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曹毓 周晶 王輝
青光眼是發(fā)生率較高且常見的因為眼壓過高致盲的疾病,青光眼患者有多種病因,主要以原發(fā)性青光眼為主,我國人口多,青光眼的患者數量較多,因為眼壓長時間處于一種高壓狀態(tài),輕者視力下降,極易使視神經處于永久性的損害,導致視力無法恢復,嚴重者可能會致盲[1],目前治療青光眼的主要方式是手術治療,常規(guī)的小梁切除手術是目前最常見的治療青光眼的手術方式,也是我國臨床上最常見的手術治療青光眼的方式。常規(guī)小梁切除手術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但是淺前房、眼壓過低、功能性濾過泡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高,而且常規(guī)的小梁切除手術術后易引起青光眼的復發(fā)[2-4]。隨著手術方式的不斷改進,經過人們的改良,在手術過程中使用了抗代謝藥物,使鞏膜瓣縫合牢固,而且能夠調整鞏膜瓣縫線,大大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8]。本院于2017 年4 月~2019 年12 月期間采用復合式小梁切除手術(小梁切除口減小+絲裂霉素+前房穿刺)治療青光眼70 例(70 眼)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70 例(70 眼),其中男39 例,女31 例,年齡35~71 歲,平均年齡48.5 歲;其中開角型青光眼7 例,慢性閉角型青光眼23 例,急性閉角型青光眼40 例;繼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2 例?;颊咝g前視力0.05~1.00,平均視力0.60;術前眼壓12~31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眼壓23 mm Hg。
1.2 方法 術前常規(guī)應用鎮(zhèn)靜劑、止血劑,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500 ml,1.5 h 內滴注完畢。顯微鏡下偏鼻或顳上方向作以穹窿部為基底的8~10 mm 結膜瓣,術野暴露8 mm×6 mm,分離Tenon 囊,作以角膜緣為基底、邊長為5 mm 梯形的1/2 鞏膜厚度的板層鞏膜瓣,剝離至透明角膜緣內1 mm。將粘有0.4%絲裂霉素C 的棉片置于鞏膜瓣下,覆蓋球結膜2~4 min[9]。平行于虹膜表面鼻上方角膜緣內1.2 mm 處,應用生理鹽水沖洗,應用25 號針頭作針尖指向6:00 位的傾斜輔助口。將稍寬于所切小梁的周邊虹膜組織切除。在顳側端頂角做1 針可調縫線,用10-0 尼龍線結節(jié)縫合鞏膜瓣鼻側端頂角,球結膜對位縫合1~2 針[10],恢復鞏膜瓣,自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鹽溶液,恢復前房。下方結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0 mg、地塞米松2.5 mg,敷料蓋眼。術后復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活動瞳孔,全身使用常規(guī)抗生素,局部使用激素,減少術眼的炎癥反應。裂隙燈下觀察濾過泡形成和功能,測眼壓、檢查眼底,觀察切口對合情況、縫線在位情況、前房形成及虹膜反應情況,觀察并注意其他并發(fā)癥情況。根據眼壓、前房形成情況、術后濾過泡形態(tài)拆除可調整縫線。濾過泡針刺分離聯合絲裂霉素C 球結膜下注射,形成功能性濾過泡。拆除后濾過眼壓仍偏高,患者則行眼球指壓按摩,濾過泡隆起和眼壓降低是眼球按摩的療效標準。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前房情況、濾過泡形成情況、術后瞳孔情況、視力、眼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1 前房情況 70 眼術中均形成人工前房,術后1 d無淺前房發(fā)生,在第2~4 天呈Ⅰ度淺前房有6 眼(8.6%),以后均未出現淺前房。
2.2 濾過泡形成 70 眼中形成濾枕時有5 眼發(fā)生結膜對合不良,加固縫合后再次前房注水,良好濾過泡形成。5 眼濾區(qū)不明顯,經眼球按摩后濾區(qū)明顯。術后1 d 6 眼形成半透明狀濾枕。
2.3 術后瞳孔 70 眼在術中虹膜輕微向創(chuàng)口膨隆,9 眼在切除小梁過程中虹膜根部球形膨出,放出房水后繼續(xù)手術,虹膜推回。術后瞳孔形狀無明顯變形,無虹膜后粘連。
2.4 視力 所有患者視力為0.06~1.00,平均視力為0.70,與術前無明顯差異。
2.5 眼壓 70 眼眼壓均控制在正常范圍。術后隨訪,有3 眼眼壓高于正常范圍,其中開角型青光眼2 眼,繼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1 眼。
2.6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無早期并發(fā)白內障發(fā)生,4 例術中虹膜根切后出血,經前房穿刺平衡液沖洗,術后1 d 出血基本吸收。
隨著眼科顯微手術的進展,在常規(guī)小梁切除基礎上不斷改進,要求在青光眼手術后眼壓控制的情況下并發(fā)癥越來越少,手術操作越來越精細。
術中絲裂霉素的應用,絲裂霉素通過與DNA 雙鏈發(fā)生交聯而抑制DNA 的合抑制細胞增殖[11-13],具有很強的抗增殖能力。應用絲裂霉素,在術后早期濾過泡未及時形成時輔助眼球按摩以促進濾過泡形成,在小梁切除口減小的情況下,保持小引流口的充分暢通,可以早期防止濾道結疤,應用時要注意避免淺前房、濾過過強、脈絡膜脫離、黃斑水腫等并發(fā)癥[14]。
對小梁切除口進行了縮小。青光眼濾過術的目的是以維持較健康的眼壓狀態(tài),將房水外引流至結膜下,使視功能得到保護,蓄積、吸收,產生新的房水循環(huán),手術后濾過泡的大小與小梁切除口大小成正比,與鞏膜瓣大小、厚度成反比。手術眼壓控制成功的關鍵在于濾過道的外引流持續(xù)存在[15]。較小的小梁切除即使在小梁濾過無功能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外引流房水。小梁切除2.0~2.5 mm 功能性濾過泡出現更多,并發(fā)癥更少,眼壓控制成功率更高。顯微小梁切除口小,術中對組織的損傷更小,減少前房出血、術后虹膜睫狀體炎并發(fā)癥,能明顯減少晶狀體、虹膜、睫狀體的損傷。
在小梁切除前進行術中采取了前房穿刺,注射平衡液,促使前房及濾過泡的形成。目的是用于前房形成、前房沖洗;排出少許房水,降低眼壓[16]。確保小梁切除過程中虹膜不脫出,避免器械過多地接觸虹膜組織,對虹膜組織損傷小、術后虹膜色素脫落現象明顯低于術中虹膜脫出者。小梁切除術中行前房穿刺,確保濾過效果,根據液體從鞏膜瓣下滲漏檢測濾過口的功能,通過穿刺口注入平衡鹽溶液,及時調整鞏膜瓣縫合的松緊度[17]。小梁切除術后濾過泡是否形成關系到濾過手術成敗的關鍵。通過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鹽溶液重建前房。青光眼小梁切除術后房水流失,出現前房出血、脈絡膜上腔出血、脈絡膜脫離、白內障等并發(fā)癥,低眼壓可使眼內血管反射性擴張,減輕眼內反應及濾過性手術后的并發(fā)癥。通過對小梁切除術的改進,提高了手術降壓的成功率,進一步降低了青光眼手術的并發(fā)癥,為青光眼治療提供最有效的方法。
綜上所述,施行復合式小梁切除手術治療青光眼療效確切,能促進功能濾過泡形成,主動調節(jié)房水濾過量,術后并發(fā)癥少,可減少鞏膜瓣瘢痕,安全性高,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是青光眼手術治療的理想術式。