡管亞甲藍的使用簡單方便,但它會對手術視野產生干擾[22]。而放射性核素顯像操作過程復雜,還會對正常組織產生放射性損害。相比之下,NIRF有其獨特優(yōu)勢。
van der Vorst 等[23]在黑色素瘤的患者中,應用NIRF 成像及常規(guī)方法如藍染法和99mTc 對前哨淋巴結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核素顯像和NIRF 成像的檢出率均為100%,而藍染法僅為73%。Samorani等[24]在301例乳腺癌患者中應用近紅外熒光造影與99mTc核素顯像檢測前哨淋巴結,在總檢出的589 枚淋巴結中,NIRF的檢出率高達99%,然而核素顯像的檢出率僅為77%;隨后的病理活檢發(fā)現(xiàn)70枚轉移淋巴結,均未被核素顯像識別,而NIRF 成像識別率為21%。該研究認為ICG熒光成像能夠成為99mTc核素顯像的替代方法。Emile等[25]通過回顧性分析248例大腸癌患者在內的十二項研究,NIRF 的合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1%和84.6%,是具有潛力的術中導航技術。Kinami 等[26]在早期胃癌患者手術中應用NIRF 成像識別前哨淋巴結,發(fā)現(xiàn)其靈敏性、特異性及準確性分別高達90.1%、100%、98.6%。有研究證明NIRF 成像還可用于評估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在胸腔內的擴散[2]。
目前,NIRF 實時引導前哨淋巴結成像已經廣泛應用于乳腺癌[27]、黑色素瘤[28]、結直腸癌[29]、子宮內膜癌[30]等多種腫瘤中。
在外科手術中,保護正常解剖結構,避免醫(yī)源性損傷極為重要。NIRF 成像可以實時顯示膽道系統(tǒng),輸尿管等重要解剖結構。盡管術中膽道及輸尿管的損傷并不多見,但一旦發(fā)生便會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ICG由肝臟細胞攝入經由膽管分泌,應用該染料進行近紅外熒光膽道造影(fluorescence cholangiography,F(xiàn)C)能安全、實時地顯示膽道系統(tǒng)全貌,避免膽道系統(tǒng)損傷[31]。與術中經膽囊管膽道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相比,F(xiàn)C 對重要結構具有更高的敏感度[32]。有研究表明在膽囊腺癌機器人根治性切除術中,在NIRF的輔助下,在靠近膽總管交界處進行高位膽囊管結扎術,所有患者均實現(xiàn)了陰性切緣。在復雜的再探索性膽道手術中表現(xiàn)極佳,術后30天未見重大并發(fā)癥[33]。
在臨床的應用過程中,由于ICG 是非靶向探針,它的累積不僅局限于癌組織,還可能少量積聚在炎癥組織及創(chuàng)傷區(qū)域,在EPR 效應的初期階段使得特異性降低。由于腫瘤組織淋巴引流結構的缺失,在腫瘤組織中的滯留率仍遠大于炎癥組織[34-35]。除此之外,與可見光一樣,NIRF在活體組織中會因為吸收和散射而減弱。因此探測深度有限,對于穿透深度<1 cm,位置較深的腫瘤,NIRF難以對其進行顯像。在術中導航的應用中,也僅能推斷出定性信息,評價熒光信號具有主觀性,盡管校正后可提供定量測量,但相關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36]。目前經臨床批準的靶向探針仍然缺乏,在術中導航、實時引導腫瘤成像的精確性方面尚有待提高。
應用ICG 進行NIRF 成像,不僅能夠實時顯示如膽管、血管、輸尿管等重要解剖結構,避免醫(yī)源性損傷,還能通過ICG或靶向探針、智能探針使腫瘤顯像,同時將NIRF 與其他成像技術相結合如超聲檢查、X射線、CT、MRI和PET等,可以彌補深度問題,并且已經顯示出精確切除腫瘤的可能性,能夠實時引導腫瘤切除,定位前哨淋巴結,真正實現(xiàn)手術導航,幫助外科醫(yī)生進行術中決策。
本文通過對NIRF 在臨床的應用進行總結,以期對未來應用此類技術提供思路。NIRF現(xiàn)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外科醫(yī)生所重視,它擴展了傳統(tǒng)手術觀念,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新設備的不斷涌現(xiàn),NIRF 成像的研究范圍將不斷擴大,有望為人類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一種嶄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